|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一般性方法論問題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pinkchange 14 years, 1 month ago

 

2010.03.08  跨領域藝術研究方法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一般性的方法論問題> Cheng, Hui-wen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一般性的方法論問題>

跨藝一 鄭惠文

2010. 03. 08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導讀連結 http://140.125.151.167/pdn/con02.htm

關於笛卡爾開始"方法論" Cogito Ergo Su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E8dL1SweCw

關於《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空間與社會」的問題叢,是1980年代以後格外受到關注的研究與思考領域。始自1960年 代晚期以後「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與「新都市社會學」的發展,分別由人文地理學界與社會學界興起的「空間與社會」思潮,陸續統合了廿世紀以來,有關都市與區域發展暨規劃,乃至於建築設計和環境行為研究的成果,構成迄今依然生氣蓬勃的「空間社會理論」;尤其加入了建築符號學、後現代空間論題、女性主義地理學、酷兒地理學、殖民城市和新文化地理學等生力軍後,益顯視野宏闊。

本書是 對於現實時問題的一種初步反映,此現實就是在目前專業論述的貧困。相關專業(建築、地景建築與城市規劃)長期以來是一門應用科學,大部分專業的訓練著重在 操作性的技能與規範性的準則,欠缺研究的傳統與理論的建構來時見相互結合,反應歷史與社會的挑戰。過去,空間的塑造與有關的專業一再地向社會學科藉助理 論,也並未產生可觀的成果,無論是由學院中的經濟學、心理學、人類科學與社會學等的借取行為皆然。

 經由一認識理論上的批判,我們檢視不同的社會理論如何處理空間文化形式與社會構造的關係,來提供一種對概念與方法論操作方面的科學活動演練。本書的編輯重點包含:

(一)有關方法論方面的基礎性文章乃為全書之基礎;

(二)涉及空間的文化形式方面的社會學分析是努力的主要題旨摘要;

(三)對重要理論傳統的批判。

 

 

一、理論建構的策略

來龍去脈說明:不只是被試驗,需要分析之後架構起來。不斷修正的。

困境:原來的概念框架,完全無助於了解經驗現實。因為:~

對歷史經驗進行研究會有不同的突破。

 

故在此不重新創造新的研究方法,而是盡可能地以所得到的豐富經驗為先,並接受我們原有的知識與方法,這裡的理論建構以一系列彼此接合的研究操作為基礎:

1. 首先由幾個基本的研究問題開始,問題源自於歷史經驗中的社會議題

2. 在非常一般化、試驗性的層次問這些問題,採用傳統中與這些課題有關的概念來問問題

3. 接著建立一個暫時性的理論提綱,這個提綱不必是一個關乎社會的一般理論,只要涵蓋的範圍能夠在分析上,對於思考和發現有所幫助即可

4.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選擇適當的社會狀況及個案,從中觀察,可能最有助於我們建構都市社會運動理論的基礎

5. 對每個選擇出來的個案作真實的經驗分析,並建立一特別的分析模型,讓我們能夠回答與各個經驗所見有關的一般性理論問題

6.  進一步以更有系統的方式來處理想法,並以經驗來加以修正

7. 把初步的理論放一邊,另外分析一些特殊的例子,進一步驗證某些一般性的命題並修正前面的特別模型

8. 最後將理論和分析整合起來,我們不會很形式的把所有的發現都蒐羅在一個有系統的理論架構之內

建構過程中,認識論的假設與實際的程序本身,都對理論的成果有很大的影響,當我們有足夠的把握指出在種種集體行動下有一個結構性的公式,並可以界定為都市社 會運動時,我們立即將它放回歷史的過程之中,並是為獨特的。這個結構性公式所包含的元素,分別依各社會所發生的不同社會問題而異。如果假設的公式對某個都 市社會運動是必要且充分的條件,則在真實的社會時見中,這公式的跟原會因特定的歷史過程而異。而最終,我們的都市社會運動理論,明顯的關乎更大的都市社會變遷理論,同時,比較不明顯的關乎歷史和社會的理論

社會科學有一種歷史的、實驗的特性,不同於數學這類的形式科學,社會理論的重要考驗在於適當與否(adequacy),而不是追求一致。如同加斯敦.巴希拉(Gaston Bachelard) 所說最有用的概念,是那些讓我加以變形或修正,以作為知識工具的概念。因此我們需要的不是超歷史的社會理論,而是把社會現象理論化的歷史。這樣的立場並不是,也不應該是一般的知識論立場。不過,我們的確可已逐漸累積,進而建立一個完整的理論,用以討論歷史和社會。

 

 

二、證據的程序

在此沒有一種普遍的方法論,只有盡可能地對每個個案的技術問題進行論證,加強其方法論上的嚴謹。故本書提及之範疇的方法論,就在於每個個案的論證之中。

 都市社會運動中較一般化的方法論:

都市社會變遷的理論與都市社會運動的理論相互搭配,兩者不僅內在連貫,更為歷史現象提供意義。都市社會運動理論本身即為一貫的,對於詮釋都市過程有一定的重要性。

個案研究皆在一個分析架構下解釋,為使主要命題不被新發現所推翻,此項對經驗研究是最為重要的,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 任何被給定的經驗事實之間,應有一組結構清楚的明確命題來加以連結

  2. 這組命題結構,在整個理論中有其特定的意義

  3. 所有的事實都必須有經驗的基礎

  4. 存在於事實之間的關係,必須在理論上經過嚴格的檢證

為了符合上述條件,我們在個案中建立分析模型──目的為有助於明白其中的論證邏輯。下列舉出數種狀況:

 1. 若在個案中有任何發現與所設定的模型衝突時,若非是修正模型,就是 提出一個特別的解釋、視之為「變例」。

 2.最後能作為結論的,必然是將模型簡潔化、並提出對我們的觀察所得是最有意義的,並最能夠涵蓋我們的研究議題者。

 3.最好的社會學研究,並不在於能夠說出甚麼是真實的,而是在於「如何 解釋」是沒有錯的。

Q:在僅有少數的個案研究之下,該如何確保論證的準確呢?

A:個案研究之所以可取,主要在於它可以讓我們更深入的研究,但其短處在於它們數量少,無法比較評估;但其實種種的社會狀況即是如此。

任何個別發現的一般性價值,取決於如何使用它。(Ex. )

若要在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建構關於都市社會運動理論的案例,則必須觀察最重要且最豐富的案例(對研究而言)。只有對其有穩固的立基式理論(grounded theory),以及對都市社會運動與都市變化的關係有所掌握後,才能加以辨別。

任何研究工具都是有用的,只要符合我們研究目的,並非只追求扭曲理論以配合其階級化組織的「宣稱式」科學方法。學術的自由正包含了此種選擇適當工具的自由。(Ex. )

 

三、資料收集的技巧

以相當實際的研究來追求有用之訊息

1. 在進入田野工作之前,將可能之資料收集殆盡。

2. 作長時間、密集的參與性觀察。(觀察過程中完全投入、)

3. 對關鍵人物訪談。深入了解受訪者

a.透過交叉分析其他資料,而掌握受訪者提供之資訊。

   b.掌握受訪者位置,了解其有之偏見。

   c.如果可以,在訪談結束前與之辯論,以了解其在具體社會過程中的角色。

訪談並不介意受訪者態度,而是注重:

  1. 資料是否有助我們重建某種社會過程

  2. 受訪者在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

l       point : 使受訪者、資訊提供者充分了解我們研究的脈落,因為…..

所以可以:

  1. 建構出特定的社會過程

  2. 了解每個不同立場,重新建構不同主體之互動方式。

 

 

四、研究設計

建構都市社會運動理論核心:都市運動如何將集體消費的議題和文化認同,以及政治力量結合起來。

 

 

五、個人的追記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