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導論:流行文化及其研究的重要意義〉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pinkchange 13 years, 6 months ago

by:美術所 劉星佑

 

 

第一節  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的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生活中的一種重要社會文化現象。(P1)

 

正如波德里亞所指出的,「流行,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當代表演,如同市場一樣,是一種普遍的形式」。(P1)

 

流行文化不只是具有普遍性(universality),而且也具有一般性(generality)和滲透性(pervasiveness)。(P1)

 

當代流行文化不僅市場化,更近一步全球化,成為資本主義主要的商品,與運作機制。其領域超出了經濟生活和經濟活動(p1)其普遍性和群眾性遠遠超出傳統文化範疇,各學者乾脆把「大眾文化」當成「流行文化」的同義詞,並把「大眾文化」當作「當代文化研究」(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的中心任務。

 

當代流行文化成為社會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原因:

  1. 社會區分化和階層化的槓桿。Bourdieu強調從日常生活實踐和行動者的「生存心態」(habitus)的互動關係角度,去分析流行文化。流行文化時時發揮著社會區分化(social differentiation)和社會區隔(social distantiation)
  2. 社會權力分配的強大象徵性力量和指標
  3. 推動社會改革和社會現代化的因素
  4. 與當代商業和媒體系統的高度結合,流行文化同時具有文化、商業、和意識型態並重的三重性質。
  5. 西方文化和其生活方式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流行文化通過媒體和大眾文化將其傳播,改造並更新各國社會的基本結構、基本心態和生活方式。
  6. 協調個人與社會整體相互關係的基本中介,成為大眾實現個人社會化和社會整合的重要環節。
  7. 流行文化不僅是社會上層結構「精英」分子的生活方式,亦是精神面貌、生活喜好、內心慾望、整個心態的表現。

 

流行文化靠著極度的普遍性使其成為整個社會運作的重要力量,社會中的政治/經濟/文化,都不得不靠著它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但流行文化本身亦受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相互牽制,因此成為一種全社會性的新型社會文化現象。

 

80年代以後,所謂的文化修飾或是文化秀,變成政治上的一種活動,或稱手段。

 

Ex:希拉蕊參選參議員整形…

 

 

當代流行文化的滲透性和普遍性,表現在

  1. 它已經成為社會基本結構的的重要構成部分。一切構成社會結構的領域,都存在著流行文化的痕跡,成為影響社會基本結構的主要因素。

EX家庭結構的改變。Bourdieu認為:雙向運動著當代社會結構(structure sociale)和心態結構(structure mentale)是通向流行文化「中介」(mediation)而運作的。

  1. 流行文化直接影響社會基本組織狀況。滲透到社會組織各個層面,重建各級社會的基本組織內基本成分的相互關係,也調整了各社會組織之間的關係網絡。改造社會基本原則、基本成分、社會組織運作邏輯。
  2. 改變了社會變遷的基本過程及其形態。社會變遷進程無論是平緩還是激進都不可避免的和流行文化結合。
  3. 流行文化成為社會階層或階級結構變化的酵母,使社會階級的劃分標準,和各階級的關係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社會階級的劃分很大的程度取決於人們對於流行文化的態度,取決於享用流行文化時所表現的的不同生活方式及生活風格。生活方式及生活風格是當代社會各階級或階層結構評定的主要標誌。

 

  1. 當代流行文化在廣大民眾中的滲透,使流行文化本身成為人民大眾一種新型生活方式。→時代風格。時代風格。

 

上述的表現,說明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中

1.文化創造和鑑賞活動並不單純限於專業文化藝術界,而是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實際活動。

2.文化活動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包含經濟、政治、社會活動中,成為社會結構的組成部分。

3.文化的普及和提高過程採取了嶄新的形式。

4.文化的創造並不單純靠專業文化工作者的內在創造能力,而且還借助科技技術的複製能力。借助於商業和媒體的中介力量,因而文化的創造和再生產採取了嶄新的方式。

5.文化的生產和再生產已經遠超出人與自然之間單純相互對立關係的模式,更多地發生由科學技術所創造的人為環境中。

 

當代流行文化的全面活躍,既是社會高度發展的結果,又是文化發展新階段的重要標誌。文化已經成為整個社會成員共同關懷和實際參與的實際活動,成為現實生活的一部分。

 

人類文化發展史經歷了三大歷史時期

 

1. 第一時期 原始文化時期﹔文化創造與食衣住行基本需求相關。

 

2. 第二時期 專業分工時期﹔文化成為少數知識份子的社會職業。

 

3. 第三時期 回復原始時期﹔文化回復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並成為大多數人的日常實踐活動﹔在文化創造上採用最簡單形象的象徵符號以及較為模糊不確定的形式。由於社會生產立即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上的需求,特別是肉體方面的欲求,必須達到極度的舒適,而不僅僅是滿足需求而已。

 

 

 

馬庫色→虛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

我們要區分真正的需求而虛假的需求。所謂虛假的需求是指特殊的社會立意壓迫從外部強加於個人之上所產生的。這種需求始終是圈套式的、帶攻擊性的、貧困的和非正義的 - 馬庫色1898-1979

例如:宗教就是無產階級的「鴉片」阻礙其階級意識,即對於共同階級認同和利益所有體認的形成。

 

當代流行文化的興盛就是人類文化發展到第三時期的基本標誌。

 

 

第二節 當代流行文化的重要意義 

 

傳統思想與統治階級不承認流行文化的正當性,其有雙重目的

 

1. 鞏固統治階級對於文化的壟斷

2. 掩飾流行文化中的意識形態控制與利益分配

 

一、流行文化的社會學意義

 

以下幾種角度分析

  1. 流行文化研究有助於探討當代新型的社會與個人的相互關係問題。

2.流行文化研究有利於探討當代社會變遷與現代化問題

3.流行文化的研究有利於探討社會權力運作,特別是滲透於當代社會中的象徵性權力的運作問題。

4.流行文化的研究有助於探討當代全球化問題。

 

二、與社會現代化及文化經濟全球化的關聯

 

西方各國進入了所謂的「消費社會」、「消費文化時期」、「後現代」、「晚期資本主義」、「後殖民主義時期」、「訊息(信息)社會」、「數字化時代」

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造成了「電子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新信息秩序」等世界局面。

全球市場模糊了原來民族國家的界限,文化因素越占重要地位,任何社會行動難免滲透著文化的因素且具有文化活動的意義。政治和經濟的統治階級,特別會透過文化媒體系統,滲透到文化部門。並將文化改造成該階層影響社會的渠道。當代流行文化是當代社會發展一定的產物,研究流行文化也就成為探討社會權力結構及其再生產過程的重要參考指針。

 

西方文化在媒體、計算機網絡的方面的優勢,使得當代流行文化成為西方國家影響甚至宰制世界各國的社會文化的重要手段。

 

根據詹明信的說法,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不但在量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世界角落,在質方面,也發生根本的變化。當代流行文化被視為晚期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後現代」文化的重要的表現形式。亦是「後殖民時代」中,流行文化成為西方各國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全球擴張的中介。

 

18571885                二次戰後至1960前後

競爭企業式的資本主義            壟斷資本主義           多國化資本主義

現實主義                        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 

                               (外在暴力/侵略)       (國際潮流/滲透/連橫/合縱/美國化)

                               (工業化、現代化) 

 

薩依德:後殖民主義的主宰形式已經從原先的侵略和殖民轉變為文化入侵和文化滲透。「通過文化刊物、旅行以及學術演講等方式逐步地贏得後殖民的人民。」

 

 

 

 

 

 

 

. 流行文化研究的跨學科性質及其意義

 

對於流行文化的研究要考量許多方面,必須盡可能把當它當成多種因素的結合物,同時還要把它當成充滿生命力的,活生生的文化精神產物。

 

 

三、研究流行文化所帶來的重要意義 :

 

1. 流行文化已經成為整體文化領域中最活躍的部份,研究流行文化就成為研究整體文化發展動向的前哨陣地。

 

2. 可通過研究流行文化了解社會權力,金錢和傳播媒體的運作過程及其特點﹔並有助於揭露這三者對於主要政治經濟和文化勢力的具體策略及性質。

 

3. 可進一步了解民眾的生活方式心態及其動向。

 

4. 可透過研究深入了解各國現代化進程及社會變遷的特點。

 

 

流行文化社會學簡史--流行文化的四階段 

 

第一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二階段: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第三階段:60年代後~70年代末

第四階段:80年代起至今

 

 

 

 

第一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資本主義中的消費現象,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在整個社會蔓延。消費的膨脹及對於資本主義經濟生產的主導作用導致商品的流行化,也使流行文化進一步商品化,加速流行文化的傳播。

 

流行文化、消費、資本主義整體經濟之間構成緊密關聯的三大重要因素並相互依賴形成循環發展模式。

 

*此時期研究流行文化的社會學家:

 

1.      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發現流行時裝禮儀的社會意義。 

 

2.      齊默爾(Georg Simmel,1858-1918),研究西方文化及資本主義發展形式及流行文化。

 

3.      宋巴特(Werner Sombart,1863-1941),資本主義的形成過程。<奢侈與資本主義>其所揭露的奢侈生活方式正是現代流行文化的雛形。

 

4.      扥克維爾(Charles Alexis Clerel de Tocqueville,1805-1859),<民主制在美國>分析美國庶民文化及最早的流行文化性質。

 

5.      普里爾..塔爾德(Gabriel de Tarde,1843-1904),探討流行時裝在社會中的傳播和運作邏輯,強調「模擬」行為的重要意義。(高宣揚,p19-20)

 

 

 

第二階段:20年代到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此時期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索洛金所開創

*此時期研究流行文化的社會學家:

 

1.  索洛金(Pitrim Sorokin,1889-1968),<社會文化動力學>,被社會學家當成文化研究的理論典範。採邏輯意義分析及實證經驗調查統計方法的結合。從社會整體的角度探索社會整體結構的宏觀運作中被社會整合化的文化體系的運作邏輯。探討被整合的文化性質、變遷及其動力學,探討各種類型、過程、趨勢、浮動、節奏和時間長短。(高宣揚,p21-24)

 

對於任何社會文化現象,索洛金建議集中分析其中三大因素:載體(Vehicle)、意義或價值(meaning or value)以及行動者(agent)

 

2. 芝加哥學派,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符號互動論>,米德的貢獻在於分析文化運作中的「自身」(Self)、「他人」(Other)及「社會」(Society)的相互關係,並指出符號互動的重要意義。他以象徵互動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探討社會中的各種文化表演活動對於建構和鞏固個人個性、人際關係及社會整合過程的重要意義。

 

他在研究文化時,強調社會行動者的社會意識心理、自我意識以及自我調節的機制。自我是在社會互動中形成的,人類在社會互動中扮演他人的角色,從而將想像中的他人同實際的他人的態度都轉化成自己的意識結構。人們是在不斷的社會互動中不斷扮演各種角色,使社會群體的價值觀逐漸內化成自身的價值觀,並在這過程中,人們學會和熟練語言和象徵的社會作用,達到逐步脫離自然影響而調整人際關係的目的。(高宣揚,p24)

 

3. 移居美國的法蘭克福學派,<異化批判理論>,從社會批判裡稐出發,以「異化」概念為基礎,揭露流行文化製造和傳播中的商業和意識形態性質,並集中批判資本主義文化的商業化以及統治集團利用流行文化宰制人民大眾的策略。

 

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

阿多諾(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由於交換價值規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不斷擴大,商品中原有的使用價值有逐漸被取代的趨勢。而且交換價值本身也逐漸的抽象化,使得商品本身可以自由地發揮其代用品的功能不斷地產生商品的「次級」使用價值。…阿多諾上述的重要性還在於:當代消費社會中站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並不只是對於「物」的崇拜,更重要的是包括刺激人們產生無數夢幻似慾望的影像文化。(高宣揚,p25)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愛慾與文明>

克拉考爾<論大眾裝飾>批判「娛樂製造廠」對於大眾文化的扭曲,提出類似「文化工業」概念。<電影理論> 洛文達爾<文學、大眾文化和社會>、<文學與人的形象>、<文學與群眾文化:社會中的溝通>,探討十八世紀英國大眾文化的起源,批判當時報刊中的各種流行文學作品。所有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通俗文學作品,都是以市場為取象的商品,是類似於「文化工業」的東西。(高宣揚,p26)

 

以上索洛金、米德、阿多諾的批判過多揭露流行文化的消極因素,只看到其與權力統治集團的關係,只看到理性異化方面,看不到他的積極面向以及群眾在流行文化創作中的主動精神。(高宣揚,p27)

 

4. 涂爾幹學派、年見學派毛斯、布勞岱,深入研究資本主義文化,對於「交換」、「禮物」及「儀式」的研究,為流行文化研究提供良好典範。

 

5. 李維斯(Frank Raymond Leavis1859-1978),<文化與環境>分析三十年代出現的文化危機,開闢了英國流行文化研究的先例。

 

6. 新馬克思主義的分支,霍家德、雷蒙等,從五十年代起成功地將英國原有馬克思主義文學研究傳統同英國現代文學研究成果結合,進一步吸收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符號論和當代各種思潮的多元化觀點,加強了對於大眾文學和其他類型大眾文化的研究工作。

 

 

 

第三階段:60年代後~70年代末

 

西方各國社會文化的性質、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產生重大變革,使社會學連同其他相關的社會科學在流行文化研究上出現新面貌。

 

研究流行文化的基本理論和方法(47)

 

*此時期研究流行文化的社會學家:

 

1.      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1908),結構主義人類學神話學

 

2.      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

 

3.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後結構主義符號論流形社會學

 

4.      布勞岱(Braudel, F.1979),對15-18世紀物質文明的研究成果

 

5.      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後結構主義論述解構理論

 

6.      德里達(Jacques Derrida,1930-),傳統邏輯中心主義的解構主義批判

 

7.      波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1929),消費文化理論,消費活動不是商品功能的使用或擁有,不是商業物品的簡單相互交換,而是一連串作為象徵性符碼的商業物品不斷發出、被接受和再生的過程。消費者不再是將消費品視為純粹的物品,而是當成具有象徵性意義的符號。

 

8.      李歐塔(Jean-Grancois Lyotard,1924-1998),後結構主義文化理論

 

9.      德勒茲(Gilles Deleuze,1925-1995),精神分裂文化理論

 

10.  雷蒙.威廉斯,<漫長的革命>一書為英國流行文化研究的新里程碑。從三方向定義「文化」,

 

 (1).作為理念的文化,文化研究是要通過對於現實化作品的分析和描述,尋求或發現足以構成永恆完滿秩序以及作為普遍人類生活條件的參照標準的價值。

 

(2).作為文件記載的文化,文化基本上是文本創作和文化實踐經驗的紀錄,它是以人類思想和想像力所創作出來的文本作品為主體的體系,文化研究的任務是對於文本中所記載的經驗進行評估或評論。

 (3).作為特定生活方式的文化,是一種有關文化的社會定義,此定義對於六十年代後的英國文化研究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雷蒙引進對於文化的三種新的思考模式,

 

(a).採用和吸收人類學對於文化的研究成果,將文化看作是「對於一種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這就在文化研究的領域中架起從人類學到社會學以及語言學、符號學、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等跨學科視野的多重結構的橋樑。

(b).文化是某種意義和價值的表達方式

 (c).文化分析和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揭示隱藏於特殊生活方式化特殊文化中的所有那些明顯的社會生活實際活動的研究結合起來。

 

    雷蒙.威廉斯的改年基本上改變英國文化研究的方向,按照它的定義,文化研究者應該首先把文化當成一種在實際生活中到處存在和表現出來的實踐活動,一種在社會中活生生地運動著的「生活方式」。如此,文化從原有狹義的概念化系統中走出來,其次,文化研究應該關心在社會廣大民眾中流傳的那種生活方式。

 

    六十年代之後,來自法國的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以及其他各種思潮進一步改變英國的流行文化研究。(高宣揚,p29-35)

 

11.  英國在上述豐富多樣的思潮帶動之下,在伯明罕大學建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簡稱CCCS)

(1).他們不只是在社會人文科學領域內進行多學科的綜合交叉研究,而且還同媒體、教育、青年文化、性、種族等領域進行廣泛合作。

(2).不只進行理論層面的研究,且重視實際的調查、統計和經驗方法分析

 (3).把流行文化的研究同廣泛的社會政治文化批判聯繫在一起,使這種研究不只是停留在學術理論研究的層面,而是變成為廣泛的社會文化改造運動的一部分。

 (4).英國的流行文化研究集中到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的問題

(5).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都是當代流行文化的主要表現形態

(6).其流行文化研究成為廣泛的文化理論探索活動,既有個人的理論研究,有有集體的或群體的研究成果

 (7).定期發表研究成果,以該中心的雜誌為論壇,並有計劃地發表整體性或專題性的書籍。

(8).重要的三本書出版:保爾.維爾著<向勞動學習>、大衛.莫雷著<全國範圍的觀眾>、霍爾和傑斐遜<採取儀式形式的對抗:戰後英國青年的次文化>。(高宣揚,p38)

 

12.  在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1959年發表<半教育理論>揭示社會中間地位的中產階級的文化性質「裝模作樣的文化」,一方面享有高於一般人民大眾水準的文化權力,另一方面又難以抵擋氾濫於整個社會的流行文化對於他們的衝擊。(高宣揚,p38)

 

13.  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哈伯馬斯提出溝通行為理論,強調新市民社會以「溝通合理性」為中心所建立起來的「商討的倫理」的重要性,期望建構一個以「生活世界」為基礎、實現「生活世界與社會系統相互間合理溝通」的新社會。哈伯馬斯此提出對於流行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德國理論屆也廣泛開了對於「實踐哲學」的研究,強調日常生活的實踐對於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性。(高宣揚,p40)

 

14.  德國柯尼斯,<流行社會學>論政流行時裝同當代消費活動間的必然關係。

 

15.  美國,授符號互動論及法蘭克福學派和現象學派的影響。貝克<局外人>影響英國伯明罕大學的大眾文化研究及次文化研究。(高宣揚,p40)

 

 

 

第四階段:80年代起

 

流行文化研究在80年代後進入新的階段,因為此後西方社會和社會學研究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1)西方社會更顯示出他的婉其資本主義性質,顯示出明顯的消費社會和「後現代」性質。

(2).在社會學研究方面,各種新的社會學研究取向和方法以及理論典範,都陸續出現及傳播開來,顯示出社會學研究的嶄新階段。

 

1.      英國加強對流行文化的研究,擴大伯明罕所學的成果。

 

2.      德國在法英的影響下加強對大眾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文化研究。

 

3.      法國新的社會理論家轉向文化的研究

 

4.      美國社會學家加強於各種不同種類牛形文化的專門研究,例如對流形服飾、麥當勞現象、流行音樂、流行電影等具體流行文化形式作深入的調查分析。(高宣揚,p42)

 

 

四、流行文化社會學的正當性 

 

流行文化研究爲社會學理論提供的啟發

 

1. 既然流行文化將社會與文化混在一起,那麼什麼是社會,什麼是文化?兩者間的界線在哪裡?如果兩者已經緊密結合,該如何看待兩者的結合?當代社會哪些領域和哪些部門最富文化的特色?當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不同,是否與流行文化的出現有關係?

2. 流行文化的出現是否影響社會階層結構的改變?

3. 流行文化對於傳統文化的改造和革新,究竟起來什麼樣的作用?

4. 流行文化與媒體的結合,對於權力和金錢的社會媒介作用發生什麼樣的影響?媒體究竟扮演什麼樣的社會角色?媒體的社會功能究竟是什麼?

5. 流行文化的發展與西方全球化過程有什麼關係?在流行文化的傳播中,如何看待本土化和全球化的關係?

6. 流行文化的發展與世界各國的近代化與現代化有什麼關係?

7. 流行文化與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有什麼關係?

8. 流行文化的普遍化及其重要性,是否意味著流行文化社會學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學分支而存在?

9. 流行文化的廣泛傳播與人們思想心態的轉變有什麼關係?流行文化的思想基礎是什麼?

10. 流行文化與語言及其應用有什麼關係?

11. 流行文化與民族傳統教育有什麼關係?

12. 流行文化的內在構成及其運作機制向我們提出了關於文化的基本性質及其社會傳播問題。

 

流行文化社會學有資格作為社會學研究的一個獨立分支存在的原因

 

1. 流行文化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內容範圍方法及基本理論等方面,經過多年的研究已經基本上明確下來。

 

2. 流行文化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及其範圍,幾乎涉及當代社會的許多重要領域

 

3. 流行文化社會學的多學科整合的研究性質及其研究對象的複雜性,使其有必要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分支。

 

伍、研究流行文化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流行文化基本理論重視的所關懷和重視的問題,就是流行文化的性質及其與社會整體的關係,流行文化基本理論要特別凸顯其平民大眾文化的性質、消費文化性質與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的內在關係。

 

流行文化研究的演變狀況,其基本理論方法論劃分為兩大範疇:

1.批判的詮釋方法(結構主義、新馬克思主義、符號論、精神分析學、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

2.經驗調查的統計方法(行為主義、實用主義、實證主義)(p40)

兩種方法論和研究方法彼此互相結合並補充。

 

構成流行文化概念的基本範疇:

文化(culture)、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群眾文化(Mass Culture)、民間文化(Folk Culture)、統治的文化(Dominant Culture)、工人階級文化(Working Class Culture)、意識型態(Ideology)、符號、文化結構、身體、性等等……

依據抽象程度、與流行文化的關連程度,畫分三種等級(p40~41)

1.探討流行文化與社會和歷史的相互關係,有助了解流行文化產生的社會文化根源和條件。

2.關於流行文化的產生、發展、再生產以及運作的基本理論。

3.流行文化各個層面和各種類型進行分析和探討的理論。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