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第七周研究方法_昭雪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昭雪 13 years ago

本週閱讀提出科學量化與質化之間的差異,並非提起兩者之間的相互對立,而是在適當的條件之下可交錯運用,兩者並無明顯對錯,僅是各自所強調與詮釋重點不同。對於人文科學類別中較常使用的質性方法與民族誌方法的研究,可深入探究案例的特殊狀態,也易遭遇不同特殊的狀況於其中,這時研究的倫理與政治便是要討論的議題。包括研究者是否於其中已對研究環境造成影響,又或是觀察時的主客觀知識論等,皆為民族志方法中易為人詬病的部份,而這也無可避免,但至少從書本中的提醒,也提供讀者一個思辨的方法。

 

關於研究主題的選擇可從經驗之中來攫取,嘗試從稍微熟悉的場域中,根據自身的經驗找出感興趣的重點,而從文本的回顧之中,嘗試提出脈絡與問題性,並同時抱持著反思心態,不斷的反問自我的問題,或是與他人的討論中發現研究的盲點,當自己已經成為局內人的同時,而在回顧過或是紀錄時,研究者本身的預設將侷限收集、尋找的方向,或是主觀的找出對自己有利的證明而忘了客觀的表現出同時存在的另一面向。

 

書中最吸引人的一句話即為做研究時候請保持輕鬆的心態,但怎麼可能呢?倒是像畢恆達所預測的發展第二專長才是實在的預測。

 

另外書中還有提到的另一個關鍵,在資料蒐集與筆記之外的,就是關於書寫的詮釋,也是目前自己做文獻回顧中較大的困難點,怎麼樣說故事?要說出觀點、資料正確性、並且要吸引人,也許找過了非常多的文本資料與理論,但所有整合的想法必須透過文字的表達,明確的把故事說出來,我認為這非常困難,除了自己必須非常貫通才能言之有物外,還必須表達的使他人能清楚瞭解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對我來說大概還需要一點時間將眾多的資料確切的讀熟讀懂。

 

從這次文獻回顧的演練中(雖然沒有寫完),大致上也在演練前幾週上課的重點,而如本週書中所提,必須不斷的筆記,而不是將所有資料蒐集完後再做書寫,因再不斷的書寫中總是能得到不同的想法與發問,對於書中的詮釋充滿好奇與疑問,將整個問題的深入不斷加深。若是從觀察的現況的筆記中取出資料書寫,則須保持客觀與脈絡性的思維。

 

最重要的是並非有所謂的真理,僅有關乎問題與書寫的切入點,以及我們到底是為誰書寫?這也是在研究的過程中最容易使人遺忘卻又不斷追求的重點。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