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行動科學2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pinkchange 13 years, 10 months ago

第二篇 常態科學與行動科學的實踐、方法和結果 


第四章
 常態科學的限制之外:實驗室實驗與行動實驗的比較


第一節 服從權威
 一、實踐室中的服從 p.91 例子:電擊實驗…..
為了科學利益,便服從它。一小部分之拒絕
二、為什麼服從呢?
三、實驗室規則
p96 社會化過程中「服從」被高度學習。「服從」的內在化。
四、我們所學的
p98:「洞察」像似疫苗、「不服從」作為一另類行動、「結構改變」作為預防之道

第二節     
服從之外:被動實驗。 
如何跨越服從? 場景:學生表現出抑制學習的退縮模式(通常在研所第二學期開始) 
1. 被動實驗:面對老師之學生發言→發言者被攻擊之恐懼 2. 個人面質權威分析例子中的權力結構等 3. 權威面質學生 4. 個體之服從 5. 個體與權威相互對質 6. 中斷既存的規範與防衛 7. 同儕面質成員 8. 個體反思自身的責任 9. 結果深層結構之浮出

 

第三節      從哪個觀點看,這是一個實驗? 

 

 

第五章  組織評估研究:填補常態科學研究忽視的落差 
非常細節
…..跳過!
 第一節 基本架設。第二節 專業組織中的診斷研究。第三節 行動科學取向的診斷研究。第四節 我們學到了什麼?第五節 公平正義的議題。第六節 個體和雙路徑學習。

 

第六章  民族誌取向的介入與根本的改變 
十分detail…..(略) 

 第一節 描述性民族誌。第二節 民族誌研究的限制。第三節 應用民族誌。第四節 框架問題中的雙路徑改變。第五節 在解決問題上雙路徑改變。

 

 

第七章 社會科學家如同實踐者:科學知識轉化成實踐知識的藩籬
第一節 找出它是如何發生的

問題:為瞭解決自己的問題,必須建構一些探究的軸線來深入問題,但不是所有的探究都可以對社會產生同樣有用的效果。
一、研究者理論上的問題p.167
二、實踐者的問題p.170
三、結論p174


第二節 如何達到預定的目標
 一、應用研究者的問題:對規則的考量及對問題解決有效性的啟示p.179
二、實踐者的問題:最終的「目的是什麼」才是核心問題。三、結論 

 

 

第八章   練習行動科學:探究與介入的方法 

 

第一節 轉化所發生的現況 
第二節 行動科學及實踐科學 1. 知識應包括由可實徵性地進行否證的假設所組成之理論,而這些假設是可以再真實生活的賣落中進行證偽的。P196
2.
知是必須是在行動中有用的。
3.
知識應論及目標的形成不只是達成目標的手段

第三節     
行動科學:探究的規則與方法 
行動科學的核心在於營造一個學習的歷程。這是一個讓參與者共同投入批判和探究自身社會實踐的協同歷程。透過此反映與實驗的學習歷程,參與者得以發展出有關個人實踐的新學習方式。

*     目標是將我們自己隱含的行動知識加以揭露,使它可以被公開檢驗批判,從而發現另外的實踐之道。

*     實施行動科學需要克服的難題:
   1.
如何使參與者能夠針對同樣行動事件資料的不同解讀達成相互的同意? 要處理這個難題,必須設計一個過程,使得(1)參與者能公開陳述他們選擇的資料與他們賦予的意義﹔(2)當參與者對同一行動資料賦予不同意義時,能夠在不同的推論層次上(直接紀錄的原始資料為何à對於此資料涵意的理解為何à對於此資料涵意理解之後的評價判斷為何﹔作者名之為推論階梯),逐一進行交互的協商與核對。
2.
如何處理參與者在反映的過程中因為威脅感所引發的防衛性反應?僅是達到對於同一現象資料的彼此同意是不夠的,因為它有可能是在勸服與順從的趨力下形成的表像,而非經由自由探究的歷程。

 

因此在探究過程中,(1)參與者必須要能找出自己與他人隱含的推理歷程﹔(2)要能公開地處理具挑戰性和衝突性的觀點﹔(3)必須能夠展現揭露自己或他人弱點的資料﹔(4)自己有錯誤的時候,必須能辨識自己的錯誤並告知他人﹔(5)必須能在感到自由的情況下,對於互相競爭的不同觀點做選擇。


以上的要求可能讓參與者同時經驗到學習的渴望和暴露弱點的威脅感。一方面有利於參與者學習,是獲得成長與改變的難得契機,一方面使參與者冒了別人的反對、衝突、困窘與失敗的風險。這些風險會威脅探究歷程的進行,參與者可能隱藏令人不快的資訊,減低或乾脆掩蓋衝突,對自己反對的觀點不表異義、猶豫不表達自己的觀點。必須將這些威脅都納入考量,以參與者的學習渴望為根本,減低參與者的防衛和威脅感。


一.談話即資料:行動邏輯的窗戶

 
蒐集可信之行動資料可經由:輔以錄音的觀察、訪談、行動實驗、參與者自行書寫的案例等四種方法蒐集。可以視目標不同而選擇使用這四種資料蒐集方法,或做交叉檢驗。
*    
每一種資料蒐集方法,需要符合三個原則,以保證資料的可信度:
1. 讓參與者願意為了自己的學習儘可能如實地描述與紀錄自己在行動過程中的反應過程(避免其受控制、受引導、採取防衛)
2. 要引出的資料不是參與者關於情境的結論,而是獲得他們在行動情境中與他人實際上互動的言談、行為,以及當時未說出來的情緒與想法
3. 參與者的言談紀錄內容,不代表就是其行動的反映,而需要放在信奉理論與使用理論的架構下加以分辨──必須搞清楚什麼樣的資料可以使行動者推知其使用理論(通常隱而未顯的一套前提假設,也就是內在推理歷程),而不把它們跟信奉理論相混淆了。

 

*     捕捉內在推理歷程的方法:(以參與者為主體,介入者協助)p.205
1.幹預正在進行中的互動,直接注意到內在歷程,發現不一致或令人困惑之處,引發回溯反映的探索動力。
2.引出參與者對於自我、他人或情境因素(例如任務、時間等等)的認定與評價──亦即參與者如何建構自己的行動情境的相關資料。
3.視因果解釋為有待檢證的假設,尋找可能被隱藏的歸因(通常可能是負面的)
4.放慢速度,專注在個人如何由其選擇的現象資料推理出結論或歸因的思考步驟(推論階梯)
5.放緩步調,注意個人的情緒反應,回溯辨認這些自動情緒反應是什麼感覺,發生這樣的感覺又與什麼有關──回溯並公開自己當時在想和感覺什麼。

二.資料分析:圖解社會行動

行動科學的分析工具有三:1.第一與第二型理論  2.推論階梯  3.行動圖

以下介紹行動圖的操作方式,它並無固定的格式,要視分析的層次與目標而定,針對社會行動的特定區域,描繪出某些面向的特徵,並略去其他特徵,很像地形圖必須以一特定方式呈現不同地區的構成。

*行動圖的操作原則:

  1. 行動圖要能呈現出分析的不同層面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或回饋路徑。 例如描述一組相互關連的假定與策略,行動者在哪些條件下使用這些假定與策略,以及隨之而至的後果,藉此幫助行動者辨認在哪些條件或情境下,她的行動傾向違背了她的初衷﹔或描述一組複雜的社會系統如何持續地自我強化自身的束縛,經由解剖並呈現它連鎖反應的每一環節,突顯該組織效能無法發揮的背後因果關係與隱藏歷程。這樣便能使行動者或組織得以中斷不自覺的反應模式,學習新的反應模式。
  2. 行動圖除了用圖解,也可以經由文字敘說來表現。 有一種稱之為“腳本”(scripts),是一種將行動者未說明的期望或假定,按其發生的順序,予以一一條列表明的方式,藉此呈現出行動者在腦中對於行動所假設的系列期望、推理邏輯與行動策略。它的表現句法可能是:「我期待你會(不會)...」「我相信你自己應該知道...」「我不會告訴你...」「如果你...我會期待你...」、「如果你的言行不合乎我的預期,我會...」。
  3. 「圖」可以是描述性的,如上面所陳述的,或者是規範性的,指出了可以改變舊腳本的另外一套理想的、試圖學習應用的新腳本。
  4. 行動圖通常在不同的抽象與分析層面上彼此構連成網絡。我們看到圖與圖相連結,或在圖內發現圖,每個圖均有一定範圍內的有用性。圖表的形式依行動者想要解釋的目的而設計,以相對簡化的方式掌握住極為複雜的相關連變數。
  5. 行動圖是可被檢驗的一組假設。 圖中所明白揭露的推論,要同參與者所觀察和辨識的行動資料相印證。圖中呈現的推論因此是可以被參與者經由積極尋求不同觀點和否證的資料,而加以檢驗。 或是依循圖解的邏輯,比對接下來發生的事,印證其預測是否準確。或是設計一個預計可以改變圖中互動及後果的介入行動,若圖是正確的,那我們就能預測改變其中之一的面向,對圖中其他變數的影響。
  6. 圖具有一可預期的情節軸線的內在邏輯。 圖的情節由行動者所面對的初始條件開始,然後描述個體在這些條件下所遵循的規則或一組規則,最後,行動圖辨認出這些規則與條件對與行動相關之變數的影響,包括初始條件本身。因此行動圖可以說是描述了互動中所涉及的目的與因果機制,還有存於此因果性中的自我強化特性。
  7. 行動圖考量到了人類思維能力的限制。 圖可以簡易地被行動者儲放腦中,而不必被太複雜的細節所淹沒,同時使行動者容易辨認令他們陷入麻煩的情境。有了圖的協助,行動者較容易在她使用規則的當下回溯發生了什麼,而且對規則導致的後果進行反映。她可能重新思考她是如何建構了她眼前的情境(她面對的條件),而且可能構思另一可取而代之的規則,實驗這個新規則,看會得到什麼結果。如此一來,行動圖不只可以描述與預測,而可能催化了對另類規則的實驗。

三、假設檢證:發現行動中的錯誤。七規則 p.216

 

 

第三篇 為有用的研究與有效的介入培養技巧 

 

第九章 展開學習過程

阿吉裏斯和舍恩發明瞭一種行為科學的新型介入研究方法—“左右欄案例法。在這個方法中,要求每個進行介入研究的員工設計一個案例,即用一段話描述一個主要的組織問題,並假定自己可以和組織中的任何人進行談話以解決這一問題,員工根據自己以往在組織中的工作經驗和人際交往經驗,想像出相應的話語來描述這次談話的內容以及自己所準備使用的行動策略,進而對防衛性加以檢驗。具體做法是:將一張紙分成左右兩部分,在右欄寫上自己準備怎樣開始談話,準備實際說些什麼,接著寫上自己認為別人會有怎樣的反應,會說些什麼;另外,在左欄寫上自己的真實感受和觀點,以及由於各種原因而沒有說出的觀點和感受。兩相對照,立即就可以看出哪些是被隱藏起來的想法,而這種隱藏會產生什麼樣的防衛效應,會與名義理論導致多麼大的背離程度。這種方法的使用,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產生直觀的資料,表述出人們的真實想法和實際行動。它實際上是將人們的隱性推理方式公開出來,可以幫助人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推理和行動的。由此,可以為後續的改變和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這種對組織中應用理論的研究和改變,並非只有介入研究者來進行,被研究者也不僅僅是參與者,相反,他們應該是研究的主體力量,而介入研究者只是為組織及其成員提供一種理念上和方法上的指導,幫助和鼓勵他們檢驗自己的推理過程和行動過程,創造機會引導他們將自己的名義理論轉化成應用理論,以解決組織中存在的問題。並且,這種理念和方法最終會被組織及其成員完全接受和掌握。在以後的發展中,組織及其成員就可以自己進行這種
研究工作,檢視組織中的問題,促進組織的發展,而不需要別人的幫助。這也是行動科學理論最為寶貴和最具魅力的地方,是阿吉裏斯這位管理學大師對管理學發展的一項偉大貢獻。


第一節 對待學習的不同取向

第二節 看不見的反應

 

第十章 促進反映與實驗
第一節 建立探究的規範
第二節 鼓勵反映實驗
第三節 瞭解與重新設定行動
第四節 學習與行動概念

 

第十一章 擴大與加深練習 
第一節 讓思考往前走
第二節 個案研究與大權在握的當事人

 

第十二章 發展推論的新框架 
第一節 退出:設計「個人的不義」

第二節 拯救策略:削弱同儕的學習
第三節 對犯錯生氣
第四節 結論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