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法國1968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小倩 13 years, 1 month ago

《法國1968─終結的開始》                                                                                                    

 導讀小倩2011.3.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y5vVNuPMk0

 

1968年,是革命的真正高潮。在巴黎,超過九百萬工人在街頭幾乎推翻資本主義。在中國,無數年輕人手拿著毛語錄,在天安門前高喊口號,在學校、家庭鬥爭老師與父母。在布拉格,蘇俄坦克開進古老而優雅的街道,鎮壓布拉格之春。在美國芝加哥的民主黨總統提名大會,抗議者發動「憤怒的日子」抗爭,和他們痛駡為「法西斯主義豬」的員警在黑夜中激烈對幹,成為史上最慘烈的一次總統提名大會。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生佔領學校數日,然後被員警激烈強制暴力驅離。這一年,代表那個時代正義防線的黑人民運動領袖金恩博士,以及甘乃迪總統之弟勞伯甘乃迪,先後遭到暗殺。沒有人可以躲的掉街頭和報紙上的煙硝與四溢的血跡。

 

譯者自述的召喚,EP湯普森(六七零年代新史學),從不記得他「選擇」做過這個或那個,他的學術實踐都事受某種外在情勢所召喚。成為本土的一部分,成為「你」的一部分。

 

【序】塔裡客阿里

 

此書是一份價值不凡的歷史文件,一個西歐大國在WW2後首度到達人民革命的境界。兩種政治立場不同的結合,夸特羅其(Angelo,Quattrocchi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奈仁(Tom,Nairn英國人,蘇格蘭裔的社會主義者,早年美學葛蘭西馬派,《新左評論》);書寫現場也不同,前者巴黎街堡,後者一個半月後,在被佔領的弘賽美術學院(在該校教書)。諷刺的事,法國國際共黨組織OCI喬斯潘→1997罷工。

 

也是受到越南農民史詩般的反抗(1887-1913越南農民反抗法國殖民者的武裝起義?越戰?春節攻勢[1])所鼓舞,不只是歐洲單一內部事件,也席捲各大洲(1968年:反叛的年代[2])。唯一可見成功的是巴基斯坦。

 

68」已經成為近代法國社會的一項資產,化為集體無意識。一直被壓抑問題的一次無預警式的爆發。雖然迅速結束(約莫一個月,除了少數托洛斯基派和毛派團體),顯露出來的症狀,如幽靈般長期纏繞法國的社會。導火線當時的大學生對整個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滿,硬體爛學生多(戰後),教授知識的內容;大學的保守封閉僵化,不滿是一致的,但訴求不同,一邊是改善硬體,一邊是對大學本身的理念及其背後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質疑,學校不是職業訓練所,包括工作生命的矛盾。種種矛盾又統一的觀點,構成發難。

 

政府未積極回應,反粗暴鎮壓,學生組織得法,議題切中資本主義社會問題的癥結。事件很快蔓延各大學,到工人階級,全國性大罷工,一千萬人上街頭,整個社會癱瘓國家權力的真空,導致內閣的更動,國會的全面改選及龐畢度的下台;一下子回到舊秩序。

 

然而只有在法國,反叛不僅是青年人的,同時也是社會的。法國角色的曖昧性,殖民國家到現代民主國家,人民難以產生真正的認同,不像極權國家,波蘭捷克的很快被武力鎮壓,換言之,在東歐,學生的反叛運動,目標是國家;在西方,目標是文化;在法國,目標是社會。五月學運成功將政治上的抗爭和文化上的反叛,兩者結合成一種社會的運動。雖然時間較他者晚,卻在具體行動中引爆了社會的內在矛盾,在現代官僚資本社會裡,人民第一次產生了對激進革命的肯定,而不在僅是停留在示威和請願活動的範圍。

 

耐人尋味的問題:由學生發動和領導,而非工人。龐畢度的政策充滿了反工人階級,低工資、劣質的工作條件、專權的領導、對工會的箝制、嚴重的住屋問題和教育訓練的過度分化,整個勞動條件的制度化遠遠落後於德、英。不應當僅從社會職業的角度作選擇。在商業資本社會,城市的小市民才是社會運動的主要力量(不全同意),在所謂的消費社會,問題的癥結從生產轉向消費,文化的層面則顯得格外重要。矛盾的是,在五月革命,工人將權益行動交與工會爭取,然由法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會團體,卻相對保守,(12月,法共明確提出通過議會道路實行向社會主義和平過渡),後更一蹶不振(參見文章1)。五月運動並非工人運動的新化身,而是一種新社會運動的的雛形,展現了新的主題和新的行動者(ACTIVIST),「學生」這個範疇(樂生運動、河岸阿美族),學生不是一個職業類別,而是一個既接近又遠離整個社會矛盾與張力的場域。

 

68五月第一個特色是由學生發難,第二個特色是節慶式的成分(THE DREAMERS)。再社會化,人際關係的重組。無政府主義、國際情境主義者傾向堅持此時此地的鬥爭,強調反對大學內部和反對大學的必要;托洛斯基派和毛派份子則主張要看到第三世界的革命,希望資產階級的大學轉向為工人大眾服務。卻共生共存,形成一個真正的整體。

 

學生除了人數眾多,更有三項政治特徵助其威風,愈增其政治要求的效力。其一,他們全部聚集在碩大無朋的知識工廠中,動員容易,比起社會真實大工廠裏的工人,空間時間綽綽有餘。其二,他們通常都在各國首都大城之內,隨時在政客的眼目及媒體的照相機緊盯之下。其三,身為受教育的階級,經常也是殷實的中產階級之後,而且更是供本國社會擢取統治新秀的來源(舉世皆然,尤以第三世界為最),當局對他們自然多有容忍,不會像對付下等階級般輕易開槍掃射。在歐洲,不論東西,甚至在19685月的巴黎,那場驚天動地的大暴亂及街頭格鬥當中,學生都不曾遭到嚴重的傷亡。有關當局小心謹慎,全力避免造成烈士。

 

60年代末期學生的反抗運動,是舊式世界革命的最後歡呼。這個運動,從兩方面看皆具有革命意義。其一,在於其古老的烏托邦理想追尋,意欲將現有價值觀做永久性的翻轉,追求一個完美的新社會。其二,在其訴之以行動的實際運作方式:走上街頭,登上山頭,架起防柵,爆炸襲擊。這也是一股國際性的革命運動,一方面因為革命傳統的意識思想,從17891917年,始終是普遍性國際性的追求甚至連巴斯克主張分離運動的自由黨,這種具有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團體及60年代的標準產物,也宣稱自己與馬克思有些瓜葛。而另一方面,也因為有史以來第一次,這個世界真正成了一個國際性的社會至少在那些高談闊論思想意識的學生圈裏,世界的確是一家了。同樣的書刊,紛紛在布宜諾賽勒斯、羅馬、漢堡各地的書店出現,而且幾乎同時出現—1968年時,馬爾庫塞的著作,更是這些書店架上必備的一本同樣的一群革命者,穿過大陸,橫渡大洋,從巴黎到哈瓦那、到聖保羅、到玻利維亞。60年代末期的學生,是將快速廉價的電傳視為理所當然的第一代人。索邦(Sorbonne)、伯克利(Berkeley)、布拉格,無論何地有事,學生群都能毫無困難地立刻體會,因為這是同一個地球村發生的同一事件的一部分。而根據加拿大大師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60年代的又一時髦人物)的指示,我們都生活在這同一個地球村中啊!

 

然而這一場仿佛像是的革命,卻不是1917年那一代革命者所認識的世界革命。它只是一個已逝的春夢,夢想的事物其實早已不存在了。其中的所作所為,只是一種自欺的假像,好像只要我們假裝戰鬥的壁壘已經築起,它就真的築起,在共鳴的魔力下自動築起。難怪那位保守派的才子阿龍(Raymond Aron),會將巴黎的“19685月事件打趣成一出街頭大戲,或是一場心理實驗劇罷了(psychodrama)。霍布斯邦《極端的年代》

 

照社會學家摩林(Edgar Morin)的說法,整個事件在文化上對法國社會至少產生兩個重要和深邃的影響:它侵蝕了整個社會的地基(西方理性化社會的秩序和進步,不再是不可置疑的起點,工業社會以科技與經濟掛帥的意識型態喪失了它原有的魅力;被視為絕對進步的有其「反動」的面貌);它有利於整種新的時代精神湧現,深層的渴望不再如60年代般克制,徘徊在順從與反叛,而以不同形貌醞釀、滲透與擴散,逐漸習慣用完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媒體也不再美化現實、「慾望」廣泛使用)

 

68五月和美國加州青年文化運動的內涵有點類似,含有對自由和團體生活的渴望,但本身並不包括新女性主義、生態保護意識、差異性文化等議題,但效果上卻是開啟了。

 

此外,就政治層面,犯左翼之後逐漸成為主流,雖然馬克思主義這套語言在當下,成為共同的溝通工具和參與者,但並無法真正了解整個運動的獨特性質。馬克思主義之後雖影響力擴增,也導致其危機。「新哲學家」事件(André Glucksmann),即是一段突出的插曲(?)

 

--------------------------------------------------------------------------------------- 

 

《法國1968─終結的開始》入門書

〈發生什麼事了?〉感性散文的描繪身歷其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yXvQE9WJE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xIPO0KS8t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U1brBVMBkM愛作愛作夢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4zm3WNbwWo&NR=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cDCsCGdOm4&feature=relmf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WkcVt5GY-I&feature=relmfu

 

夸特羅其的散文詩清楚記錄了整個學運過程,從1968年在巴黎西北郊的南岱和大學(巴黎第十大學)「三月二十二日」事件,學生抗議有五位同志被以反越戰的罪名關起來,學生佔領行政大樓抗議,後遭鎮暴警察驅離,這開端成了「五月革命」的序曲。南岱和大學被關閉後,再來就是索邦大學上場了。之後就是一連串的學生集會遊行抗議和警察粗暴的鎮暴,演變成街頭遊擊戰的「街堡戰爭」,再來工人加入了,開始了巴黎連結全國的大罷工,演變到最高潮後,就是準備落幕了,不過獨裁者也被下台了。

 

革命雖維持不長,但這個革命所帶來的希望與挫折都有非常深刻的歷史與文化意義;七零年代以降的「法國後現代思潮」恐怕都得從這個歷史脈絡下理解,例如傅科、李歐塔、布西亞等人的思想。運動內容另可參見《1968年法國革命》[3]

 

2006再見法國1968(參見文章2)

 

〈為什麼發生?〉理性政治經濟面的嚴謹分析。

 

第一章:完全無預期。1968可不是失敗在它力道太弱或只是擦槍走火的二流事件,因而無法和歷史上的大革命相提並論。1968真正敗在它太大、太奇,和它一比,其他的革命都矮了一截。其啟示的意義重大,重的讓我們這個時代難以背負。引霍布斯邦在《革命的年代》寫五月革命P.127

第二章:資本主義的最後一場喜劇。學生的痛苦意識。

第三章:一個嶄新的主體性。

第四章:亂七八糟,都是因為他。五月運動的特殊性,並非僅在它的法國味兒,或第五共和戴高樂「憲政獨裁」的施政失敗。

第五章:新矛盾。沙特所說的可能性的視域」,「年輕人」這個名詞終於頭一回有了一個生物意義之外並具有正面社會意涵的意義,因為他們現在是開創新社會的前鋒。

 

---------------------------------------------------------------------------------------

 

茉莉花革命

 

【突尼西亞】民怨引爆政變突尼西亞出現茉莉花革命2011/1/17

 

向來被認為經濟良好、社會穩定的北非國家突尼西亞,一個月前發生一名失業青年引火自焚的抗議事件,經過網路傳播,引發持續的示威抗議,竟然在一夕之間迫使長期執政的獨裁總統解散政府,流亡海外,過程相當具戲劇性,也令其他獨裁國家心生警惕。

 

青年自焚引爆革命 一名大學畢業的26歲失業青年,在路旁擺水果攤維生;但是在去年1217,警察以無照擺攤為由,沒收他的蔬菜和水果,令他憤而自焚。這項消息立刻引發一波波模仿的自殺浪潮,暴露突尼西亞嚴重的年輕人失業問題。 突尼西亞民眾大都信奉伊斯蘭教,社會政治穩定,每年經濟成長都達到5% 世界經濟論壇(WEF)2009年將突尼西亞評比為非洲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比南非還要好。 但在實際上,突尼西亞失業問題嚴重,尤其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失業率節節升高。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突尼西亞高教畢業生的失業率已經超過20%,在某些領域甚至逼近60% 人民都將高失業率的問題,歸咎總統班阿里(Zine El Abidine Ben Ali)政府。嚴重的貪污情況,使一般人沒有走後門就沒有工作。 貪污腐化物價攀高 74歲的總統班阿里從1987年執政到現在,已經長達23年,強人獨裁政治,無法容忍任何不同意見,批評他的人都被送進監牢。 「維基解密」網站在去年12月,揭露20096月的美國外交電文,指稱班阿里家族和一名黑道老大,聯手掌控突尼西亞經濟,而第一夫人也因為興建貴族學校獲得鉅額利益。美國駐突國大使更在電文中寫道:「掌權小圈圈內的貪腐日益嚴重,連一般老百姓都注意到,民怨四起。」 長期積累的民怨、嚴重的失業率,加上民生物價的持續攀高,在這次水果攤青年自焚事件結合之下,對班阿里政權的不滿全部引爆開出。透過臉書(Facebook)等社交網站和手機的快速傳播,突破政府對媒體的箝制,集合社會上所有不滿的力量,驅使民眾紛紛走上街頭,不惜以生命和警方對峙,最後演變為一場人民革命式的暴動,終於迫使班阿里在14日宣布解散政府,並且流亡沙烏地阿拉伯,震驚全球。 茉莉花革命震撼阿拉伯世界 有人將這場革命稱為「茉莉花革命(Jasmine Revolution)」,因為茉莉花是突尼西亞的國花,而這也可說是阿拉伯世界近代以來的第一場人民革命,對向來保守、傳統、獨裁的阿拉伯世界,產生劇烈的衝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口、經濟困境以及伊斯蘭好戰份子的感染力,加上日益普遍的網路通訊科技,對這些國家的領導者形成愈來愈大的壓力。 專欄作家拉希德(Abdelrahman al-Rashed)在倫敦的「中東報」撰文說:「也許所有的阿拉伯政府正瞪大眼睛,密切注視突尼西亞的情勢發展。阿拉伯國家之前還沒有爆發大規模示威,主要是因為群眾的心理障礙;但是在突尼西亞之後,民怨已經超越了這層心理障礙。」 目前國會議長梅巴查(Foued Mebazaa)已宣誓就任代理總統,並要求總理加諾奇(Mohamed Ghannouchi)籌組全國團結政府。而憲法當局已表示,總統大選應在60天內舉行。包括聯合國和英美各國,都呼籲突尼西亞舉行自由、公平的選舉。 政治分析家指出,如果反對派未能獲得足夠代表權,突尼西亞有可能再度爆發街頭示威。此外,政治協商也有可能在討論到內閣職位分配等細節問題時,遭遇麻煩。雖然突尼西亞的情勢發展還有待觀察,但是阿拉伯世界民眾的心理,顯然已經和國際社會的民主潮流接軌了。

 

一個水果攤 促成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 

2011/01/16

 

圖/聯合報提供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

一個月前,一個水果攤被抄,竟導致鐵腕統治突尼西亞23年的總統班阿里倉皇流亡海外。這堪稱是阿拉伯世界近代第一場人民革命,稱為「茉莉花(國花)革命」,也可說是爆料網站「維基解密」促成的第一起革命。年輕人透過社群網站和手機串連上街示威,突破政府箝制的媒體,讓鄰近的阿拉伯專制政權都「剉咧等」。

這場人民革命的起因是一名水果攤販的自殺事件。一名受過教育的26歲失業青年去年12月中在路旁擺水果攤,警察以無照擺攤為由,沒收他的蔬菜和水果,他憤而自焚,並引發模仿他的自殺潮。水果攤販自焚的消息透過FACEBOOK等社交網站和手機快速傳播,讓原已對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和糧價不滿的民怨更深。

這時維基解密網站扮演關鍵角色,該網站去年12月揭露20096月的美國外交電文,指班阿里家族與一名黑道老大連手掌控突尼西亞經濟,並指第一夫人興建貴族學校獲得巨額利益。

這些電文揭開突國統治菁英貪腐的面紗。另一封電文詳述第一家庭如何被人民厭惡。美國駐突國大使葛戴克寫道:「掌權小圈圈內的貪腐日益嚴重,連一般老百姓都注意到,民怨四起。」

在幾周內,這些電文內容經口耳相傳和社群網站傳播,最終讓民眾走上街頭,演變為人民革命。突尼斯大學地質系教授馬奈表示:「一個月前,我們壓根兒不相信革命會成功,但是人民終於站起來了。」

儘管班阿里在最後關頭承諾改革、解散內閣、半年內改選國會,並不再連任,但憤怒的群眾仍在首都突尼斯暴動,要他下台。政府表示至少廿三人在三周的暴動中喪生,但反對陣營估計死亡人數是三倍多。班阿里倉皇出走,長期盟友法國表示不歡迎,後來是沙烏地阿拉伯同意收留班阿里全家。

2011/01/16聯合報】

 

比利時與泛阿拉伯國家的民主風潮 

2011/02/23

【泰國世界日報/社論】

近期以來,國際上發生了兩樁可以拿來相提並論和相互對比的有趣政治現象:一是比利時陷入無政府狀態,但社會秩序與機能仍維持正常運作,大眾交通系統、警政保安措施依然井然有序,沒有絲毫的亂象。另一是自北非突尼西亞發生茉莉花革命,民眾起而示威,獨裁者下台逃亡出國之後,在泛阿拉伯國家中掀起了一連串的民主運動效應,許多獨裁國家的民眾都紛紛起來反對各該國專制政權,逼迫獨裁者下台。但獨裁者有的走了,如埃及的穆巴拉克,有的則採取鎮壓手段,不肯下台,如利比亞的格達費。甚至連伊朗的示威民眾都站出來高呼「獨裁者去死」,矛頭對準了總統艾馬丁加德。

這一波泛阿拉伯民主運動,正在中東蔓延,許多政治、宗教甚至激進恐怖組織團體都將爭著在這次混亂中摸魚,最後會由那一派漁翁得利,目前是個未知之數,雖然,誰也不能肯定,這些中東國家推翻了獨裁政府之後,就能實現民主政治,但變總比數十年一絲不變好。因為,民主之途雖然仍很遙遠,但通過這次的變,總算找來了一線實現民主政治的希望。只要有人敢站出來,「雖千萬人,吾往矣」,以大無畏的精神倡行民主、促進民主,終將使泛阿拉伯國家的人民能享受到真正的民主生活,最少能擁有較多為普世認同的生存權利!

比利時則是一個民主政治已臻於成熟的國家,他們懂得什麼是民主,碰到任何問題,都必須依民主的規則而行。而民主規則的最大好處是權力轉移必須通過和平而非暴力手段進行,由此保證了政權轉移時不需要流血,不需要千萬人頭落地。

比利時在去年613的大選中無政黨過半,虛位元首亞伯特國王連續指派多位特使斡旋兩派組成聯合政府,但始終徒勞無功,擁有600萬人口的荷語系和400萬法語系人口的領袖硬是不肯妥協。

在上個月打破荷蘭1977年寫下的西歐國家215天無政府紀錄後,比利時於本月17日超越伊拉克去年保持的248天無政府紀錄,成為全球時間最久無政府國家。比利時的「標準報」語帶諷刺地在頭版打出「終於!我們也是世界冠軍」的斗大標題。

比利時青年上月底在網路串連發動名為「恥辱」的大遊行,另外有人發起蓄鬍至新政府成立,更有女性國會議員呼籲婦女同胞,共同響應「沒有政府就不行房」的號召,替新政府催生。

無奈的比利時青年效法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以比利時美食為名發動全國薯條免費吃的「薯條革命」。更有人號召249人裸體遊行,以象徵249天無政府。結果在攝氏6度的低溫下,只有10多名青年響應脫衣行動。

比利時人雖對無政府情況感到「受夠了」,許多人上街遊行,高舉著「團結」、「荷語、法語一家親」的標語,但在遊行中沒有發生任何衝突事件,一切在和諧中進行。比利時人其實沒有「恥辱」,他們得到的是「光榮」。

民主政制的目標,就是要使政權轉移不鬧出禍亂,比利時人可說是深刻體會民主的真諦,所以,選舉後成立不了新政府,大家只有等。

亞伯特國王已責成看守財政部長在31以前回報斡旋兩派人馬的情況,務必讓雙方坐上談判桌。但有人認為這件事比利時人是無法解決的,最終還要請來國際知名人士居中調停。

比利時人因語言不同而鬧不和,但他們懂得遵守民主規則,最終必能和平解決。至於泛阿拉伯國家的民眾,他們既已從民主中覺悟,也將必能爭到他們應得的權利!

2011-02-23/泰國世界日報】

 

【埃及】

 

埃及革命影響俄羅斯 反對派受鼓舞

2011/02/12美國之音中文網】

【美國之音中文網/記者白樺/莫斯科電】

埃及民眾示威導致穆巴拉克下台在俄羅斯引起廣泛關注和迴響。俄國反對派受到鼓舞。官方媒體稱埃及事件是尼羅河上的人民革命。許多俄國評論人士更是稱讚埃及軍方的表現。俄國外交部則強調外國勢力不應插手埃及內政。

尼羅河人民革命

最近一個月來,在突尼西亞、埃及等北非國家發生的事件一直是俄國新聞媒體報導的頭條新聞,同時也是持各種觀點的俄國政治分析人士討論的主要話題。

國營的俄羅斯電視台報導說,尼羅河上爆發了人民革命。在全世界的矚目下,埃及人民經過18天的反政府示威,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標,推翻了在埃及執政30年的穆巴拉克政權。

人民求改革 埃及軍隊受稱讚

國營通訊社俄新社報導說,埃及民眾在示威中的主要訴求是進行政治和社會經濟改革。這個星期五恰恰是送給埃及人民的節日。

俄國評論人士更稱讚埃及軍方的表現。俄國新聞媒體報導說,雖然埃及主要城市街道上部署了坦克和裝甲車,但軍隊沒有向示威群眾開槍。

穆巴拉克倒台 俄羅斯還需努力

一些俄國媒體還特別注意到中國對埃及民眾示威的反應,比如中國在網路上封殺對埃及事件的討論等等。

莫斯科呼聲廣播電台網站發表的一篇博客文章說,穆巴拉克已倒台,俄羅斯需努力。

埃及能成功 俄羅斯為何不行

俄國反對派也從埃及事件中受到鼓舞。反對派主要成員,反對派青年組織《我們》的領導人多波羅霍托夫說,無論是幾年前在烏克蘭、喬治亞等國爆發的顏色革命,還是目前埃及和北非等國爆發的群眾示威,都會對俄國民意產生影響。

多波羅霍托夫說:「埃及事件使那些主張推行民主革命的人增添了更多的論據。我們可以拿埃及作為例子對人們說,看一看,埃及革命取得了成功,為什麼在俄羅斯就不行?所以埃及的事件給我們帶來了希望。我們也期望埃及經驗能給我們提供幫助。」

但多波羅霍托夫說,如果把俄國電視台對埃及事件的報導同西方媒體比較,俄國國營電視台似乎更強調民眾示威對埃及國家經濟造成的損失。

或給普京當局帶來啟發

多波羅霍托夫說,穆巴拉克執政30年給埃及帶來所謂的穩定,但埃及也為此付出沉重代價。因此穆巴拉克下台更會對普京以及俄國執政精英階層帶來很多啟發。

多波羅霍托夫說,克里姆林宮或許能從埃及事件吸取教訓,放鬆打壓反對派,讓民眾有更多的機會表達不滿。但同時也有另外一種可能,俄國當局會更加緊控制社會和鎮壓反對派。

示威訴求相同 害怕激進勢力執政

多波羅霍托夫說,埃及和俄羅斯國情雖然不同,但民眾的不滿情緒以及在示威中提出的要求幾乎完全一樣,那就是不滿貪污腐敗和官員的濫用職權。

但多波羅霍托夫強調,穆巴拉克下台後,觀察人士擔心激進的伊斯蘭勢力可能在埃及執政。但同樣令人不安的是,如果俄羅斯發生類似埃及的革命,像史達林那樣鐵腕人物可能再次執政。

俄國官方反應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以及總理普京對埃及發生的事件保持沉默。俄國外長拉伕羅夫表示,莫斯科希望埃及能重新穩定。俄羅斯上議院聯邦委員會國際事務委員會領導人馬爾格羅夫說,穆巴拉克辭職是非常及時的舉動。

俄羅斯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盧卡舍維奇強調外國勢力不應干涉埃及內政。盧卡舍維奇說:「我們期望埃及走出危機的過程將不會通過暴力,而且能考慮到所有埃及人民的利益,並能鞏固埃及這個重要的阿拉伯國家的民主基礎。我們還期望,埃及人民在沒有外來勢力干涉的情況下,自己決定未來的命運。」

俄羅斯最近還派出一名副外長作為總統特使訪問了埃及和其他幾個中東國家。

 

埃及茉莉花革命對威權體制國家的啟示 

2011/02/17

【泰國世界日報/社論】

經過18天非暴力的民眾示威,趕走了延續30年的獨裁統治,古老的埃及,創造了21世紀資訊革命帶來的政治奇蹟,解放廣場,成了世界矚目的中心。這是一連串改變的高峰,自突尼西亞民眾奮起推翻獨裁總統之後,埃及就成為這場所謂「茉莉花革命」的新焦點。如今,民眾的訴求已經達成,穆巴拉克已經成為歷史,人們在期待埃及的下一步變化。但是,埃及民眾的勝利,並非是這場風暴的終點,非洲和中東的連鎖反應,還在繼續。

問題是,如何來總結歸納這場來勢兇猛的風暴?有人將革命的勝利,歸功於互聯網,尤其是臉書的功勞,以為推翻極權專制,已經不需要反對勢力的長期耕耘,人民通過現代通信手段,就可以大規模集結,造成巨大聲勢,引發全球關注,革命自然水到渠成。

這樣的總結對仍然處於極權統治的國家來說,可能會導致當權者誤入歧途。因為無論是突尼西亞還是埃及,各種社會矛盾的累積,已經到達臨界點,所謂的臉書推特等傳播手段,只是催化劑,而非人民蜂起的動因,換句話說,極權體制的國家,如果只是緊密控制資訊傳播,而非解決社會矛盾,那就只能延緩動亂發生的時間,而無法消除動亂的基礎。任何統治者,必須看到這樣的因果關係,才能從埃及革命中吸取教訓。

其次,我們可以看到,通信手段發達,不會在民主社會引發大規模動盪,可見民主制度提供了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政府權力一不發生貪汙腐敗、社會不公,人民可以通過新聞自由和法制的程序,來排除毒瘤,不需要通過大規模的示威抗議,付出巨大的社會經濟成本,來達成「糾偏」。因為從人民蜂起的結果來看,常常是趕走了壞蛋,又來了豺狼,穿新衣的皇帝,又走回了老路,菲律賓就是一個好例子。

其實,西方媒體在歡呼埃及民眾勝利的時候,有人把關注點也指向了中國,因為那也是威權體制的國家。中國自己,也採取了嚴格控制埃及革命資訊的措施,擔心發生骨牌效應。

其實,僅僅從體制上來說,中國和埃及就難以類比。埃及實行的是一人大權獨攬,中國則是集體領導下的威權體制。埃及民眾的示威大潮,只針對一個目標,那就是穆巴拉克下台。這樣的情況,在突尼西亞,也是如此。但是,中共是一個龐大的執政黨,民眾的示威,難以確立要整個黨下台的目標,在天安門事件發生時,鄧小平把改變一個人民日報的社論,也視為是要整個黨垮台,堅持不讓步。此外,埃及的軍隊,具有自主性的傳統,中國的軍隊,就是黨的御用軍,難以中立。更何況,在今天的中國國情下,不少國民認為,中共不好,但沒有中共也難行,權力真空出現,會讓中國將陷入巨大的混亂災難,甚至內戰分裂。

更為重要的是,埃及民眾忍耐30年,一朝奮起,還是因為經濟的衰退和失業率的高漲,導致民眾對穆巴拉克家族的專權與貪汙,產生了極度的厭惡,同時也對穆巴拉克的獨裁治理模式,不抱希望,這是18天革命蜂起的重要動力。而在中國,經濟增長仍然處於世界領先,雖然也存在官商勾結、貪汙腐敗、貧富差距,不少人仍然對未來的改革抱有憧憬,同時,鄧小平廢除領導終身制,確立兩任制,在某種方面,也就是減少了爆發突尼西亞、埃及那種「茉莉花革命」的可能性,期待下一屆領導核心,期待下一屆省委書記,期待下一屆縣長,成了民眾不滿情緒的緩和劑。

但是,中國當局既不能錯誤解讀埃及人民「革命」的原因,也不能因為中埃國情不同,而無所作為。具體而言,中南海不要誤解,以為加緊防範和監管那些新型的通訊手段和社會媒體,便可以避難,而是要以急迫感,推動滯後的政治體制改革,迅速建立具有公信力的法制和新聞自由,來遏制和消除貪汙腐化;同時,也要在執政黨的裏面,形成「黨內有派」的架構,在國家面臨錯誤政策引發民眾大規模示威的時候,在黨內有替代的力量出現控制局面,推動革新,防止權力真空出現,讓國家陷於動盪和分裂危機。不能否認,在威權主義的國家,都有「人民革命」的危險,雖然在經濟高度發展的時代,人民生活仍然在改善的過程中,許多矛盾可以延後爆發,但一旦經濟陷入低迷,失業率大幅上升,危機就會爆發,形成人民革命的最深層基礎。

2011-02-16/泰國世界日報】

 

【利比亞】

 

利比亞鎮壓示威 為何如此殘酷? 

朝鮮日報中文網 2011/02/23

 

【朝鮮日報/記者權景福/朝鮮日報中文網提供】

221,利比亞政府在鎮壓反政府示威的過程中出動了迫擊砲、戰鬥機,甚至進行了瞄準射擊。利比亞領導人穆阿邁爾格達費的次子賽義夫伊斯蘭提到「內戰」一詞,甚至說「會血流成河」。突尼西亞、埃及等最近爆發示威的中東國家都沒有通過這種殘忍的方式進行鎮壓,也從未使用過如此過激的言詞。那麼,利比亞為何與這些國家如此不同?

部落社會是鎮壓過激的根源

歐洲新聞台(EURONEWS22日報導說:「唯獨在利比亞示威出現了眾多人員傷亡,其主要原因是利比亞和格達費具有強烈的部落傾向。」利比亞以3大核心部落為中心,共有14大部落,這還細分為約500個大大小小的部落。

《紐約時報》(NYT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指出,利比亞表面看起來似乎具備了現代國家的形態,但其民族情緒是以部落傳統為基礎的。部落傳統的存在意味着「部落之間會為爭奪有限的資源而展開激烈競爭,只有徹底打敗對方部落才能免遭報復」。而且,在沙漠里展開的部落戰爭中沒有仲裁者。也就是說,在這樣的戰爭中,只有「優勝劣汰」一個原則。

據專家分析,利比亞反政府示威突然演變成「鬥爭到底」的極端對峙局面,反映出部落之間的這種對峙心理。

利比亞有500多個部落。其中的三大部落是瓦爾法拉、阿祖維、卡達法。這三個部落的人口在總人口(642萬)中約佔三份之一。卡達法部落的領導人格達費在過去42年里一直保持部落之間的力量均衡,並不斷肅清政敵,維護鐵腕政權。

利比亞此次爆發的示威,原本是反對格達費長期執政和獨裁統治並呼籲釋放格達費逮捕的政治犯的民主化示威。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示威演變成了部落之間的矛盾。21日,瓦爾法拉、阿祖維部落的代表們也開始要求格達費下台。阿拉伯語衛視「半島電視台」21日報導說:「20世紀80年代利比亞主要部落之一的馬卡利哈(音)部落發動政變失敗後,利比亞從未發生過這樣的政治鬥爭。但是,瓦爾法拉、阿祖維部落宣佈停止同卡達法合作後,利比亞局勢變得撲朔迷離。」另外還有少數部落參與其中,實際上已經演變成內戰局面。

「即使格達費下台也難實現民主化」

很多人預測稱,從利比亞的這種部落傳統來看,利比亞事態的發展將完全不同於此前發生民主化示威的埃及和突尼西亞。埃及和突尼西亞的混亂局勢已經在驅逐獨裁者後告一段落,但利比亞則有所不同,部落之間可能會展開一場血雨腥風的較量。

美國達特默斯大學教授迪埃戴裏克潘戴巴爾萊(音)21日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表示:「利比亞目前的局勢與其說是格達費和反格達費之間的鬥爭,更大程度上是部落和部落之間的矛盾,因此,即使利比亞示威取得成功,將格達費趕下台,也很難實現民主化。」

很多人認為,部落影響力較大的阿爾及利亞和蘇丹等地發生的示威事態,相比之下也和埃及、突尼西亞不同,很有可能和利比亞走上相同之路。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最先被示威群眾控制就和這種情況有關。

利比亞主要部落在地中海沿岸城市、首都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周邊設有據點。尤其是同格達費領導的卡達法部落存在對立關係的阿祖維部落等其餘部落,在班加西附近設有根據地。

2011-02-23朝鮮日報中文網】

 

【中國】茉莉花革命指的是通過網際網路號召在2011220起,逄周日下午200北京時間)於中國多個大城市的鬧市或廣場舉行名為「茉莉花活動」的集會,之後並有多次後續相關活動。中國茉莉花過程中,現場都聚集大量媒體記者與圍觀民眾,但少有明確表示參與的集會者。另一方面,中國官方於活動中,均責派大批警察以疏導人流交通,防止發生衝突為由遣散現場圍觀民眾,並多回帶走個別手持茉莉花人士。

 

 


[1] 春節攻勢1968越戰期間北越發動規模最大的地面行動,是越戰中美軍主動撤離的轉捩點。事件在越南文中稱為「Sự kiện Tết Mậu Thân/事件節戊申」,意思是戊申年元旦節事件。

1968131日,越南民族解放陣線越南文Mặt trận Dân tộc Giải phóng miền Nam Việt Nam)以超過8萬大軍和越共游擊隊在南越100多個城鎮發動春節攻勢,駐越美軍最高統帥威廉·威斯特摩蘭William C. Westmoreland)將軍倉促應戰。共有2500多名美軍喪生,北越部隊遭受約三萬餘陣亡,戰鬥最激烈的舊京順化幾乎全毀,美軍駐紮的前線基地溪生早在121開打,春節攻勢期間反而較為平靜。春節攻勢成為越戰中的轉捩點,其慘烈狀況在美國公眾中造成了震驚。美國政府高層內部因為春節攻勢而失去戰意,美國國內反戰浪潮日益高漲。

威斯特摩蘭將軍計畫動用20萬6千的增兵以完全消滅敵軍,結果事機洩漏,被反戰師生們視為戰爭販子,其畫像在校園內被焚毀。19683月31日,美國總統詹森(Lyndon Baines Johnson)表示美軍將逐步撤出越南戰場,並宣布放棄競選下任總統。1968年6月,威斯特摩蘭將軍卸任,由阿布拉姆斯(Abrams)將軍接替。

[2]1968年,激進的抗議浪潮席捲全球。從華盛頓到倫敦,從巴黎到西貢,從柏林到布拉格,從芝加哥到墨西哥城,受壓迫的人們紛紛走上街頭,要求解放和自由。波蘭、義大利、西班牙、日本、巴基斯坦、墨西哥、巴西的學潮和工人運洞。1968年,是反抗的一年:越南民族解放陣線發動的“春節攻勢”,打垮了美國的軍事自信,改變了歷史進程。美國黑人青年反抗種族歧視的鬥爭,催生了全美的黑人權利運動;受壓迫者的普遍抗爭,鼓舞了西方現代婦女運動向全球的蔓延。

1968年,是革命的一年:在法國,學生以街壘路障與員警對峙,工人罷工並佔領工廠;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春潮湧動;在巴基斯坦,由流血事件引發的全國性起義推倒了軍人獨裁政權。

本書是一首人民的頌歌——一首千萬民眾為反對戰爭、教條和壓迫而團結戰鬥的頌歌;又是對那個年代重大事件的重新詮釋——遍及世界各地的第一手圖文資料,生動具象地展現了人們強烈要求改革的心聲,描寫了那個時代的希望、友誼、反叛和抗爭,以及當時廣泛流行的嘲諷語言、另類音樂、新潮戲劇與電影。 

[3] 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marxist.org-chinese-1968.htm(全書)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