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2014 春 基地分析與敘事空間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李學佳 10 years, 1 month ago

基地分析與敘事空間       

Site Analysis and secnography

 

教師:黃孫權               

 

 

一、教學目標: 

基地分析(site analysis)為傳統環境設計相關學門的基礎訓練,site意味著一个地方的空間與歷史關係性的構成,其強調以科學的方法(自然科學分析與社會調)對基地進行資料蒐集、分析(setting),研擬課題,用以解決問題或者發展地方,涉及基礎日常生活與歷史社會資料,如做我身等田調之田調工作應具備之蒐集分析能力。敘事空間(secnography)學門,在美國之外的國家,指的是劇場相關設計,在有限的時間展現敘事(劇場、燈光、舞台等)所需要的空間裝備,可以是一種實用性的裝置藝術。但在美國快速且極度商業化的社會下,敘事空間逐漸變成一種專業的空間設計人員,以便在非常短的時間呈現跨領域(劇場空間、展示空間、商業空間)的合作結果。按照英國Pamela HowardWhat is Scenography?一書的法:敘事空間是視覺化空間背後的故事,敘事空間者(scenographer)必須是個藝術家,可以理解導演想法與導演合作,且像作者一樣理解文本,同時也必須對呈現於觀眾前的表演非常敏感,創造一個適合的與富有想像力的空間生。本課程嘗試將兩種方法結合,學生將透過實際的基地調與分析,將分析的結果視為空間的文本,期末時以各種形式(文字、影像、攝影、劇場表演、舞蹈等等)再現此空間。

 

二、本學期調基地計畫: 

本學期的課程有兩個基地,其一為了配合旗津複島團隊的memo-scape計畫,進行旗津的人與景的重建,謂之「社會性藝術」之實踐(3─4月);其二,有三個方案可選擇,一個是高雄美術館六月分開始的聲音展覽,製作高雄sound-scape的計畫,二是配合謝英俊建築師與阿里山來吉部落的協力造屋計畫,進行全面的紀錄與分析,三為左營眷村的調查創作計畫,將示修課人數多寡決定基地。

 

三、實施方法: 

專題講座、案例分析、校外參訪與調

 

四、評量方式: 

平時調查報告60%,期末報告40%。修課同學選擇本學期的研究基地,修課同學每週於課堂報告基地資料與分析結果,期末則研究與發展適合的再現形式,於期末展覽中呈現。由於此課具有准實習課的特性,需要花時間在田野調與分析資料,且需具備基礎的空間/環境知識,鼓勵修課同學盡量與本校各相關系所尋求協助與諮詢。

 

五、課程實施與讀資料

 

第一周 課程 

 

第一階段 memo-scape(三到四月)

 

第二、三、四周 田野調:生命史與空間連帶(field story 

選定主要對象,進行初步的訪談與建立生命史。確定訪談生命史(個人與集體敘事)與空間史的連帶關係(articulation),繪製生命史的空間地圖。並練習書寫一則關於地方史與人們集體記憶的的故事。(以影像與人們地景重新連結)

 

第五、六週 製作

 

具體行程:3/8 旗津戰和館的老照片工作坊,10:10~12:00。

 

【必讀】

  1.  鄭鴻生(2010)《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台北:印刻
  2.  范麗卿(1993)《天送埤之春》,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3.  王聰威(2008)《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臺北:聯合文學珮馨
  4.  王聰威(2008)《複島》,臺北:聯合文學秀民
  5.  Paul Auster 2010)《紐約三部曲》,台北:天下文化
  6. 約翰柏格(2008)《我們在此相遇
  7. 章(1997)《地圖集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台北:聯合文學。
  8. 克利弗德.紀爾茲(2007),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
  9. 克利弗德.紀爾茲(2007),後事實追尋:兩個國家、四個十年、一位人類學家。 

 

 

第二階段:高雄音景、左營或自立造屋方案

 

第七、八、九、十 議題設定(setting

對基地作廣泛的社會、經濟、空間與自然環境調查。共同討論出地方的重要議題。

  

【必讀】 

  1. Tim Creswell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王志弘、徐苔玲譯,臺北:群學  (第一、二、五章)
  2. Linda McDowell2006),《性別、認同與地方》,臺北:群學(第二、三、六章)
  3. CalvinoItalo,1977)《Invisible Cities(王志弘譯,1994,《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
  4. 吳明益(2011)溼地、石化、島嶼想像。台北:有鹿文化
  5. Macdonald, N. (2001). I woz’ere: Tales from the field. The graffiti subculture: Youth, masculinity and identity in London and New York (pp. 49-62). New York: Palgrave.
  6. 謝國雄編(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作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臺北:群學
  7. Elliot Liebow (2009) ,《泰利的街角》,台北:群學
  8. 顧玉玲(2008),《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故事》。台北:印刻

 

【參考】

  1. Jorgensen, Danny L.1999),《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王昭正,朱瑞淵,台北:弘智
  2. Fowler, Floyd, J., Jr,(1999,《調查研究方法》(Survey Research Method王昭正、朱瑞淵譯,台北:弘智
  3. 游鑑明(2002),《傾聽她們的聲音: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史料的運用》。台北:左岸文化。
  4. 謝慧娟(1996)《女性研究者在田野:田野研究中的性別意涵》,台大城鄉所碩論
  5. 芭芭拉.艾倫瑞克(2010)《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台北:左岸 
  6.  Yi-Fi Tuan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Space and Place),台北:國立編譯館
  7. Yi-Fi Tuan2006),《逃避主義》,臺北:立緒
  8. Clifford Geertz2007),《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楊德睿譯,臺北:麥田
  9. 霍布斯邦等(2002),《被發明的傳統》(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台北:麥田
  10. 陳惠雯(1998),《大稻埕某人地圖》,台北:時報
  11. Williams, Raymond, 1977,Structure of Feeling〉,in his Marxism and Literatur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28-135. (有中譯,王志弘譯,〈感覺結構〉)Castells, Manuel1983A Cross-Culture Theory of Urban Social Change, in 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Ca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289-336(有中譯,陳梧譯,〈一個跨文化的都市社會變遷理論〉,收於夏鑄九、王志宏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pp.223- 300 ,台北:明文書局
  12.  韋伯(1993),《非正當性的支配-城市的類型學》,台北:遠流
  13. 張景森(1993),《台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14. Jane Jacobs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臺北:聯經
  15. 陳東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 
  16. 市發展計畫報告詢系統 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rpts/index.htm
  17. 台大地理資訊中心 http://www.geog.ntu.edu.tw/girc/index-1.htm

 

第十、十一、十二周  田野與創作辯證 embedded 

 

【必讀】

1)    尾瀨朗(2004)《夏子的酒》,銀花譯,1-12部,臺北:尖端小倩

2)    尾瀨朗(1998)《家》,鄭雅方譯,1-7部,臺北:尖端俊融

3)    西村幸夫編(2010)《大家一起來!打造觀光城鄉:從城鄉之傲開始的地域管理》,台北:天下雜誌

4)    從抗爭到http://www.filmcritics.org.hk/node/1121

5)    Dolores Hayden (1995)The Power of place: Urban Landscapes as Public History, MIT Press  chapter 1,2,3,5,9,10

6)    明益(2011)《台灣現在自然書寫的探索:以書寫解放自然(book1,2,3)》。台北:夏日出版社 

 

第十三周 敘事空間():計畫討論 

第十四週 敘事空間:操作與連結討論

第十五 敘事空間(三):形式與內容 

 第十六周 敘事空間製作(一 

第十七周 敘事空間製作(二 

第十八週 期末展覽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