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周摘要 曾傑


     我們為什麼必讀這篇文章?

 

     柯律格(Craig Clunas)是當代研究中國物質文明史的重要學者。1974年曾前往北京學習中文,後分別於劍橋大學東方研究院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取得學士(1977)與博士學位(1983)。曾擔任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中國部資深研究員兼策展人長達十五年,並自1994年起先後任教於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藝術史系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他對於中國傳統典籍有深厚的造詣,同時經常關照西方文化史、人類學、社會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將兩者結合而提出新穎有洞察力的學術論述。自1991年起陸續出版《長物志: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地位》(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1991])、《明代中國的園林文化》(Fruitful Sites: 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 [1996])、《早期現代中國的圖畫視覺性》(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1997])、《中國藝術》(Art in China [1997])、及《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Elegant Debts; 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 14701559 [2004])、《大「明」帝國:明代中國的視覺和物質文化,13681644》(Empire of Great Brightness: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Ming China, 13681644 [2007])等書。其中《長物志》更是有關明代晚期文化消費的經典著作。

        將藝術作品放置其廣大的脈絡中,現在學生們被如此教授,這也是藝術史和藝術社會史是什麼的答案。

 

        藝術的現象,藝術史、藝術社會史的發展脈絡。P.466-P.467

 

        Marcia Pointon將藝術社會史相同地看待為,藝術品在其時代的反應,以及視覺畫面如何帶給社會意涵或是無法帶來表面地主體或畫面的敘事功能。

 

        在英語世界,社會史的起源沒有必要與左翼的行動主義謀略連結在一塊。

        至少在英國,藝術和社會的系譜,也就是藝術社會史的發展脈絡。P.468-P470

 

        另一種觀點在兩種範例之中看到普遍的系譜,特別是站在反康德美學的位置上。P473-475

 

        一件作品是以某種原因變得「更社會」,除非我們了解更多,時間、地點、如何被創造、誰來觀看以及這些觀看行動怎麼被記錄下來。

 

        圖畫勢必是一個客體、是個物質的,而不只是圖像。消失的視覺文化或許是由誰看、掌握、給予和接受這樣不對等的社會關係中發生。這個方向或許是藝術和社會史多元性的可能。

 

        好的,我們為什麼讀這篇文章?

  1. 作者以歷史脈絡的方式撰寫藝術社會史的發展過程,並且以地區差異區分,進而引導至其中國明代藝術的研究上。
  2. 藝術、社會、歷史,三者之間的連結是如何發展開來,使得我們在進行藝術研究的同時,已經無法棄社會、歷史學方法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