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ounie 11 years, 6 months ago

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

 

一、流離失所:霍爾的知識形成軌跡

1.殖民情境與流離失所

(1)成長過程:在牙買加社會的本土與帝國、黑膚與白膚間成長,而後參與獨立運動,反對帝國主義,與家人的立場相對。

(2)流離失所(diaspora)齊美爾(Simmel)所謂『熟悉的陌生人』、在語言或意識形態上的流離狀態,成為一個經典的後現代性的世界/歷史經驗。

 

2.新左派背景

(1) 霍爾在留學時期和共產黨員與勞工俱樂部的朋友保持對話,而後建立社會主義學會

(2) 主張反對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化約論觀點

(3) 新左派因蘇聯和英國的軍事行動誕生

(4) 堅持反對史達林主義、帝國主義、官僚體系,因此新左派不要結構、領導、政黨機器

(5) 刊物有《大學與左派評論》、《新左派評論》

 

3.伯明罕時期

(1) 當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之初,研究階級但不是唯一的問題,成員都有馬克思主義傳統但並非從古典馬克思主義出發。

(2) 當代文化研究中心避免落入階級化約論而無法處理文化層面問題,大量閱讀試圖找出其他社會學典範。

(3) 前女性主義時期的出現→女性主義的矛盾使霍爾離開伯明罕

 

4.開放大學

(1)  選擇在更開放、跨學科、非傳統的情境中,非學術的場景中和一般人對話

(2)  將文化研究帶到廣泛層次,挑戰高等教育的選擇性

 

5.回鄉

(1) 英國社會經歷從黑人學生到黑人工人的再度流離

(2) 對霍爾而言牙買加也沒有政治空間,無法回鄉

(3) 流離失所的定義必須從個人、結構的歷史環節角度。『懸而未決』的文化認同處於不固定且混合的狀態,能建構後殖民性與認同。

 

二、文化研究的國際化政治

1.翻譯文化研究

(1)  翻譯是再度接合、製碼、跨越文化的,進入一個新的文化時空時,文化研究的意涵必定轉變

(2)  1960至今,文化研究以明確方式反思文化、政治、符號和社會層面之間的關係→不同的文化研究必須思考如何在不同脈絡中維繫這種關係。

(3)  文化研究堅持關注文化和權力如何在不同脈絡中接合。

 

2.文化研究的疆界

(1)  除了文化政治和政治文化,文化研究的元素應該還要有無法進入主流的聲音、立場、經驗的元素

(2)  文化研究的操作場域就在文化和政治空間裡

(3)  開始思考台灣的脈絡時,才是真正開始『翻譯』文化研究

(4)  文化研究是要開啟新問題的,如全球化、種族性問題

 

3.文化研究:英國到全球

(1)  具有雙重空間的流離知識份子是文化研究的轉型角色

(2)  全球化使翻譯的障礙崩解

(3)  現今文化研究性別政治的重視和階級形構的忽略

(4)  文化研究的重新整合:面對文化生產中的社會形式、文化結構、分工、不均、不公。

(5)  『個人就是政治,主體是重要的』將個人經驗投注在知識作為中,能打破客觀主義論觀點,觀念不是單純由經驗決定,也能從經驗產生觀念,但是必須要對經驗有反思。

(6)  全球化問題提出相對、比較、差異、相似性問題,個人經驗能和這些問題交織而不掩蓋這些問題。

 

4.文化研究建制化

(1)  文化研究的生產力來自緊張關係──文化研究之內之外的。在不同文化、學術傳統、理論立場中,是對立叢生的場域。

(2)  文化研究因市場需求而建制化,也是教育的美國化。

5.文化研究史前史

(1)  文化研究並非突然的在伯明罕出現,所有人都有史前史。

(2)  所有人都能從自己文化情境的在地獨特性探討全球化的問題。

(3)  『西方』正在被全球化,全球化是全球與在地的接合。

  

三、後現代主義與接合理論

 

1.後現代浪潮的自我定位

(1) 哈伯瑪斯(Habermas):現代主義的啟蒙方案

(2) 麥克魯漢(MacLuhan):從對科技、媒體的批判到讚頌

(3) 美國式的後現代

(4) 真實的內爆(implosion):大眾媒介大量介入文化生產,對文化產品閱聽人影響後產生真實和虛構間的內爆。

 

2.後現代理論與意識形態問題

(1) 如果不將某個論述形構視為單一學科,純就形構審視,就必須建構知識場域的相互論述性及互文指涉的權力關係

(2) 意識形態效果(ideological effect):社會形構中不同真實領域間的相對權力分配,有維持社會秩序中權力關係的效果

(3) 布希亞(Baudrillard):在擬仿(simulation)、再製、重複之下產生超真實內爆。

(4) 霍爾認為事實和布希亞所說正好相反,我們是『可符碼化的製碼代理者。』

 

3.現代主義理論與後現代文化形式

(1) MTV使表意活動產生斷裂性、歧異性

(2) 後現代的開放性:斷裂性現象

(3) 理性時代的結束:文化研究從物質、科技、經濟的存在條件中,才能淬鍊立場

 

4.接合理論與大眾的內爆

(1) 霍爾對於法國知識份子的批判:應該參與大眾

(2) 知識分子處於封閉的狀態中,常常無法不用虛假意識或大眾文化等庸俗化的概念解釋他人

(3) 沉默的大眾:是被動歷史也是文化動力的持續所在,大眾保守秘密,知識份子卻在一旁不停繞圈。

 

5.意識形態與接合理論

(1) 接合(articulate)表示再現、說出、具體陳述,乘載著語言狀態(languageing)。一個接合可以在特定條件下將兩個不同元素聯結成統合體。這些元素無絕對的歸屬,因此可以由不同的方式重新接合。

(2) 拉克勞(Laclau):種種意識形態要素的政治意涵無必然的政治歸屬,有必要思考不同實踐間偶發、非必然的連結。

(3) 不同社會群體建立某種政治與社會勢力的方式,可以從意識形態建構所反映的相同社會勢力一目了然,一個意識形態或文化勢力有與某個社會勢力結合的可能性。一個有機的意識形態,其大眾力量永遠依賴於能與他接合並經由他接合的社會團體。

 

6.霸權接合與社會主義策略

(1) 實踐作為論述:可以將其它種類的實踐進行概念化,以語言的方式運作。

(2) 論述主義由上而下的化約論,經濟主義由上往下的化約論。舉例而言是原本是XY運作,卻被轉化為X等於Y

(3) (post)意指在既存的問題上思考,是做為參考而非放棄原本的理論。

 

7.文化研究建制化

(1)美國的文化研究建制化只是被當作一項新的典範。

(2)文化研究必須對外在的影響開放,不能因學院的理由將外在影響獨立在外。 

  

四、東京對話:馬克思主義、認同形構與文化研究

1.馬克思主義與批判知識的生產

(1)文化研究的命運:代表被邊緣化、被剝奪者發言,也替他們立下某些宣言。

(2)邊緣經驗:文化研究從邊陲的角度看待核心,以想像方式放置外圍,邊緣經驗成為壓力的催化劑,以錯置產生能量。

 

2.馬克思主義與文化研究

霍爾與馬克思主義:到英國留學以後參加西印度群島運動,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在1970年代最接近馬克思主義,在閱讀阿圖舍和葛蘭西非化約論的馬克思主義概念,而後對馬克思主義抱持著距離→從馬克思主義離開,成為新左派→成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

 

3.文化研究與認同形構.

(1)文化研究的動機:對起源與認同強烈的尋找過程、對社會真實的痛苦與憤怒。

(2)某些研究者並不覺得和領域、對象有內在關係,但依然保持高度的研究興趣,透過某些已經生產出來的接觸模型,他們可以進行某些區域的研究。

(3)後殖民理論中,最吸引人的是受害者和加害者能夠一起對被消解的歷史說話,是放製在一般空間而非隔離的。

 

4.文化國族主義

(1)文化研究若遭文化國族主義挪用,會產生使加害者變為受害者的風險。

(2)我們的政治立基於對疆界幻想,政治不僅只是階級鬥爭,政治就是陣線。

(3)同時思考多種脈絡能處理文化國族問題,鞏固受剝削者的聯盟關係,反對加諸他們身上的異端說法。

  

五、新歐洲

1.1992的歐洲

(1) 東歐經濟衰退與民族衝突

(2) 西歐主流政治發展受挑戰

(3) 丹麥抗議歐洲共同體

 

2.西北歐的問題

(1) 德國因統一而陣腳大亂,興起反對勢力

(2) 義大利危險的政治結構埋下崩裂的種子,民眾對模糊的結構不滿

(3) 法國社會主義政黨撤退

(4) 丹麥抗拒新興福利國家條款

(5) 歐洲福利國家體系逐漸瓦解

 

3.左派與右派政黨

(1)義大利和法國經歷柴契爾主義現代化

(2)歐洲共同體成員語言與經濟的不全然流通,有統整上的疑慮。

(3)柴契爾主義從共同市場中獲利,卻規避社會與文化後果:經濟活動的方向不能和政治、文化背道而馳。

(4)工黨仍和許多社會運動保持連繫,鞏固市民社會。

(5)工黨未將生態問題列為優先,相信個人主義式的成功路線會對社會產生作用

(6)保守黨若進行社會改革,推動經濟陣線的變化,將很難看到任何開放作為,僅能看見經濟層面弱點。

 

4.公民權的語言

(1)公民權的語言不受重視,以其流於個人主義不易成為集體訴求。

(2)在公民權中,不管階級、性別等社會差異,所有人都得以獲得共通權利,但不同群體中的分化與差異,使緊張關係容易出現。

(3)公民權或許能提供下層階級權利,但權利的行使並非他們主動,而是訴諸其他社會階層,因此下層階級不會相信能從公民權中得益。

 

結語

    相對於保守派的連續執政,左派必須重新思考將理想從形式中解放出來,自問在什麼理想的基礎下對舊形勢進行批判,和什麼策略能重新象徵這些理想形式。工黨能脫離形式化、官僚組織才能扮演更強力的角色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