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 14週


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                                                                                                                                                                       跨藝所 69994011 謝俊宏2011/5/23
有關台灣勞工生活的調查報告(1987~1992)
夏林清 著

 

序言

 

•由個人的工作歷史來看(1973年,救國團張老師電話工作),我應該可以說是台灣諮商輔導領域中第一代的「土產實務工作者」。p.3
•「實用」和「實踐」的定義:p.3
「實用」:是指實際應用。;「實踐」:則指實在去做與徹底履行。
實務工作者口中的「實用」是和他們每日在工作中需要面對的問題解決有關:它們也常用「是否實用」來區辨知識與方法的有效性與無效性。
•本文作者提到,除了研究工作的參與與方式外,教育介入是更重要的參與方式。p.6

 

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

 

•P. Lather則在1986年針對實踐取向哲學提出「實踐取向研究典範」時,將「行動研究」方法與「批判民族誌」方法納為組成此一研究典範的兩股主要力量。p.3

 

一、研究即實踐

 

•在Lather對研究方法的討論中,「實踐」是指理論與實做之間,來回修正二者的辯證張力。p.3
•對實踐張力的確認,Lather研究過程應是一「探究的民主化歷程」,而此一民主化過程的特徵有三:協商、互動、啟動力量更明確一點的說;Lather所認定的實踐取向的研究路線建立在下面兩個假設之上:p.4
1.解放的社會科學可以協助我們不僅只是去了解社會權力與資源是如何分配的,它同時也要能協助人們為了創造一更為公平的世界而去改變那些不公正的分配。
2.在Lather的界定下「實踐取向」一詞釐清了此研究典範所持有的批判及啟動力量的基本路線,它對現況批判審視的目的是想推進社會朝向更公正的方向變革。

 

二、研究過程即批判研究

 

•實踐取向的研究者企圖通過一研究過程,去發現或建立的知識是怎樣的一種知識?它是要能增加人們:p.5
1.對生活中隱含矛盾經驗的覺察。
2.認識社會既定的現況是怎樣在維持著它的運作機制而不易改變的。
3.去發現一個更公正的社會在當下的社會過程中,轉化發生的「可能性」,和「如何發生」的一社會轉化過程。Lather稱這種由實踐研究所建立的知識為「解放的知識」,而「解放探究」與「批判探究」則是一互可代用的、用來指稱實踐取向研究過程的概念。
•Lather用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關係中「互動來往的需要」,Argyris則以「協同探究」來指稱一雙共同投入的研究關係與過程。p.6
•對實踐取向的研究者與對向而言,他們之間關係的性質並不是「資料收集」者與「資料被搜集」者;而同時是研究對象經驗到被了解與所學習的一個過程。即Lather強調在這一過程中,研究者對自我的反映是非常重要。p.6
•Lather提出下列的研究程序提示初學者:(P.266, 1986)p.7
1.研究者自我開放的目的,在於和研究對象行協同地尋求更深刻的相互了解。
2.為了催化協同了解的關係以及對研究議題的深入探測,進行多次系列的個別與小團體的訪談是必要的。
3.對研究資料及現象所指涉之意義的協商。;及研究對象和研究者一起參與在理論建構的工作中。
4.深入對「虛假意識」 在人們生活中作用與如何轉化的討論。

 

三、研究者即「熱情學術」的探究者

 

•實踐取向的研究者稱他們的研究工作是「為了發展出一種熱情學術的鬥爭」,而這一鬥爭歷程是為了要引導我們發展出-「自我反省的研究典範」(Lather, 1986)。p.8
•Lather的「熱情學術」領域的五個特點:p.8
1.批判探究是針對被壓迫人民的經驗及狀態進行研究的一種反應。
2.批判探究激發及導引「文化轉化歷程」的發生。即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具有辯證與對話性質的相互教育的過程。
3.批判探究注重那些存在受壓迫人民日常活動與言行中的根本性的矛盾,因為矛盾可以幫助人們看清他們所接受的意識型態不是符合他們生存條件之基礎的。
4.有關批判探究研究結果的效度考驗有一部分是依靠研究對象參與。
5.「批判分析與覺醒行動以不斷延續的過程」,所以,研究行動形式上的結束並不等於雙方一相互教育的過程或自我反映過程的結束。p.9


四、批判民族誌研究與行動研

 
1.批判民族誌研究p.10
人類學與社會學的詮釋學運動已逐漸地與新馬克思及女性主義交溶,這一股溶的力量在教育領域中形成了所謂的「批判民族誌」,即批判民族誌是批判社會理論和民族誌方法的結合。

•批判民族誌的研究焦點有二:
1.社會結構性限制和行動者之間的辯證關係。
2.個體與集體行動者在這個辯證關係中所具有的相對自主性。
最終目標,企圖將個體由鎮壓及專制的社會機制中解放出來。

 

2.行動科學p.13
a.人們在人際互動中對如何行動的設計與實施。。
b. 「學習路徑」即是描述此一伴隨行動策略而發生之回饋系統的概念。
c. 人們在面對自己行動的作用與後果之際會賦予意義;這是行動意義的建構。
d.人們依他對自己行動後所建構的意義,形成了個人對外在環境的「了解」,而又回過頭來對個人的行動射寄發揮了導引的作用。

 

五、總結:p.17 

 

批判民族誌研究與行動科學的研究方法,都清楚地採取了一種企圖通過他們個別發展出來的研究方法,將研究行動本身做為一種改造既存社會現況的社會活動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