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呀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pinkchange 13 years, 3 months ago

《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

(Spaces of Neoliberalization)

 

 

新自由主義最重要的成就不是生產,而是重分配。

財政危機曾經漫溢於大部分開發中國家,造成災難性後果,遍及墨西哥到印尼,俄羅斯到阿根廷,而今更從已開發國家的美國幅爆出金融海嘯,全球無一寸土能夠倖免。

書中所收二篇文章是由講稿改寫,再加上一篇討論「空間是個關鍵詞」的論文,是2004年~? Harvey研究的綱領,所論內容與《新帝國主義》一脈相承,探索19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在新自由主義高舉的發展正義大旗之下,橫行全球,進行資本掠奪、剝削與空間侵占所造成的發展不均,控訴新自由主義的邪惡暴行,放縱世界強國(以美國為首)以金融化與跨國企業掠奪窮國的原始資本積累,使窮國受人挾制,落入無可自拔的貧窮循環。

 

本書主要文章:

一、新自由主義和階級力量的復辟
二、不均地理發展理論筆記
三、空間是個關鍵詞

 

 

 

<新自由主義和階級力量的復辟> 

簡單摘要:Harvey從歷史的角度巨細靡遺(for me)描述新自由主義,形成的整個歷史脈絡、以及其轉變、為何會「不可避免地」來到新自由主義。

布希的美伊關係&歷史,以及其中「自由」的各種層面美國在伊拉克所推動的「自由」(美國向的自由):幾乎消除一切貿易障礙,包括公共服務、媒體、製造業、服務業、運輸、金融和營造,只有石油例外。 

 

新自由主義轉向

美國在伊拉克推動的,是一個羽翼豐滿的新自由主義國家機器,其基本使命是促進有利可圖的資本積累條件。(布希的偽善… p.7)

國家和統治精英以及外國投資者都活得不錯,一般人民卻過得很糟。P.8

新自由主義的崛起正是要回應1970年代全球停滯型膨脹危機,侵蝕了富裕者財富,同時也是上層階級勢力受到最嚴重威脅的時期。第一場新自由主義國家形構的大實驗是1973年智利皮諾契的經驗。但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都不可能訴諸智利那種暴力,而是必須建立共識。

70年代新自由主義崛起前後小歷史 …p.10
~~~~~見紙本

 

政策的確解決了通貨膨脹的金融危機,但是原本的就業完全目標就……。

美國聯邦準備銀行主席推出「週末夜特餐」。當時主張,要改變危機,只有故意讓美國及其他地區陷入衰退和失業才是出路。當時總統:雷根提供政治支持,包括解除管制、減稅、刪預算、抨擊工會與專業力量。...P.14

富人減稅同時啟動了朝向更嚴重社會不平等,以及上層階級力量復辟的重大轉移。
企業界力量崛起的步驟...p.15

 

1978年「道德多數」(moral majority)運動:可透過邊了碼的種族主義、恐同症和反女性主義來動員,打壓其他階級、種族、團體,建立好的政黨選票。
1973年美國對石油國家的計畫入侵與軍事壓力影響石油國政策。 美國演變為一個模有殖民地的開放式帝國主義系統。(方法:p.17,且大部分非共產主義世界都透過這種戰術淪為美國支配)(可憐例子之一:墨西哥p.19)

新自由主義系統 完成!…p.19

 

小小結:

過去在資本家之間會因為所有權和管理的區分,而造成金融家和製造商之間的衝突。但在1970年代期間,這類衝突大多消失,大企業變得越來越偏金融導向。新自由主義意味了每件事物的金融化,以及資本累積的權力中樞,重新回到了所有者及其金融機構手中,卻犧牲了其他資本集團。出於這個理由,金融機構的支持,以及金融系統的健全,成就逐漸支配全球政治的新自由主義國家集體(像是所謂的七大工業國)的核心關切。

 

新自由主義國家

新自由主義國家的口號就是「彈性」(呈現於勞動市場和投資資本的部署)。它大力宣傳競爭的好處,實際上卻打開市場,供集中化的資本和壟斷勢力馳騁。

公私合夥受到歡迎,但公部門承擔一切風險,企業部門卻收割所有利潤。國際競爭勢力和全球化的意識型態,被利用來規訓內部反抗

新自由主義國家深刻的反對民主,即使它經常試圖遮掩這個事實。受到支持的菁英治理,而且強烈的偏袒於透過行政命令和司法決策來統治,結果就犧牲了先前民主和議會決策的核心地位。

新自由主義國家強調私人和個人自由、自主與責任的重要性。因此,社會成功貨失敗,是以個人創業長處或短處的角度來解釋,而不歸任何結構性原因。問題的解答和補救,必須個人透過法庭來尋找。※名義上是平等的,but…

新自由主義國家中內化了某些基本結構矛盾:權威化與個人自由的理想。雖然金融系統健全的保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裡頭的內部操作者的不負責任、以及過度吹捧的個人主義,造成它是不穩定且持續變化的累積體制。

 

移植、擴散與演化

縱使有「治療病態經濟」的修辭,英美在1980年代都沒有達到高的經濟表現→新自由主義並不是這麼管用。雖解決經濟數字,但付出高失業率的代價,且依然陷於經濟困境。

此時,一些非新自由主義的例子:80年代其實是屬於日本、東亞「小龍」經濟體及西德。西德的工會依然強勢,而且薪資水準相對很高。

因此歐洲的狀況:抗拒新自由主義改革,而是保留它們的社會民主主義遺產,轉向西德模型。 but無法復辟菁英階級的力量。

Q:新自由主義的計畫是要復辟頂層菁英的階級力量,如果無法刺激實質成長,那麼要如何在世界舞台上達成這項任務?

A:~~

 

WTO是世界舞台上制度改革的高點。替全球經濟互動設定了新自由主義的標準和規則。然而他的首要目標是多打開世界,讓資本不拘束地流動進入。

新自由主義的不均地理發展敘事,指出了它的移植是國家、區域,以及有時候甚至是都市治理暨經濟發展模型之間,多樣化、創新和競爭的產物。

 

中國的特例

中國經歷了劇烈的資產階級和資本家形成的過程。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新自由主義,交雜了威權式的集中控制,且中國勢力的崛起,對「先進」新自由主義國家來說,是一種非意圖的後果。

與經濟上的新自由主義相應的,是對自由化政治的要求。→天安門學運鎮壓。

中國的開放過程與開放政策:p.30p.31 海外華人……

中國97-98年內部的經濟危機…p.32 勞動剩餘的問題

中國對危機的處理:私人資本開放、外國資金open,國營企業私有化(不承擔其社會義務)。對了、還有銀行系統內的「隱藏性貪腐成本」。

新自由主義不是從某個霸權核心的任何單純「輸出」。新自由主義的發展,必須視為一個去中心且不穩定的演變過程,其特徵是不均的地理發展,以及各種政治經濟勢力的動態中心之間的競爭性壓力。

 

成就:奪取是累積的復現

為何這麼多人相信新自由主義是「唯一出路」?首先,地理不均發展日趨反覆無常,使某特定疆域以其他別處為代價,(也許暫時性地)大幅進展。「成功」必在某處發生的事實,模糊了普遍失敗的事實。第二,對上層階級來說,的確是非常成功。加上上層有能力掌握媒體,即使有人失敗也可以宣傳是他競爭力不夠。

新自由主義的主要成就:重新分配而非生產。→找對移轉資產與重新分配才富與收入的方法:奪取式積累。而其日趨顯著地位的四個主要元素:私有化、金融化、危機的管理與操縱、國家重分配。

1. 私有化
對世界遺產儲備物質的掠奪,文化刑事、歷史知性創意的商品化。
2. 金融化
3. 危機的管理與操控
新自由主義中除了投機性、欺騙,還有導向以觸動「債務陷阱」作為奪取式積累的主要手段。
 4. 國家重分配國家一但轉變為一套新自由主義的機構,就變成重分配政策的主要能動者。有很多手段可利用:修改稅法、減少社會福利、提供企業補貼…扣別人恐怖主義帽子,讓人口遷移到城市…。

新自由主義的重分配廣泛且複雜,以意識形態優勢來掩飾,但毀傷弱勢人民和疆域的尊嚴與福祉。

 

新自由主義內部的矛盾與對立

新自由主義內部滋生廣泛的反抗文化,但這些反抗傾向於接受新自由主義的許多基本論點,而且聚焦於內部矛盾。它對個體的關注,被容許凌駕於任何社會民主主義對平等、民主及社會團結的關切。法律取代了政治。

辯護團體與NGO的盛行,伴隨著新自由主義的轉向而興起,形成一個由NGO進行的私有化過程(「全球新自由主義的特洛伊木馬」)。NGO的訴求很容易被納編進入新自由主義的框架中。 (立場過於單一,不會考慮到全面。)NGO的出現可訴諸一種普遍性的修辭,作為統一的對抗政治的基礎,但新主義奪取涉及面向多,又無法有力駁倒。

反對新自由主義權利體制的理由很簡單:接受它就等於接受了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夠生活在無論會造成什麼後果,都要持續無盡的資本積累和經濟成長的體制底下。私有財產和利潤不可剝奪的權利,將不擇手段地普遍建立。

 

新保守主義的回應

在政治權力的威權主義、軍國主義和階層意義上,新保守主義與菁英統治何不信任民主的新自由主義議程,可說是完全一致。新保守主義嘗試恢復一種道德目標感,某種可以形成政治統一體之穩固中心的更高層價值。這樣的新保守主義並非美國專有現象,在其他國家也被視為一劑解藥,藉以對抗在新自由主義衝擊下,先前團結社會紐帶的崩潰。然而新保守主義本身卻也帶來許多的危險和問題。

 

替代出路

如何在當下條件中尋找替代性的未來:1.檢視大量反新自由主義運動,從中過濾出基礎廣闊的反抗綱領精粹。2.訴諸對現有條件的理論和實際分析,來界定替代出路。這項任務是要開啟走這兩條路的人們的對話,並且藉此加深對各種可能性和可行出路的集體認識。

新自由主義本身激起了不同於過去以勞工為基礎的社會運動。這些運動的影響,是將政治組織的形式,從傳統政黨和勞工組織,轉移到橫跨整個公民社會光譜的,比較沒有那麼聚焦的社會行動的政治動態。

階級運動還是扮演重要角色,這樣的運動分為兩股:一是環繞著擴大再生產而展開的運動,核心議題是對薪資勞動的剝削,以及界定社會工資的條件;另一股是圍繞奪取式積累而推行的運動,從古典的原始積累形式,到破壞文化、歷史和環境的行徑,以迄金融資本的當代形式造成的蹂躪的每樣事物,都是抵抗的焦點。找出這些不同階級運動之間的有機連結,是迫切的理論任務和實踐任務。但是這些都必須發生於資本積累的歷史地理軌跡中,這種資本積累奠基於橫跨時空的漸增連結性,但又以持續深化的地理不均發展為特徵。

新自由主義與新保守主義中也有可利用的矛盾,修辭與現實之間的鴻溝,在時間和空間中不斷擴大,各種社會運動也做了許多工作來關注這個鴻溝。

由道德反感轉化的文化抗爭,必須加以正確解讀,而不是拋到一邊。文化的鬥爭,與試圖擊退階級勢力之壓倒性鞏固的鬥爭,這兩種鬥爭的有機扣接,必須有理論性與實際上的探索。

 

 

<不均地理發展理論筆記>[1] 

摘要: 不均地理發展並非新奇的概念,但是由於多種思考方式重疊,使得不均地理發展也難以形成一個清晰完整的理論詮釋。近年來資本主義世界中地理與社會的不平等日益嚴重,新自由主義所提倡的開放、自由貿易策略也造成更惡化、更不均衡的環境與社會後果。在此同時,對抗新自由主義的社會運動在尋求出路的時候,不均地理發展既是機會、也是阻礙。 作者依循強調內部關係的辯證法,以及地理學中的空間/空間性概念,試圖建構出一套不均地理發展的「統一」場理論,這是一個鬆散但包容動態的論證架構,它結合了不同認識論狀態的四大條件制約,這些條件可以獨立作用,也可以且必須一起在同一互動場域中被以關係性的方式討論。 同時作者也指出,他的筆記並未竭盡可能性的場域,理論應該總是處於形成的歷程。同時他也主張個案研究應該納入理論化的實踐,從特定事件的表象的批判分析與詳細檢查,以辨認出底層的主導性抽象過程。

開頭是作者書寫本篇的認識論,思考資本主義內部,或一切其他生產方式下的不均地理發展,它涵括了幾種彼此重疊的思考方式(及其各種版本): 

1)歷史主義/擴散主義的詮釋,認為資本主義先進國領頭發展,讓其他領土、地方、文化搭上通往進步之路的列車。不均地理發展被解釋為是一個源於中心的差異化擴散過程之產物。
2)建構主義:聚焦於「低度發展的發展」。不均地理發展的根源,是強勢國族國家憑政治、軍事、地緣政治活動來支持的資本主義剝削性行為。
3)環境主義:在「綠色」論點的壓力下,讓孟德斯鳩、盧梭的思想復興。將發展差異歸因於環境。
4)地緣政治:不均地理發展是強權之間鬥爭的不可預測產物。

反省四種思考方式:這些論證不見得互相排斥,但這引起了一項危險:最後只得到了折衷且不一致的觀念大雜燴。因此作者以關係性的方式來探索所有主題的潛在互相作用。目標在於辨認出不均地理的「統一」場理論(”unified” field theory)。但為簡潔,僅聚焦於不均地理發展如何在資本主義下運作。

 

論證的結構

不均地理的理論化,將圍繞著不同認識論狀態的四大條件制約來建構:
(1)資本積累過程於社會--生態生活之網中的物質鑲嵌
(2)奪取式積累(一般化-將既有資產聚集--當作資本納入循環)
(3)資本積累於空間和時間中的規律特質
(4)在各種地理尺度上的政治、社會與「階級」鬥爭

論述方式說明:架構將較為鬆散,這種理論承認某些可辨認、相互獨立的過程的力量與重要性,但這些過程可以且必須一起帶到動態的互動場域中。論述將涉及生活網絡、奪取式積累,以及擴大再生產積累如何一起運作,政治與階級鬥爭力量的動態,如何在資本主義不均地理發展中持續變化。

啟蒙論點:
1. Marx著作構思抽象與具體之間關係的方式。使用強調內部關係(internal relation)的辯證法,持續不斷協商特殊與普遍、抽象與具體之間的關係。2. 有待鋪陳的空間概念。不均地理發展本身就奠基於有關於空間性 (spatiality)為何的觀念,從關係性和相對性的角度來處理空間,而非僅視為容器/框架。

 

「生活網絡」中社會過程的物質鑲嵌

不均地理發展反映了不同社會群體將其社會性模式,於物質上鑲嵌到生活網絡中的不同方式。這種網絡就是不斷演變的社會---生態系統。

再次對自己論述的解釋/說明...p.73

文獻探討/理論回顧
1. 布勞岱(Braudel)認為1800年以前的日常物質生活,是在地方層次度過的,只受到資本主義少量影響。
2. 博蘭尼(Polanyi)依照他的觀點,問題在於將資本積累和市場關係重新鑲嵌於一種管制與制度性的架構中,可以約束其過度發展。
3. Foucault 異質地方
4. Habermas 轉向Husserl 的「生活世界」概念
5. 引述葛蘭西(Gramsci)的「常識」(未經批判即吸收的概念) 與「good sense(良好見地),以批判方式連結了生命活動與理解的看法。資本循環與積累的活動,透過真實的論述實踐、理解和行為(包含葛蘭西所指出的被動順從與「常識」)而折射。這些中介塑造了資本主義的不均地理發展。「常識」的不均等且不同的結構,體現也幫助塑造了資本主義空間的不均等發展。Ex.矽谷、鴻海、竹科。

6. 列斐伏爾(Lefebvre)則引導我們從日常生活的單純描述的領域(類似常識),轉而考察日常生活轉變的可能性(尋求良好見地)。他凸顯批判之必要性,作為整合物質關切與更寬廣架構的認識論的支撐。他提議要批判:
a.個體性--私人意識
b.神秘化--神秘化的意識
c.貨幣--拜物教與經濟異化
d.需要--心裡與道德的異化
e.工作--勞工的異化
f.自由--凌駕自然與人性的力量

而作者認為,在閱讀了葛藍西與列斐伏爾以及眾多個案研究之後,可以建構出一種或可稱為「由下往上理論化」的模式。不是某種集合廣泛經驗資料的歸納法,而是從少數特殊事件的表象,下降到底層的主導性抽象過程。(作者在後文中提及之著作:《巴黎,現代性之都》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即為這方面之重要經驗。)

另外也需要更仔細檢視資本積累和「自然」之間的新陳代謝關係,資本主義的「自然的生產」。在生態這一方,我們必須理解資本積累如何透過生態系統的過程而運作,重塑、擾亂這些過程。

7. 博凱特(Paul Burkett

生活網絡中社會過程之物質鑲嵌的how, why, where, 的豐富變化,是建構不 均地理發展一般理論所必須之一環。

 

#

(之後的內容請見紙本w)

 

 


[1] <不均地理發展理論筆記>篇參考台大城鄉所林克叡的部分筆記作成。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