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hearing data


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hearing data

Author:Herbert J. Rubin , Irene S. Rubin

質性訪談方法︰聆聽的藝術

跨藝所 69994001 劉逸姿

2011.5.17

CH1 傾聽和分享社會經驗 

       社會研究運用許多不同的方法,如民意調查研究者使用標準化的問題;人口統計學家分析官方資料,有些社會學者也以實驗的方式來獲得答案。然而以上的方式容易獲得數據式的答案,而忽略了脈絡(context),失去讓研究趨近真實的豐富性與複雜性。

        然而,還有其他的社會研究工具可以讓研究者探索複雜的問題,如自然主義的、質性的社會研究者以觀察和交談、傾聽的方式來蒐集資料,那便是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和質性訪談方法(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質性訪談的運用 p.2

o   瞭解與重建那些你不曾有的社會經驗與事件

o   擅長於描述社會和政治過程,關於事情如何以及為何發生改變。ex.當資本家離開一地時,工人階級會發生什麼變動?一個地方從繁榮到沒落的過程。

o   有助於填補歷史的空缺,看見主流之外的人:奴隸、女人、宗教和政治上的少數群體。

o   研究者可探索重要的個人議題,ex. 關於婚姻的議題。

o   決策者可運用質性訪談的結果,重新關注老問題,ex. 一項失敗的兒童讀計畫,在經過訪談之後,瞭解其中失敗的因素,再重新調整政策的制定方向。

o   幫助我們瞭解工作生活,ex. 人們如何承受工作壓力、女性或弱勢群體在工作晉升上的無形限制(glass ceiling)。

 

質性訪談的大家族 p.4

        質性訪談有許多不同的取向,首先是寬或窄的問題,以一個剛開始著手質性訪談計畫來說,通常會先以開放式的、無結構的訪談(open-ended, unstructured interviews)開始,以得到一個概括性的答案,然後再從中整理出半結構式的(semistructured)或目標明確的(focused)問題。反之,若一個研究者對於某一核心概念有興趣的話,便會以一個明確的問題開始。

        其次是關於問題的理解與意義(understanding or meanings),還是關於描述某一特定事件與過程(events or processes)。

        下表整理出質性訪談方式的多種類型,要記住研究者根據研究計畫的進程,而調整使用不同的研究方式,不會只用一種訪談方式。

 

質性訪談方式的多種類型 p.5

 

範圍狹窄

介於之間

範圍廣泛

意義與架構

概念的釐清

理論的闡明

民族誌的詮釋

介於之間

Exit interview

口述歷史

組織文化

生命史

事件與過程

調查式訪談

行動研究

評估研究

闡明式個案研究

 

住在同個家庭、社區或是在同個地方工作的人,共享同一種歷史經驗和辭彙意義,當他們彼此交談時,使用某個特別的字來形容他們的工作或老闆、顧客或同事,他們使用的這些慣用語,通常只有他們這群人才懂,因此「概念的釐清」這個方法,便是要去發掘這些「措辭(term)」的特定意義。

ex. Irene Rubin研究都市預算如何改變的過程中,訪問了消防隊隊長和隊員,瞭解為何消防員以「suits」來形容預算部門的官員,以及「suits」的意思為何。

 

調查式訪談主要是去瞭解在一個特定的情況下發生的事情,並且以準確的問題來訪談。

ex. 公司經理想要瞭解影印機為何過度使用、新聞記者對於被誤判的死刑囚犯之案情報導、律師對於委託人背景之了解,以協助他獲得較輕的處分。

 

闡明式個案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要瞭解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以及這件事情所帶來更廣闊的意義,並且希望透過個案研究,可以歸納出一個更廣泛的進程、發掘案例,並且能解釋和理解一個現象。如上述影印機的例子。

 

民族誌是用來概述一個整體的文化背景,一個特定的民族、村莊或社區。這類型的研究描述了在此文化背景下主要的行為標準、規則、符號、價值、傳統、禮節等,以及彼此之間如何結合在一起。ex. 關於大學生的研究。

 

理論闡明的研究會選擇一個特定的問題,經過調查之後,此研究拉出的主題具有更廣泛的意義。ex. 以研究保險金詐騙罪來說,目標便在於透過一個特定的犯罪案例來瞭解一般的詐欺罪和犯罪人。

 

口述歷史讓我們挖掘過去的事件,有廣大的主題如伊拉克戰爭、雷根總統的行政團隊,到狹小的關注一個雞肉加工廠倒閉的原因。研究者透過拼湊訪談者的故事來重組過去的歷史。有些口述歷史訪談精英階層的人,如瞭解雷根總統的內閣組成;有些口述歷史則關注一般的人和他們的經驗,如1985年以The Good War得到普利茲獎的Studs Terkel,此書便是描述在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般人民是如何來回應這樣痛苦的日子。

 

組織文化的研究包含一種目標更明確的民族誌研究,以特定的組織或工作團體為研究對象,以便瞭解組織中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行為。組織文化的研究可以瞭解受雇者為何違反規定、遵守秩序;為何有些組織更具有創造性與適應性。

 

生命史與口述歷史類似,但並不是在於反應外部發生的事情,以1960年代越戰的抗議為例,受訪者被要求回答在他們生命中的童年、教育、工作、婚姻等不同階段。對於重要人物做生命史的研究,可以發現他們生命中重要的影響經歷,如一位美國總統的價值與抱負是如何形成的;對於一般人的生命史研究讓研究者瞭解人們的生活方式,通常著重在於紀錄那些已漸漸消失的生活方式。生命史的蒐集也可以說明時代的改變,ex. 婦女在1930、1940年代的不同選擇。

 

評估研究和行動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去發現當一項計畫或政策在執行時,是哪些人為它工作,而其中有什麼可以改進的部份。例如,要確定一項福利改革是否成功,評估研究會訪談上一個福利政策的受惠者,以便瞭解他們如何受惠。

Exit interview是一種目標明確的評估研究,如公司、學校或醫院,針對那些已離職的受雇者、已畢業學生、以出院之患者來作訪談,請他們回想之前的生活,並提出可以改進的問題。

行動研究的目標是改變現狀,透過紀錄問題的程度、檢查解決方案等,來看看哪一種方式可以做得更好。ex. 想要幫助街友的行動研究者,透過訪談街友來瞭解他們是否面臨法律或藥物問題,在從中來設計相關方案來幫助解決這些問題。

 

訪談的兩種理想類型:文化訪談和主題訪談 p.9

一般來說,研究的計畫通常都包含文化訪談和主題訪談,如果你能掌握這兩種訪談方式,那麼在訪談中發生任何的狀況,都能夠有所應對。

 

文化訪談通常沒有預先設定好的議題,允許討論的彈性,也因為如此,訪談可以較輕鬆,在進入情感的或困難的問題前,能夠與受訪者先建立信任關係。

文化訪談需要更積極的聆聽,而不是攻擊性的提問。研究者請受訪者來描述典型的一天或是平常發生的事情,讓對方有很大的空間可以來描述什麼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而什麼是真實的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受訪者如何描述這些事。

在開始進行訪談前,研究者通常都會先參與觀察受訪者的生活,請他們解釋為什麼,特別是充滿文化性的公開儀式或物件(獎狀或是照片)等。研究者也會透過詢問那些世代流傳的故事,來接近某一文化。

在準備一個文化報告時,研究者就像是攝影師一樣,選擇什麼東西要放在架構裡面,而不是精確地複製在哪裡的一切。

 

主題性研究探討何事(what)、何時(when)、如何(how)、為什麼(why)以及根據某結果發生了什麼。主題性研究尋求解釋,在某一特定時間、地點發生的難解情況,不同於文化性研究,主題性研究的問題在研究開始時就高度明顯的。

主題訪談的目標是透過拼湊不同人說的話,發展出合乎邏輯的解釋。研究者整理分類、比較和分析所聽到的,創造他/她自己的敘述,這個敘述可以簡單如一句結論:這個方案有效/這個方案失敗,也可以有複雜的細節:環境保護論者如何在一個持續成長的行政區裡,創造有效的聯盟來保持開放空間。主題研究者就像是一個技術精熟的畫家,選擇細節,從中創造出一幅圖像。

主題訪談的問題通常比較直接和具攻擊性,問題也大多是目標明確與事先設定好的。研究者因為需要一些特定的訊息,因此必須查明這些訪談的內容是否真實。

主題訪談的研究者比較主動積極,雖然他們也仔細聆聽受訪者說話,但他們是先提出問題的那方,並確認談話內容是否切中目標。

在最後的報告時,相對比較少延伸的引用,更多研究者所下得評價與結論。

 

深度質性訪談的共同特徵 p.12

雖然質性訪談的方法在目的、風格、設計等有所不同,但每一種方法都具有共同的特徵,首先是自然主義式的、詮釋的哲學;其次是訪談皆為日常生活談話的延伸;最後是受訪者是研究計畫的夥伴,而不是被測試或調查的對象。

 

 

日常談話

質性訪談

相同

  • o   一問一答。
  • o   展開每個新的對話,每次都有不同的狀況發生。
  • o   都需要注重談話的禮儀。

相異

到底些什麼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際關係的建立和資訊分享。

受訪者了些什麼非常重要,因為那是研究的重要資料。

談話的技巧早已具備。

有許多訪談技巧需要學習。

談話的都是認識的人。

受訪者通常為陌生人。

談話的容有所依循,通常是關於運動、家庭、對於工作的抱怨等等,有一點點的順序。

談話的容(問題)是研究者所設定,鼓勵受訪者就範圍的話題來詳細描述,談話的結構性較強。

 

質性訪談所尋求的深度、細節、豐富性,被人類學家Glifford Geertz稱為「深描(thick description)」,是根源於受訪者的第一手經驗,而被研究者蒐集、結合而成。為了要得到這個層次的資料,研究者發展出主要問題(main questions)、探測(probes)和後續追問(follow-ups)等提問進程,主要問題讓對話在特定的主題上進行,並且確保相關的話題都被提到,而探測則是詢問更深入、細節的一種標準方式,鼓勵對話的夥伴繼續談下去。最後則是從對方的回答裡找出關鍵字與想法,繼續追問下去,以便得到更多重要的訊息。

研究者不僅問那些他們所聽到的,也問那些被忽略或遺漏的部份。

總體而言,質性訪談需要更專注的聆聽,對於人們所說的話保持尊重和好奇心,樂意去瞭解那些自己不懂的,並且具有對於未知事物的提問能力。

 

受訪者(interviewees):中性的名詞,但也表示了研究過程中的主客體關係。

合作者(提供資料的人;informants):警察部門也使用這個字來形容提供犯罪消息的人,因此使用這個字的時候必須非常小心。

談話夥伴(conversational partners):這是本書所使用的稱呼,強調了訪談過程中受訪對象的主動角色,形塑對話的進行和指引研究者應該前進的方向。更甚者,這個措辭說明了採訪者和受訪者意氣相投的、合作的工作經驗,一起獲得共識。此外,「談話夥伴」也強調每個受訪者的獨特性,他/她的經驗和知識,以及與研究者互動的方式。

 

本書的章節安排和回應式訪談模式 p.15

1 傾聽和分享社會經驗

2 我們為何如何行事—質性訪談的哲學

3 設計:選擇主題並預見資料分析

4 設計:使研究具有信度 

5 談話夥伴關系

6 作為拓展談話的回應式訪談

7 訪談的架構

8 訪談中主要問題及探測性問題的設計

9 準備追蹤問題

10 分析的第一階段:準備逐字稿和為資料編碼

11 分析編碼後的資料

12 呈現結果

 

關於作者 p.17

Irene Rubin:政府行政官員

Herbert Rubin:都市問題專家

 

CH10 分析的第一階段:準備逐字稿和為資料編碼

資料分析是將訪談內容轉化為有根據論述的一個過程,透過分類、比較、斟酌、結合等方式,提煉出其中的意義和暗示,並以合乎邏輯的敘述呈現。

回應式訪談模式中的分析方法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準備逐字稿,尋找、提煉、描述那些概念、主題或事件,然後進行編碼,以便能取得受訪者所提過的特定概念、主題或事件。第二階段則有幾種不同的途徑,你可以比較訪談過程中提及的概念或主題,也可以結合幾個不同的事件來清楚描述一個東西。經由如此,你可以回答你所設定好的研究問題,甚至從中產生一個理論性的結論。

 

Guiding Characteristics of Data Analysis in Responsive Interviewing

分析資料時的引導性特徵 p.201

在回應式訪談模式中,有一些引導性的特徵有助於我們分析資料。

 

Anticipating Final Analysis: Transcripts, Memos, and Summaries

為最後的分析作準備:逐字稿、備忘錄、摘要 p.203

1. 整理逐字稿:

 

2. 做筆記(備忘錄):

 

Beginning of Analysis  開始分析 p.206

當完成了逐字稿、筆記和摘要之後,第一件事情是要做幾份拷貝,存在電腦裡的或印出來的。

分析有幾個階段,通常是相互重疊的:

  1. 辨別(recognition)訪談過程中出現的概念、主題、事件和主題標記:
    1. 概念(concept):表示你研究問題的某個重要想法。
    2. 主題(themes):概括的說明或解釋什麼事情正在發生。
    3. 事件(events):那些發生過的事情(一個公開會議、一場筆戰)
    4. 主題標記(topical markers):人事時地物的名字、名稱。
  2. 系統性的檢查這些訪談內容,將某些特定的概念或主題分類(clarify)以及把不同版本的事件綜合(synthesize)起來,整理你對於整件事情(整個描述)的理解。
  3. 編碼(coding):將這些概念、主題、事件和主題標記做標記(labeling),這些你所做的不同種類之標記,稱為代碼(code),彼此之間的關係則是編碼結構(coding structure)。編碼的方式關乎你如何思考、研究目的為何。

      4.   再將編碼整理、分類(sort):將相同(同類)代碼的資料整理在一起,有助於你瞭解整體發展的過程,並且發現相似和相異之處。ex. 同一個事件,對於不同  

            的參與者有什麼相似、相異之處?

 

      5.   最後的總和(final synthesis)。

 

除了上述的編碼方式外,質性研究也喜歡使用紮根理論模式(grounded theory model),這個模式認為編碼、辨別概念、主題和發展理論,只是過程中的一部份,更重要的是這些概念和主題應該從訪談資料中被挖掘出來,而非因為文獻資料的使用。此類理論家為每次訪談的每段內容編碼,稱為開放編碼(open coding)。當你進行編碼後,會以系統化的方式得出新的、豐富性的結果,然而,這樣的缺點是需要大量的編碼,其中有一些編碼也許在後來的分析中不會用到。

在某一些狀況下,特別適合紮根理論模式的分析方法,首先是當你分析別人的口述歷史資料時,這並不是你的訪談經驗,但此份資料極可能有幫助;其次,當你想要以不同的觀點來看自己的訪談資料時,或者是你擔心文獻或現有的理論框架會造成你的盲點時。

開放式編碼需要逐段逐段來做,編碼沒有固定、持續的意義,隨著你持續的編碼而有所改變,需要根據首次編碼的結果再進行一次或數次的編碼,這是冗長費時的工作,特別是當你有上千段的訪談內容時。但若是較小的研究計畫或研究者本身熟悉的主題時,開放式編碼能運用得好。

最後,你也可以融合開放式編碼和回應式訪談模式的編碼方式,不用逐句編碼,只選擇貼近你研究問題的概念或主題。

 

Conclusion 結論 p.223

在這資料分析的第一階段中,不僅僅只是準備資料,尚且包含了尋找概念與主題;決定如何作標記,在編碼概要表中表現彼此的關係。決定如何編碼、為主要的概念和主題下定義是分析的一個部份,要完成這個分析還需要將這些概念與主題放在一起,找出它們是如何回答你的研究問題,並且拉出一個較廣闊的意涵。

 

CH11 分析編碼後的資料

Building Toward Narratives and Description 建構敘述和描述 p.224

當你系統性地整理了概念、主題、主題標記等,將它們分門別類,比較它們,從中找出模式和連結。在文化研究中,你結何不同受訪者對於同一概念的說法,來釐清你對於每一個概念的理解;在主題研究中,你比較和權衡對於同一事件不同的描述,來得出你自己的詮釋。

  1. 選定研究對象:一個深受預算危機影響的官僚機構
  2. 分類:批評和機構回應
  3. 比較兩者:尋找兩者相互關連或不關連的部份
  4. 分類然後排序:有些批評引起反應,有些則無,將批評再做分類,依據官員們認為這些批評的嚴重程度進行排序,然後去理解哪些對官員來說是嚴重的,哪些不是。
  5. 比較機構如何不同的回應這些類似的批評。
  6. 做出結論性的結論:當一政府部份的預算遭受威脅的時候,他們如何回應批評。

 

The Second Stage of Your Data

Analysis: Building Toward Theory

分析資料的第二階段:建構理論 p.230

當你可以提出一個具可信度且正確的敘述時,接下來便是試著建構理論的時候。

理論是一套論述,集合了概念與主題,用來解釋事情如何發生以及為什麼如此發生。理論除了處理研究上的問題外,也創造了對於社會重要議題更廣闊的理解。以下依理論的範圍大小來作分類:

 

大部份的質性訪談得出的是中型理論,建立於訪談結果,並且與文獻中的議題相互呼應。在回應式訪談模式的過程裡,每一個步驟都指向了建立中型理論的方式。你選擇的研究計畫關於一個較大的議題或問題;當你準備訪談問題時,你想瞭解發生了什麼、哪些概念是重要的、哪些主題可能有所關連,這些都是建構理論的過程。

在這個階段的資料分析,你先退後一點點,想想你的推論可以如何形成一個合乎邏輯的理論,以用來更廣闊地解釋文化,或者提供一種事情為何如此發生的解釋。你可以找出那些相互關連的主題,再進而系統性地創造一個理論來表示如何以及為何如此。

 

建構理論的方式:

  1. 如果你在研究一開始就希望自己的發現可以超越研究設定的話,你在開始時就會先設定一些足夠的變數來讓理論來驗證。
  2. 尋找其他有相似背景的案例,那些研究結果也有可能支持你的理論。
  3. 尋找文獻資料的支持。

Step 1:找出你想要解釋的某個現象。

Step 2:為這個現象下一個粗略的定義。

Step 3:設定一個暫定的假設來說明這個現象。

Step 4:研究一個案例。

Step 5:問自己:這個案例中的事實是否符合一開始的假設呢?

Step 6:如果答案是可以,繼續研究下一個案例。如果答案是不可以,重新定義這個現象來排除例外或重新設定暫定的假設。

Step 7:繼續步驟6,一直到你得出一個普遍性的解決方法(universal solution),也就是說一直到一個穩定的理論出現,對於每一個案例適用,否則便必須回到重新定義現象或設定假設的步驟。

紮根理論的理論建構取向拒絕使用文獻來發展主題、概念或它們之間的關係,也因為紮根理論是用來建構理論而非測試,因此較少關注於理論的限制或延展的可能性。當新的案例出現並且無法造成研究主題或假設的任何改變時,一個紮根理論的研究便完成了。

 

Computers and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電腦和質性資料分析 p.241

我們都知道SPSS和SAS是分析量化資料不可少的程式軟體,但是對於質性資料來說,大多數的軟體只能做到檢索的功能,請不要期待有一天會發明出一種能幫你做資料分析的程式。

 

編碼和檢索的程式:Orbis

http://www.notabene.com/product_tour_orbis.html

 

Conclusion: From Analysis to Writing

結論:從分析到書寫 p.245

當你的理論能夠回答你的研究問題,並且讓受訪者接受的時候,你的分析工作便完成了,而在研究的最後一個階段,就是準備報告以便來分享你的研究發現,當投入於資料分析的時候,大多數是技術性的部份,編碼、定義、理論和相互關係等,你反覆研究、分析資料好幾遍,但是在最後書寫階段的時候,你不能只是重現這些分析資料的結果,那會太生硬而無法閱讀,因此,必須以生動的、讓人理解的描述來為你的研究結果提供可令人信服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