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質化與研究設計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珮馨 14 years ago

研一  珮馨  69794004

 

Chapter 13  質化與研究設計

 

一、引言

質化與量化型態的研究在數方面有所差異,但在其他方面卻是互補的。

‧    質化研究通常包括:豐富的描述、多采多姿的細節,以及不尋常的角色,而不是充滿著正式又中立的語調,外加統計數字。

 

二、質化研究取向:質化研究取向與量化研究取向不同之處 

 

 

1. 接近資料

質化研究的中心課題不是如何將質化資料轉化成具有信度的客觀數字,而是關心其他(次)文化的變異性、行動者對它們社會世界解釋的相對性,以及社會學的描述與行動者對其行動的概念之間的關係之類的問題。

‧    比起驗證既有的概念,它們可能更加關心產生新的概念。

 

2. 非實證主義的觀點

質化社會研究大多仰仗詮釋批判社會科學研究取向。

‧    質化研究者把焦點集中在主觀意義、定義、隱喻、象徵符號,以及某些特定個案描述上。它們想盡辦法去捕捉世界各個層面(像是景觀、氣味、氣氛),因為很難發展出精確地以數字表示的測量工具。

‧    科技官僚(technocrati vs  超越主義(transcendent

       

科技官僚(technocrati )

超越主義(transcendent)

研究取向

實證主義量化

詮釋、批判質化

研究問題

來自研究的贊助者(提供研究經費的單位)

起源於被研究者的觀點,而不是局外人的立場

目標

發現與記載像法則般的通則,以增加效率為導向。

清除那些被研究者的錯誤信念,並且把人當成具有創造力、同情心的生命體,而不是物體。

 

 

 

 

 

 

 

 

 

 

3. 實務邏輯

開普蘭:如何從事社會研究的講法,大抵奉行兩大邏輯:新構邏輯、實務邏輯。

→ 新構邏輯

如何進行研究的邏輯,是高度組織化的。

以理想化的、正式的,以及有系統的形式重新加以陳述。

較偏於「量化」研究取向。

→ 實務邏輯

實際上如何展開研究的邏輯,相對凌亂、帶有較多曖昧不明之處。

以與特定個案緊密相連,以實際完成一項工作為目的。

   沒有多少固定的規則,是根據有經驗的研究者間共享的判斷或規範。

較偏於「質化」研究取向。

 

4. 非線性的路線

執行研究時,研究者遵循一條路線。這條路線是個隱喻,意指做事先後的順序。

‧    量化 → 較為直線

直線研究路線奉行一套固定的步驟順序。

‧    質化 → 非直線、循環路線

在每個循環或重複的過程中,研究者蒐集到新的資料並且獲得新的洞識。

 

 

三、質化研究的特性

 

1. 脈絡是關鍵

質化研究者強調社會脈絡對瞭解社會世界的重要性。

‧    留意社會脈絡意味著,質化研究者會注意出現在研究焦點之前、或是環繞研究焦點的事件。

在不同的文化裡或歷史時代下,相同的事件或行為能會有不同的意義。

 

2. 個案研究的價值

個案研究者面對大量的資料,沈浸在資料當中,使研究者能夠熟悉人們的生活與文化。

在這個個案完整的脈絡中,研究者找出潛藏在人們生活、行動,以及用字上的模式。

3. 研究者的誠實無欺

一個信任的問題

質化研究 讀者通常對研究者的誠實以及對其所做的詮釋有比較多的信任。

量化研究 以明確地描述標準化的技術與統計來換取信任。

 

查驗

質化研究者保證它們的研究精確地反映證據並且其證據也做了查驗。

另一種查驗關卡是質化研究者記錄下來的大筆詳盡的書面筆記。

 

不同種類的偏誤

‧    關於研究者誠實無欺的辯論牽涉到對研究者適當角色的對立假定。

‧    實證主義、量化研究取向認為,個別研究者的影響就是一種偏頗,會污染了客觀的事實,因而應該被剔除。

‧    質化研究者假定,要完全消除研究者的影響是不可能的事。

‧    質化研究者利用人類本身的優勢人之所以為人的洞識、感情與觀點,來瞭解所研究的社會生活,但是謹記自己的價值或假設。

他們採取種種措施以防受到先前的信仰或假定的影響。

 

4. 有根基的理論

「有根基的理論」:一個使用一組有系統的程序,而發展出關於某個現象的一個由歸納方法得出理論的一種質化研究方法。

目的:建構一個終於證據的理論,它也是個發現新理論的方法。

一個有根基的理論的研究取向藉由跨社會制度的比較,來尋求通則化。

 

5. 過程與時序

‧ 時間的流逝是質化研究整合的一部份。他們可以觀察個案演進的情形,衝突的出現、或社會關係的發展。研究者就此可以偵測過程與因果關係。

 

6. 詮釋

質化研究報告很少包括有數字的表。唯一可見的視覺資料或許是地圖、照片或流程圖,來顯示概念之間的關係。

質化研究者詮釋資料的手法是藉由賦予資料意義、翻譯或使它們成為可以讀得懂得資料。

質化研究的三步驟:

第一次元詮釋:

‧    無論研究者是在檢驗歷史文件,還是說話或行為的內容,都是在瞭解對被研究者來說具有的意義。

‧    創造這些社會行為的人自有其私人的理由或行為動機。

第二次元詮釋:

‧    研究者的發現以及對第一次元詮釋的重新建構。

‧    研究者從資料中抽釐出隱藏的連慣性與意義感。

 

 第三次元詮釋

許多質化研究者更進一步執行通則化,或是建立第二次元詮釋與一般性理論的連結。

 

 

四、互補性證據

許多社會研究者揚棄謹守嚴格的非此即彼的二分法,取而代之的是設法結合量化與質化的研究。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