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都市理論的基礎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jacro 14 years, 1 month ago

韋伯: 

 

1.演進觀 現代都市被視為中世紀或文藝復興城市的特殊而複雜的形式,他相信我們認知為都市社會的所有成分,在16世紀前的多數北歐地區以廓然大備。

 

2.韋伯所研究的地理範圍異常廣泛,不僅包括整個歐洲和俄羅斯,還納入古代中國、南亞和近東城市,而年代追溯到基督誕生之前五千年,最初記載的美索不達米亞的的都市聚落。他利用[多向度的理念型取向](Kaesler,1988)凸顯都市形式的基本特徵,也相信這個特徵是西方文明特有的。

 

3.[城市僅僅由一個或多個分離的居所聚集而成,卻是個相對緊密的聚落](Weber,1958),韋伯隨後補充[城市是這樣的聚落,這裡的居民主要仰賴茂意與商業為生,而非農業]。重點在於,不是所有主要基於貿易和商業的地域(locality)都可以稱為城市;主要是先定義必要條件,再繼續牆掉都市系統的所有其他元素,以符合城市特性(cityness)的充分要求。

 

4.依照其說法,賦與城市特殊性質的,主要是商業與貿易的存在,連同與之相關的所有活動,如市場和交易所的建立。[就這個字在這裡的意義,城市是個市場聚落](Weber,1958)

 

5.封建制度以其相對分散的權力結構,創造了一種動態的都市發展形式;封建制度偏袒資本主義關係的發展,因為在封建體制環境內部,自由城市、自主行會、獨立的法律專業、自由勞動與商業化,皆得以繁盛。相反的,俸祿僧侶制度(prebendalism)排除或限制了這種發展(Turner,1996)

 

6.對韋伯而言,城市必須享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和行政自主;雖然韋伯清楚的解釋[古代和中世紀除了歐洲內部,還包括歐洲以外的往昔城市,也是特殊的堡壘或駐防要塞](Weber,1958)。但韋伯想要推翻堡壘=城市,以及城市=堡壘這樣的錯誤演繹推理。(Ex.Spata)

 

7.在中古和古代西方,地方性的個人參與自我管理乃無庸置疑。趁至[地方性的個人參與自我管理<愛鄉村的發展往往勝過相對較大的、以商業組織起來的都市。](Weber,1958)

 

8.古雅典大規模奴隸經濟的存在,意指貴族階層及國家的消費需求,幾乎完全由奴隸勞動力滿足,就像在美國南方內地,這導致一種心生不滿、政治立場極端的[窮困白人],它們擁有正式的政治與法律權立,但缺乏經濟機會。打從一開始,城市就是個深具政治化和政治性的系統,為有當經濟、軍事和行政生活,成功整合並協調一致時,系統才能有效運作。

 

9.古代經濟政策,既非以工業生產為首要考量,城邦也不是由生產者的利害關係掌控。反之,城市的建制乃是經濟而非軍事的事務

 

10.韋伯堅稱城市首先是個[政治實體],這直接將他連上都市政治機構、政黨及結社這類比較當代的分析;[韋伯獨自提出了城市是個社會結構的分析模型,認為城市是群體與利益積聚及和呈現出來的位址。](Le Gale’s,1999)

 

齊美爾: 

 

1.與韋伯的演進觀相較,齊美爾更專注於區分非都市社會(或鄉村)和城市之別,在他看來,城市是個頗具排他性的社會,由自我反身性的都市人組成,這些都市人以各種方式構成新穎的歷史社群,擁有迥異於傳統社會的道德習俗和價值觀。

 

*反身性:「反身性」的基本含義是「自我指涉」,從哲學上看,這種「自我指涉」表徵為自我反駁即悖論,反思即理性的張揚,以及詮釋學循環即人的各種活動中主體與對象之間的相互詮釋和建構等三個基本面相。這三個面相之間存在著一種基本的相互反動關係:反思vs.自反。

 

2.大都會容許資本的極度集中,使得空間、時間與社會行動者的整合,達到一種迄今難以想像的複雜狀態。齊美爾是最先闡明這種現象的人之一,後來這種現象便稱為[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Giddens,1984Harvey,1989),力陳城市裡社會及經濟互動的速度與強度,導致了新社會的出現(Frisby,1992)

 

3.典型大都會的關係及事務是如此複雜多變,在允諾和服務上,若欠缺最精準的準時,整體結構就會陷入繁複糾結的一片混亂……假如柏林的全不鐘表突然出錯……整個經濟生活與城市通訊就會長期中斷(Simmel,1950)

 

4.[獨立]這個字的正面意涵而言,現代大都會居民是獨立的,縱使它們需要無數的供應者、勞工與合作人元,若無後者就會無所適從,它們之間的關係全然客觀,僅僅體限於貨幣……(Simmel,1978,引自Harvey,1985)

 

5.橫跨難以其他方式銜接的距離而達致同意,在同一個計劃裡包含了迥異的個人,形成一種互動和一種統一,而由於它們在利益上的空間、社會、個人及其他差異,不可能整合為任何其他的群體形構……(Simmel,1978引自Harvey,1985)

 

6.齊美爾是大都會為歷史的發展,其目的在於指認出獨特都會生活的普遍特徵,而不僅是那些與家鄉城市相關的特徵。藉由觀察微觀層次的行為,建構他的大都會社會視野,這使他的分析相較於韋伯偏好的[系統分析],更具人類學或社會心理學特色。因此,聚焦於[個別社會行動者的意識、個性及性格”](Brody,1982,引自Frisby,1994)

 

7.傳統社會中,嚴格的身分位階使個人幾乎不可能主張擁有它們自身的自主與認同。但隨著十九世紀工業資本主義的到來,從屬階級依附於土地的紐帶開始鬆脫,[個人現在希望彼此間有所區別]。齊美爾相信,[替這種鬥爭及和解架設舞台],正是大都會的功能(Simmel,1950)

 

8.都市生活知覺上的過度刺激,導致[辨識力遲鈍][漠不關心](blasé’ attitude)的發展,都市人無法汲取情感的儲備,來同情甚至是對其他都市人的生活感興趣(Simmel,1950)

 

9.威脅要挫敗都市個人創造性探尋心靈精進的雙重危險,一方便是日漸客觀性和理性化的心靈;另一方面是感官對外在刺激的日趨過度曝光。齊美爾將這兩者的發展,溯及一種新興的都會生活方式。(Smith,1980)

 

班雅明: 

 

  1. 班雅明同時也想強調都市文化的特殊性,這是指城市提供了重新創發自身及其是民生活的可能性,正是這種特性賦與了杜是生活的獨特品質。親密感與匿                                                                                                                                                                         名性同時現身於都市交易中(無論是在拱廊街、咖啡廳或妓院),對班雅明而言,這種特性使得都是社會,以及作家、藝術家和詩人的薈萃群集,既不同於傳統社會,也有別於邊省社會(provincial society)

 

*邊省社會(provincial society) – 邊緣的、鄉下的社會

 

2.在那不勒斯素描當中,班雅明探討了建築物的多孔性(porosity,可滲透性),以及庭院、拱廊街和樓梯井的私人-公共門檻。[多孔性不僅起因於南部工匠的懶惰,更重要的是,由於酷愛即興創作,需要不計代價保持空間和機會][建築物成為民眾的舞台],全部劃分成無可計數的、同時舞動的劇場。陽台、庭院、通道、樓梯間、屋頂,也是舞台與包廂][多孔性是這座城市取用不盡的生活法則,無孔不入、無所不再。每個工作天都隱含了星期天,而周日裡頭又隱含了多少工作日!]

 

3.班雅明偏向將那不勒斯視為發展中的城市,而不是個歐洲城市;[每一個私人意見或行動,都遭受公共生活之流滲透……房舍遠非人們引退的避難所,而是源源不絕的水庫,人們從中漫溢而出]

 

4.與列斐伏爾不同,班雅明似乎不特別看重氣候、地誌或地質學。對班雅明而言,比起柏林,莫斯科更向那不勒斯,因為他的街頭文化與集體行為較近似於農民社會,而不像[逼近柏林街頭的威嚴的寂寥與荒蕪]。反之,在莫斯科[貨物從房舍中爆滿出來充塞各地,物品掉掛於籬笆、傾靠於欄杆、平放於路面]

 

5.他描述了城市使用飽含爆破和[砲彈碎片]的惡言,向農村內地進行商業擴張,好似城市無法容忍農村萎靡單調的被動順從,而必須幾乎運用軍力和暴力來使之臣服。班雅明使我們留意,都市地勢如何疊覆書寫了階級宰制和抵抗的語言。僅管這些資料過於簡略,但他在所有城市素描中一再發生,並結合了都市符號學(urban semiotics),或者帶有唯物主義空間分析取向的符號分析。

 

6.我們一再返回城市,追尋不斷困惑著我們的真實經驗,也因此,我們無法擁抱大都會的全然整體,我們在寄意的地景中找到避難所。

 

7.[班雅明並非試圖揭露他的過去,而是要理解他:把他濃縮成往昔的空間形式,其預告性的結構](Sontag,引自Benjamin,1997)

 

8.對班雅明而言,回憶(recollection)恰恰意味了針對一種片段且散亂的經驗印象的[重新收拾](re  collection),這些印像重組為有意義的敘事,以敘事自身不完美的方式,試圖呈現出社會與心裡整體的各個向度。

 

9.他拒絕接受過去只能已過去來解釋的想法,因為歷史總是透過當前的觀點來理解。[每個不被現前視為本身即具重要性的昔日影像,就有可能遭受無可挽回的消失無蹤的危險]

 

列斐伏爾: 

 

  1. 其都市想像比班雅明更傾向於[後設層次]分析,但它們針對商業化奇觀世界與空間的哲學錨定,卻級為相似。然而,其對於都市過程之日常生活動態的關注,渴望提出一種一般都會生活共有之結構而體系的更普遍理論闡述 古典都市理論

 

  1. 列斐伏爾將城市是為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交會,並結合於正式體系或[生產關係]中的位址。使用價值聯繫上物理環境,以及人類和原料,交換價值則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製造販售的商品價值息息相關。隨著資本主義發展持續增強,空間轉變與都市位址中的活動區位,也變得越來越商品化。

 

  1. 其稱資本主義城市為[受控制消費的官僚社會](a bureaucratic society of controlled consumption),或以通俗化為[消費者社會](consumer society);接近城市的權力不單指消費權,因為人類也有[創造性活動的需求,有必要追索訊息、象徵、想像及遊戲(不只是產品,已即可消費的物質財貨)的全貌(oeuvre)的需求]

 

  1. 新的城市應該採用傳導(transduction)和實驗烏托邦的方法。

 

  1. 傳導適用以描述建構理論對象(如新城市)過程的術語,其基礎不僅是與當前都市現實有關的資訊,以及既有都市現實所提出的問題意識。隨著新的理論想像被賦予了具體形式,回饋機制則確保後續的投射和計劃,能得到這種心近改變的現實的支撐,形成一個思索-調查-批判-執行的無窮回路;以創造理想社區為目的的烏托幫主義,卻需要研究實際都市環境裡的日常生活。藉由研究甚麼導致了良善、快樂和愛玩的都市居民,列斐伏爾相信,明日城市應該建立於今日的夢想

 

  1. [列斐伏爾的計畫取決於作為理論構造和經驗構造的城市與都市狀態的分離,城市是空間中物體的安排;都市狀態是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及其建構的空間之中,沒有精確的對應關係],但他認為,[每個時代都生產他自己的空間] (Katznelson,1992)

 

  1. 空間不僅僅是營造環境,還是生產力和消費對象。他也是政治鬥爭的對象,因為空間乃是國家控制的手段

 

  1. 空間實踐規範了生活-他不創造生活。空間並無[自身]的力量,空間本身也並未決定空間矛盾。這些乃是攝會的矛盾-社會內部不同事件之間的矛盾,例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只是在空間中浮現出來,位居空間的層次,從而引發了空間矛盾……(Lefebvre,1991)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