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小禪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chingchan.hung 13 years, 10 months ago

研究方法第十二週                                        讀本整理:碩一   洪金禪

 

 

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

作者:謝國雄和其研究生

 

作者介紹

謝國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清大和台大教授 以及

台灣社會大學研究所碩士生群、博士候選人

 

 

本書撰寫目標

希望用不同的方式教社會學、讓學生在實做中同時習得研究技法與精湛論點、讓學生學習提出兼具本地特色與理論意涵的問題?將社會學的理念融入社會學的教學之中。田野工作就是「以身為度」;個人如何探究社會生活?如何提問?研究對於「我做為一個人」有何意義?就是「如是我做」的訊息。

 

第一章  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謝國雄                      

◎田野工作四個重點

  1蒐集與創造資料

  2切磋與創新理論

  3反省社會學知識的認識論

  4呈現各種生命情調相互激盪的存在論

 

為什麼要做田野工作?為了回答研究者的原始謎題-如,工人子弟為什麼做的都是工人的工作?原始謎題可以來自對「常識」說法的質疑;挑戰社會科學視為當然的論點。但最終激發原始謎題的力量來自研究者自身的關懷。(P11)

 

◎    田野工作訓練的第一個部分就是向經典學習四位一體的核心精神

 

1研究技法-參與實做(人類學田野所不及)、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社會學介入等。(P9)

  2基本議題-證明生活中一些獨特與不可化約的面向,從而深化我們對社會生活的理

              解。(經典在社會分析的基本議題上均有所貢獻)

  3認識論-行動者與研究者如何知道與認識社會生活等。

  4存在論-研究者的終極關懷、為何要進行學術性研究等。

 

四位一體的訓練有什麼用?培育理論告白和激發原始謎題。(5)

透過嚴謹的田野工作所創造出來的民族誌有什麼用?民族誌除了細緻地記錄行動者經驗外,也會對讀者帶來「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民族誌與讀者經驗本身二者並陳可以開啟讀者想像、反思與行動的空間,促動讀者的「社會成長」(成為完整的社會人),以及常民文化的檢視與反省,從而促成公共領域中的對話。

 

一、他山之石

 

經典一:1961 Malinowski

課    題:Trobriand 周遭的民族所進行寶物交換-kula圈。

技    法:長期居住田野地點,蒐集各種材料。

基本議題:原始部落社會的成員是經濟人嗎?是否有現代西方經濟理性以外的行為動機?

認 識 論:研究者認為在原始部落的的成員在社會中生活,屬於該社會,並沒有能力掌握與 

          勾繪社會的整體面貌,只有田野工作者有這樣的能力。

存 在 論:從事田野工作這種科學研究目的是促成人類的進步(尤其研究者的西方社會)

 

經典二:1986 Comaroff

課    題:南非Tshidi族與殖民力量的互動(宰制與反抗、接受與轉化)。

技    法:長期田野工作與歷史文獻分析。

基本議題:「權力」是什麼?「政治」是什麼?如何理解社會關係。

認識論與存在論:研究者出生南非,親身領悟「殖民情境」。她想透過研究傳達被禁聲的那

                群人的邏輯與細緻的創意。

經典三:1961 Goffman

課    題:精神病院中的地下生活與住院者的「倫理生涯」。

技    法:進入精神病院,進行參與觀察,並引用與全控機構有關的次級文獻。

基本議題:「自我」是如何形成的?「社會實在」是單一或多層次的?「常」與「異」如何 

          區辨?

認 識 論:研究者認為「社會」是由各種機構所組成,這些機構試圖形塑社會中的成員。但

          社會中的成員有其不可催毀的保壘,住院者仍可發揮創意從而抵抗,創造機構無

          法掌控的「自我」。

存 在 論:做假。「你知、我知、大家知」,大家都讓其運作下去。研究、批判、反省與關懷。

 

經典四:1979 Burawoy

課    題:從「工人為什麼不更勤奮些」翻轉為「工人為什麼如此打拼?」。

技    法:應徵當現場工人,進行實做,並參考各種檔案。

基本議題:志願性服從如何生成?社會秩序如何繁衍?鐵工廠的工人為何拼命「趕工」?

認 識 論:被研究者的行動同時有經濟的、政治的與意識形態的面向,客觀與主觀在此結合。

存 在 論:關心工人的前途與處境。本書其實在回答工人階級為什麼沒有如Karl Marx預期 

          轉化為資本主義社會?

以上為不同性質的田野。

 

二、下海實做

 

(一)行前叮嚀:由線性預設到螺旋進展

研究過程是來來回回、動態的辯證過程。從讀書出發、進入田野,再回到經典著作與相關文獻、再回到田野。讀書和田野都可以更深入。

   

 

進入田野

再進入田野

讀書

經典著作

文獻閱讀

(二)實做藍圖

有一些基本的守則,研究者一定要實做中,才能體會意義。另外,田野工作者要敏於反省田野工作所帶來的四位一體;其二,田野工作者必須善用研讀經典著作所培養出來四位一體的「丹田」歷經田野。

 

 

(三)如何紀錄?如何分析?(P18)

田野紀錄有三個部分:

1觀察筆記(ON):觀察、訪問資料(資料的創造與蒐集),盡量保持連續、具體、整體的

                  記錄。

2理論筆記(TN):對資料的分析與詮釋(理論意涵的思辨)。像備忘錄,提醒自己訪問時 

                  接觸到的課題。每份備忘錄只處理一個主題。

3方法筆記(MN):接下來要做的工作,隨時提醒自己。

 

和田野材料發展出長期的關係,才能分析資料。基本上紮根理論的分析取徑的編碼與延伸個案法中對宏觀力量與理論精進的關懷。所有的分析與詮釋不要忘了與原來的提問相扣。

 

(四)如何評論?如何回應?

學術工作要求「原創」,因而要培養「批判性」的觀點,講出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評論人通常有幾大類問題:

1要求釐清問題

2有關資料與證據的問題:如圖1。

3有關論證上的問題:如圖2。

4研究有什麼貢獻?

5經驗與情感的分享

 

圖1

有關資料與證據的問題

證據不足,即使論證很好

誤解證據

解讀錯了

用報告人的證據,講不同的論證

 

圖2

有關論證上的

問題

論證有問題,評論人修正你

評論人和報告人提出完全不同的論證和報告人對抗

評論人提出「另類」的論證

 

三、青年社會學家與台灣當代社會的風貌

 

本節以老師的姿態,分析、詮釋和分享七位研究者的案例,以及博士生「參與客體化」研究的角色(觀察老師授課與研究生的研究情形)。探究的社會現象基本分為二種:社會人的形成與日常生活中的革命。這些研究者皆認識到「與常識斷裂」的重要性。他們觸及了三類基本議題。首先是社會運作的邏輯(連鎖飲料店、電視購物);其次是有關「權力」的性質:志願性服從如何可能?有何限制?(當兵、上班責任制、空服員);最後則是另類的社會秩序如何可能(女同志家庭、生機飲食)。

 

1做兵「轉大人」(穎超)

課    題:成年禮及研究者自身對同志的關懷。

技    法:訪問、參與觀察。

基本議題:從台灣男人的當兵經驗,探討國家與人民之間的關係。

 

田野時觸及到禁忌的課題:情慾。情慾與身體可以成為田野工作的「技法」嗎?

 

2女同志成家路迢迢(慈穎)

技    法:參與觀察。

基本議題:由「同志文化與異性戀家庭制度的相互影響」變為「『踢』是生來就離經叛道的    

         女人,『婆』是外表看起來符合異性戀女性的標準,但內心不順從的女人,為什麼

         這些不符常規的女人,要追求一份看起來很符合常規的伴侣關係,然後又要強調

         這個伴侶關係很不符常規?」

存 在 論:冷靜、有隔,肯定自己研究者的價值基礎。

 

3象牙塔的業務機密(偉立)

課    題:探討飲料店的創業與經營,確立流通資本上小頭家的階級位置與經驗。

技    法:參與觀察與實做。

 

有什麼樣的存在論立場,就有什麼樣的學術研究,反之亦然。

 

4是責任制,非責任制(怡昀)

課    題:以「責任制」為考察對象。責任制是一種社會想像嗎?其內容、來源與效應為何?

技    法:參與觀察、實做、訪問、檔案分析。

基本議題:上班族為什麼這麼痛苦?

 

5解開空服員的黑盒子(惠純)

課    題:空服員的情緒勞動,試圖理解性別於其中的角色。

技    法:訪問、文獻分析。

基本議題:即使在這麼專制威嚇的勞動體制裡,情緒勞動還是產生了志願性順從,那麼,志  

          願性順服從何而來?

 

提問從描述性(不同的組織文化下,空服員的情緒勞動有何差異?)轉變為分析性。

 

6田野客,遊社會(玉菁)

課    題:電視購物的銷售邏輯、實做與效應。

技    法:參與觀察、訪談與文獻分析。

 

如實報導「概念化」,其概念化實做過程恰與教科書陳述步驟相反。

7穿對鞋子進菜畦(虹靈)

課   題:生機飲食。

技    法:參與觀察、參與實做、訪問。

基本議題:因生病經驗,探討「日常生活中的革命」,主要原因是「社會變遷如何可能?」

 

第二章  四位一體的田野工作-《茶鄉社會誌》的例子…………………謝國雄                       

一、導論:從《純勞動》到《茶鄉社會誌》

學習做好研究的方法就是與有經驗的人分享其探索的歷程。

「田野工作的反省」與「透過田野所創造出來的資料」一體兩面。

「田野中發生了什麼事」才是社會學研究的重點。(P39)

 

二-1、田野工作者的「事業」

田野工作者的事業就是學術研究,包含田野技法、操作化與讀書。

(一)田野技法(P 41)

1.動態發展

2.區辨層次:區辨不同的技法所觸及的社會生活面向;細緻體會同一技法所能觸及的不同層次。訪談與田野工作是三C產業-內容(content)、脈絡(context)與弦外之音(connotation)。

3.耆老口述史

 

(二)操作化

田野工作者的事業中,操作化十分關鍵。雖困難重重但要奮力一搏。要問自己受到什樣的問題意識指引?其次,向學者Dumont、Strathern借鏡,以各自的田野所呈現出來的特色作為理論突破的基礎。向「社會想像」(圖像、意像)研究借鏡,因每個社會都會以其特殊的方式再現自身的存在。(P55)

 

如何處理「情感經驗」?

 

(三)讀書

讀書,讓田野工作者倘佯田野、比較民族誌與理論之間。「到底想知道什麼?」田野研究中如影隨形的問題。

 

二-2、田野工作者的「生命」

(一)作為田野工作者的人

是個田野工作者,也是個人。相較上一節「田野工作者的事業」,本章記述、流露田野工作者的情感。

 

1.誰怕空檔:田野工作的突破,除了田野本身的機緣之外,由反省與分析而來的新觀點、新問題意識與新課題,才是突破的關鍵。

2.「務得」的重負:要去除「務必有得」的心態,才能安然自在。

3.外與內,動與靜:有什麼樣的因緣,就做什麼樣的事。

4.田野與居家:當下要自在,讓田野與生活二合一,發生有機的變化。

5.以身為度:聽與看,善用其他感官感受田野的時空。

 

(二)作為人的田野工作者

1.以身為度:妻與子,田野工作者介紹自己身家背景給報導人認識。

2.我是何方神聖:了解並堅持自己的工作。

3.存在感。

 

三、報導人的事業

(一)我的「工作」你的「工作」:研究是一種上班的形式。

(二)Inter-Views:雙方意見與觀點的互動、關連與交換,而不是單方面問與回答。

(三)刺探:人類學與社會學都有「刺探」別人生活的色彩

(四)何必曰刺:田野中,多一點以人相待的要素,少一點二分法。

 

四、報導人的生命

(一)不說:由點而片面,由片面而全面,逐步開展。

(二)不圓:接受人生中的不圓滿。

(三)不問:村民為何不問生命的意義?

(四)不解:你是誰?

 

五、結論

以長期居住田野,參與觀察、實做、自然訪談探究集體心態基本議題與資本主義、現代國家與台灣社會的在地理解範疇三者間的連屬具體課題。

 

第三章  做兵轉大人-田野邂逅的能與不能 ………………………高穎超                      

一、前言

成功的背後,勢必經過不斷嘗試錯誤、修正與反省。從「問對問題」開始,如何突顯個案獨特性,如何發展分析,以融合四位一體的求知與自處方式。從田野中,了解「能與不能」(P94)

 

二、化荊棘為肥料:迎向田野的陌生與隔絕

軍隊做為一個全控機構,並不是日常可觸及,如何研究?

 

(1)    從與熟人訪談切入:找到關鍵報導人;但切勿個案重疊性太高、缺乏多樣性;以「理論取樣」解決研究資訊的多樣性-從概念上分配反事實、對立的個案數補充觀點。

(2)    培養陌生人成為熟人:與報導人是「陪伴」的朋友關係。

(3)    運用幫助雙方投入情境的訪談技巧:不斷試驗、修正訪談大綱,請受訪者畫生命曲線圖(找出田野特殊處)。

(4)    脈譜化可穿透田野界限的孔隙:直接跳進田野,把溝渠、孔隙脈譜化(mapping)。(P103)

(5)    鉅細靡遺地觀察記錄:觀察越細緻,分析、詮釋或理論論證的空間就越大。

 

三、禁忌或契機:情慾與田野倫理

田野中的「倫理」是討論「知識在什樣的研究關係中被生產出來」。情慾與田野倫理的關係不是絕對的道德禁令,而是為了求取在地知識而融入田野的策略。在田野中,以情慾涉入的研究位置,將改寫研究結果。

 

四、挑選耕具之必要:田野工作的絕技與罩門

「田野工作」是社會學知識生產的途徑,特點在於:回答社會學基本議題、發展田野技法、整合認識論與研究者存在論。

 

工具,有其所長就有其所短。若能結合各種方法論,如文獻分析、史料檔案等則佳。(P115)

不同的方法、 理論或檔案,各有所長,也產生不同取向的成果。

 

選對耕具下田野,有助精準達到目標;善用不同耕具,有助從不同面向翻弄沃土。

 

五、收成

附錄:訪談大綱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