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全球化


假全球化

 

●首先,先界定本書,引用作者在自序中的一段話,《假全球化》是一本談論全球化理論與性別文化研究的專書‧‧‧‧‧‧

●第二點,本書所有理論概念的開展是透過各種語言雜種化,語言去畛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的方式去啟動,透過各種跨語言、跨文化的雙關語,或是同音異字;去折疊、拆解、組合、構連、或是翻轉原有理論架構所傳達的概念 ,開展出本書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假全球化」、「四不像」與「似不像」、「路徑與入境」、「唯物與偽物」、「在地與再地」等,而依作者意願,本書所創新的字彙,並非為了純粹的文字遊戲,而是對於新理論概念的一種逼近貼切的想像,或者說創造一種想像的可能。

 

●【假】:本書所說的假全球化並非要把「真/假」(的二元對立性)當做當前全球化理論的,新的分析範疇。而是想要藉由這個字本身的多義性,和不確定性;釋放出另一個在於「真/假」二元對立之外的新疆域,我們或許可以把「假」這個字,想像作為一種力量,就是一種虛擬創造的力量。

對於【假】的韻義,我們可以有幾個方向的想像,「借」(挪用)(作為動詞)─如假借、假手、假裝、假扮、假造。還有「不真」(形容詞)的意思,比方說:假貨、假冒。還有「若」(連接詞)─假如、假設、假定、假使。

所以本書的假全球化,其實可以聯想各種到各種情境,就如同假貨的全球化通路;或者也可以解釋為藉由全球化,意思是以全球化作為一種生產、通路和銷售的管道(路徑route或根莖root),假(Faking)可以作為一種Ving(動名詞),所陳述的便是一種以Faking作為一種真假二元對立的鬆綁行動,也是作為一種「事件」和「去畛域化」的可能

 

●德勒茲  ─在「擬像理論」(Simulation Theory)中對於「虛假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false)有一番新的闡述。簡單的帶著大家回顧一下,德勒茲的擬像是強調虛擬影像的基進性,對抗的是自柏拉圖以降,西方形上學系統中把原型或理念當成最上層的正本,下層是摹本(Copy)最下層才是擬像(copy of a copy)。而簡單說德勒茲認為必須脫離開「理型─摹本」的對應系統,並且釋放「擬像」的動能,才能夠脫離既定的「真等於善←→假等於惡」的道德化區辯。也就是說擬像是唯一可以逃離,以摹本作為理型的「再現政權」的另一種可能。   

火盃的考驗vs.哭爸的火焰vs.copy的火焰

 

也就是說,擬像之於摹本的區別,就在於如何啟動「差異」。摹本僅能是原型的重複(偽裝術),但是擬像卻可以成為原型的推翻(囂張的虛假),成為一個新的真實。虛假的力量,就是要開發這種無可確定的,無法預測和區辯的,去畛域化的,動能的。

 

全球化─在這之前有許多已經存在的全球化論述,但許多的堅定論點卻尚呈現一種百家爭鳴,莫衷一是的矛盾和衝突當中;很顯然這些論點尚未到達一種全球化的認同。

有哪些論點呢?最早七〇年代華勒絲坦的「世界體系」[1],近晚期的羅伯森的「全球在地化」[2],紀登斯的「離根論」[3],哈維的「時空壓縮」[4],阿帕度瑞的「內爆理論」(麥克魯漢乎?布希亞乎?);和鮑曼的「全球新階層化」[5]

 

●那麼本書作者從「擬像理論」的觀點,又是怎麼談全球化的議題呢?從四個方向來談:「假電影」、「假名牌」、「假台灣衫」、「假台客」,分別要導引出四個面向「全球影視傳媒」、「全球商品流通」、「全球帝國運作」、「全球流行文化」。

 

●臥虎藏龍─虛凌的質與相(light):

這部片子怎麼會全球賣座?只是因為賣弄異國情調嗎?或者只是文化的多譯性雜種化?

作者用三種形式的「輕功」,來看待此片的全球風靡現象。哪三種呢?

一、凌虛的輕功─肉身的去重力化,去物質化。胡金銓《俠女》對比李安《臥虎藏龍》

李安 2000 吊鋼絲  竹林之上  飛翔  連續性的畫面  是打鬥也是纏綿調情 
胡金銓 1971 彈簧床(1961年)  竹林裡  跳躍  非連續性的畫面 蒙太奇 輕快、 力量、速度

輕功其實一點都不輕,也一點都不高(技術面),怎麼說呢?在畫面上飛翔的周潤發,其實是靠著二十個人在下面拉住鋼絲 ,才能夠製作出來的。而這樣的勞力密集是很「低」技術的技法。李安自己在其電影傳記提到:「人不吊飛不起來,我們存活在一個有地心引力的世界。其實演員自己並無(飛行)控制力,控制力都在地面」。

前世緣-竹林飛行

胡導-touch of zen  

 

 

二、「綿柔的內氣←→剛健的肌肉」(fight)─鬆垮的大俠周潤發,和我們以往對好萊塢的男主角精壯,渾身肌肉的,男子氣概(masculinity)的形象,大為差異。

 

 

其實從更早的一部好萊塢電影《駭客任務》,在基諾里維俊俏卻陰柔的,且帶著東方憂鬱氣質的臉孔上,我們已經嗅到了對男主角形象的另一種選擇了。這恰好給了中年發胖鬆垮的周潤發,大展演技於好萊塢影壇的好鋪路。

 

 

 

而我們可以透過圖片來對比看看周潤發

 

口腔期的小馬哥

 

中年鬆垮李慕白

 

打鬥可以是拳腳氣力的比畫,但東方人更在意的是「內氣」,所以在臥虎藏龍當中,我們不用依照以前的肌肉男的標準來要求李慕白,反而是鬆垮的周潤發,更能夠將中國武術中的氣韻,將武德和武藝透過肢體律動和身上輕飄的衣服,迸發出「氣」的內斂和鼓盪,這也就是武術的境界。

 

三、「凌虛」與「御虛」構築的似不相(flight)─

這裡書上的御虛空間只的就是CYBER SPACE

也可以說是virtual reality 虛擬的真實。  如果影像的製作,是在藍色背景之技術基礎上完成的,那麼在這樣去背景,去脈絡的作法前提下,是否我們可以鍵入(key in)其他背景呢? 

這恰好說明了文本多譯性,多義性,穿(trans....)國,穿文化的特質。

 

 

星際臥藏

初音無雙之駭客任務   oembed errorPlugin error: This URL is not valid for embeddin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2cOrjHNn5E   

 

 

 

●舉另一個例子──假名牌LV , 這裡講的假是假貨的假,從一些影片讓我們來了解假貨的流通。香港的黑市

大陸的黑市

 

●誰在生產假貨?誰是假貨製造的資金來源?誰在賣假貨?誰在買假貨?

在問這些問題之前,我們不訪先討論名牌是怎麼開始的?本書舉LV品牌,在東亞如何掀起熱潮為例。

LV 是品牌創立者Louis Vuitton的縮寫,16歲就離鄉背井到巴黎為貴族整理打包行李。31歲時,拿破崙三世登基,Louis Vuitton被選為皇後的御用捆工,從此涉足上流社會。1854年在巴黎成立第一家皮件店。1885年在倫敦成立第一家海外分店。1978年LV進軍日本市場後便一枝獨秀,甚至在日本遭逢經濟泡沫破裂的90年代大蕭條,銷售也不受到影響。所以才一直有分析師指出,奢侈品的需求是部會受到景氣影響的。[6]

●日本泡沫經濟             

●中國也面臨泡沫窘境?

 

●上述就是日本於八〇年代的經濟現象,這也造成了消費型態產生改變,原本傾向「美式消費」的,轉向成為重視品質,工藝技術,貴族氣質的「歐式消費」。於是LV和其他標榜品質、品牌、品味的歐系精品,在這個時候,漸漸成為了消費者的最愛。

●花子小姐──由於八〇年代的經濟泡沫,讓日本的中產階級,個個身價也都翻漲了,產生了許多有趣現象,比方昂貴的BMW汽車,卻成了連大學生都可以打工貨貸款都買得起的消費品,而被稱作「六本木可樂娜」。而在這波歐洲名牌消費熱潮中,我們仍然看見顯著的性別和階級的問題。一個新的族群誕生,他們被稱作「花子小姐」,所指的是在東京的有時尚感,和貴族氣質的的粉領(office lady),這群人不是傳統身分血緣尚的貴族,但是全身上下的名牌,成為一種認同的符號和標誌。可說是「中流身分,貴族的感受」。

●除了消費能力提昇之外,還有什麼原因呢?和風的LV logo設計,這是源自於十九世紀中葉,在歐掀起的一股「哈日風潮」[7]。我們可以藉著梵谷的畫作窺知。

 

《唐基老爹》

●這樣的「法日混血」的經典圖案,使得日本人心中多了一種對LV品牌的認同和親切,重要的是在戰敗後的日本人,除了在經濟上的重拾尊嚴,也冀希在對LV的logo 的認同,找回美感上的自尊。而LV的限量限購策略,不僅自我提昇了品牌身價,也造成了在專賣店門口,消費者大排長龍的特殊景象;導致經常性的缺貨,這種種因素,成為了日後仿冒品猖獗的伏筆。

●另外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數字:單是亞洲市場,就佔了LV全球銷售總營業額的一半,而其中單是日本市場就佔了全球總銷售額的三分之一,光是這一點我們就不難想像,為何2003年LV與日本藝術家合作推出monogram muticolor,我們可以從廣告片裡面,看到品牌如何塑造自己的影像認同和如何操作消費者被巨大的購買慾望所吞噬。以村上龍作為媒介,橋接了消費者和LV之間,所建構起的依存,還見到了對女性的消費情懷的布局。

 

●台灣的LV登台於1983年,由於物價比(包含了通路成本),和稅金差,使得日本的LV售價和台灣相較,昂貴許多(台灣便宜兩成到三成)。於是當LV在台灣登上精品舞台時,產生了一種現象,在LV專賣店的門口,大排長龍的日本觀光客,成為台灣民眾認識與認同這個品牌的最有效活廣告。於是這也成為了仿冒LV的另一支推手。

●不禁讓人反思,台灣人為何對日本人所認同的,有一種自願性歸屬感?在七零年代甚至更早,台灣的時尚意識建構和名牌消費的意識型態的形成,就已經與日本間有不可分割的聯繫。當然其中的原因包括了早期殖民統治時期的價值觀建立,但另外也牽涉到地理上的比鄰性,台灣旅客赴日觀光劇增,舶來品的平行輸入成了當時國際品牌尚未進口時的指標性認同,當然來自日本的舶來品更具親切感。直到八零年代,台灣與日本的流行時尚時間差,就開始漸漸拉近。

●台灣早期的LV仿冒,是以出口日本作為主要銷售大宗,但隨著LV專賣直營正是登台後,漸漸擴大了內需市場。這當中,不僅是暗示了日本在時尚文化方面,對台殖民的氛圍,也暗示了名牌工業和仿冒工業之間一種弔詭的矛盾。

「正品未上市,仿品先開道」。我們可以用一個後殖民論述中的專詞「遲來的現代性」(belated modernity)來敘述這樣的現象,其實「遲來的現代性」講簡單一點,就是一種「補課」,LV就是這樣遲來的現代性名牌,對日本而言是崇洋與懷舊,對台灣而言是哈日語哈歐的現代性名牌,對當今的中國大陸,則是接受仿冒技術移轉的遲來性名牌,(路易威登已經進入上海南京路,但在這之前南京路早就充斥著LV仿品了)。

●作者「理體中心主義」的架構之上,自創了「全球名牌中心主義」,相對映的觀點是他自創的「跨國離散」。我想這部份大家可以用「擬像理論」來思考,擬像在正本之外延異出新的語境,或是補充,甚至是顛覆正本既有的表意系統。

如果仿品只是正品的摹本,那自然問題簡單。但是物件式的商品,不像是盜版軟體那樣,百分之一百的拷貝,物件式商品的製造,會有變化,比方LV變成LX,ADIDAS會變成ABIDAS。那就成了拷貝的在拷貝,成了擬像,像是鬼魅一般,跟隨著正本,而且會增生,這很耐人尋味。

●舉例,前兩天新聞。廣州由於亞運將至,房產樓盤開始升值,有商業城為要吸引房事投資者,特意將外牆廣告招牌,製作城假的廣告牌,比方星八客,特意構,小肥牛等等。超越了賣假貨的思維,但確實利用假招牌吸引真商品,這就是擬像所延異出的語境斷裂。

 

 

 

 

 

 

Footnotes

  1. 世界體系是一個社會體系,它有其邊界、結構、成員團體、合法性規則及凝聚性。它的生命由各種相衝突的力量構成,它們以張力聚合之,又隨著各團體試圖為己重塑這套體系而拆解之。它具有有機體的特徵,因為在其生命期中有些特徵在某些方面改變了,而在另一些方面則保持穩定。人們可以按照它功能的內在邏輯,定義其結構在不同時間的強或弱。
  2. 「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觀念應運而生,意指「全球性的在地化」(global localization),強調全球化必須與在地化緊密結合。 全球在地化策略就像天平的兩端,一端是全球化,一端是在地化,企業必須明確區隔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意義,並且在全球市場的架構下,找出一個最適切的點切入,發展出適應本土市場的策略。 很多企業並不了解全球化的意義,當某項商品在某個市場上銷售長紅,便認為在別的市場一定也會成功;他們更天真地認為,只要使用當地語言架設好網站,再佐以同樣的廣告與促銷活動,消費者就會蜂擁而來。但事實絕非如此。 全球在地化主張企業必須因應各地的特殊文化。原則上,帶着愈多文化意義與感情,或欲強調個性化的商品,需要愈多的在地化,才能讓消費者接受。 http://zh.wikipedia.org/zh-hk/全球在地化
  3. 紀登斯將全球化定義為:「在世界的範圍中社會關係與遠方關係的密集化,而使得地方是件受到遠距離的事件所影響,反之亦然。」他認為現代性在本質上就已經包含了全球化的性質,從反思性、抽離化與時空分離的發展都已經預見了現代性的擴張性質,時空延伸與抽象系統的發展,使得事件可以脫離特定時空而存在。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39/39-13.htm
  4. http://www.hudong.com/wiki/时空压缩
  5.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55379/
  6. http://www.our-sky.com/oubb/24/234312.html
  7. http://zh.wikipedia.org/zh/日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