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秋) 跨領域文化研究 W10 顏信昌


東方主義

W10 顏信昌

緒論

I 

l「東方」是一個歐洲觀點的在線以及這個「再現」它當今的命運如何,這兩點對這位記者及那些佔境優勢地位的法國讀者而,才有其重要性。

l東方主義這個詞語是基於歐洲人的西方經驗中,東方的特殊位置而來。

l東方不只是與歐陸毗鄰,它也是歐洲最大且最富足、最古老的殖民地,是其文明及語言的來源,它的文化競爭者,以及其最深、最常一在出現的「異己」。

l東方作為一個一個相對照的意象、理念、人格與競艷,他幫助了對歐洲的自我介定與示明。

l這個東方絕不只是一種想像性的東方。

l這個東方根本就是歐洲物質文明和文化整中的一部分,東方主義只是將其中的部分,文化性或是說意識形態性地表達與再現出來,它是一種有制度、字彙、學術;想像、教義,甚至是殖民官僚與風格在支持的一種論述模式。

l刺激了我們對東方將會有更嚴肅與務實的認識,但美國人對東方世界的了解似乎就不是如此的詳細。

l美國在近東的政治經濟角色的大幅擴張,又更讓我們體認到對東方的了解有更擴大加深的必要。

l我所說的東方主義,其實是只好幾樣事物,這些事物之間是互相依賴的。

l東方主義可被分析討論成一個為了處置東方,透過陳述對東方的看法、提出有關的權威觀點、描述東方、教授東方、安頓東方並統治東方等方式,而存在的集團制度。

l東方主義變是為了支配、在結構並施加權威於東方之上的一種西方形式。

l東方主義就是源自於英、法與東方之間的特定親近經驗,但在十九世紀初以前,此東方所指的其實是印度及與《聖經》有關的地區而已。

l西方的力量相較而言,總是更被正名為強大,從十九世紀的一開始以至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法支配了東方和東方主義,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如同過往英、法對東方的統治一般,也全面支配了東方,一大堆東方主義文本財因而陸續問世。

 

II 

l西方與東方因此變成為互相支持,同時就一定程度來說,也互相反映了彼此的兩個地理實體。

l「東方」在本質上不是一個概念或是一個與現實無任何關聯的創造物。

l「東方」是一個活生生、血淋淋的現實;主要是討論東方主義的一些現象,並非著眼於東方主義與東方之間相對應的情形,而是探究東方主義的內在一至姓以及其中的「東方」這個理念,

l儘管這個東方可能是與現實中的「真正」東方巧合、相合或不相合。

l理念、文化以及歷史都不能脫離社會力量來加以理解,或者更精確地說,它們的權力輪廓必也得那入研究之中。

l「東方」可能備受屈服而被製造成東方。

l絕不要假設東方主義的結構只是一種謊言或神話結構,依但這其中的真相被揭發出來後,一切都將會消失不見。

l葛蘭西提出一組分析性區分概念:市民社會和政治社會。前者指的是自願性的親近結合(如學校、家庭等)理性非強迫的,而後者則是指國家體制(如軍隊、警察等),其所扮演的政治角色是一種直接的宰制。

l丹尼斯‧黑所說的歐洲理念,它是一套為了要彰顯「我們」歐洲人並對抗「那些」非歐洲人而集合起來的理念。

l東方主義的策略是依賴於一種彈性的位置優越感,在一系列的與東方之可能關係中,總是將西方置於東方人之上。

 

III 

l現實考量有三個層面,現在需要加以解釋並簡短地做些討論。如此才能了解我是如何進入這個特殊的研究和寫作過程。

 

一、純粹知識與政治知識的區分

l一般自由派認為「真正」的知識基本上是非政治的,這種講法模糊了那原本就已高度組織化的生產知識之政治環境。

l市民社會的學術領域中,政治社會的影響已經深入其中並且達到飽和了。

l歐洲人以及隨後的美國人對東方的興趣是政治的,那當然是因為現在所談的一些歷史而來,但是,是「文化」創造出那種興趣並伴隨著赤裸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決策彼此互動,而後才在我所稱的東方主義領域中,東方被製造成是那麼一個多變而又複雜的地方。

l東方主義不是被動地反映出文化、學術及制度後而出現的一個政治議題或研究領域而已,也不是一大套廣泛的關於東方的文本全集。

l它也不是某個邪惡的西方帝國主義者設計出來貶低「東方」世界的情節再現與表達。

l東方主義是當代政治、知識文化的一個顯著面向,而不只是一個再現而已,也就是如此,它與東方的關連其實是少於與「我們的」世界的關係。

l東方主義是一個文化以及政治事實,所以他不是存在於某種文件真空之中;相反地,我認為它可以顯示出在遵循著一些明確的、在知識上可知的路線下,東方是如何地被思考、被說甚至被做了什麼。

l帝國主義和東方主義的研究關注中,似乎有一個簡單的二部分答案可以被找出。

l第一部分,幾乎每一位十九世紀作家,都集為明瞭這個關於帝國的事實。

l第二部分,相信政治已帝國主義的形式對文學作品、學術研究、社會理論和歷史著作有所影響,絕不是等同於說文化因此就是個自貶身價或有壞名譽的事務,而非只是片面地進行壓抑與約束。

 

二、方法論的問題

l將英、法和美國的東方經驗視為一個單位,然後去探討是經由如何的歷史和知識背景,讓那東方主義的經驗成為可能,並造就了那經驗的特質。

l德國的東方主義和英、法以及稍後的美國是東方主義的共同點在於,它們都是一種價於那個西方文化的「東方」之上的知識權威。

l即使東方主義這個名字暗示了一種嚴肅的可能是艱澀的專家風格。

l書的方法論設計主要是策略位置以及策略形構,前者指的是去描述文本之中作者的位置,並扣連到其所書寫的東方材料,而後者策略形構的分析指的是去探討下列兩者之間相互的關係:其一是文本,另一則是那些文本、文本類型、寫作文類如何在彼此之間以及在更大的文化領域中獲取重量、密度,以及指涉到的權利。如何去接近它,如何不被它的莊嚴性、範圍及其可謂的面向所擊敗。

l我們要去審視的是風格、比喻、場景、敘事設計、歷史以及社會環境等等,而非要去探究再現的正確性或其是否忠實於其起源。

l假若東方可以在現它自己,它便會如此做了,而既然它無法做到,再現就只好來做這項工作,是為了西方,同時,為它變會如此做了,而既然它無法做到,再現就只好來做這項工作,是為了西方,同時,為了可憐的東方,別無他法。

l在一個文化之內廣被流傳的文化論述與交流,並不是「真理」,而是再現

l東方主義對西方的意義是直接來自於西方的各種再現技術,其將東方變得可見、清晰,而且存在於論述中的「那兒」。

l東方主義對生產出它的文化比對它的假想目標有較多的感應,而其假想目標也是被西方生產出來的。

l描述近代東方主義之發展,並且也將一些重要的詩人、藝術家以及學者的作品中一些共同的裝置設計揭漏出來,用來追朔東方主義的軌跡。

 

三、個人的面向

l葛蘭西在《獄中札記》中說到:「批判論證的起始點便是一是到個人真正是甚麼,而這種知道你自己是歷史過程的產物,它有無限的軌跡存放在你身上,卻沒有留下任何的目錄。」

l知識與權力的核心創造出「東方」,且在某種意義上山去他們是人之事實,對於我來說,並不全然是一種學術事件而已。是一件知識東方主義的興起、發展的穩固。

 

I東方主義的範圍

  1.    認識東方

l大英帝國占領印度為殖民地時,巴佛也奉命管理這個英國殖民地。

l「東方」代表地理上、道德上或文化上的亞洲或東方。在歐洲,任何人都可以提起:東方人格、東方氣氛、東方故事東方爆正專制或是東方生產模式,而他人也都可以了解。

l知識的權利,當巴佛合法化英國佔領埃及的必要性,它自己心目中的優越感來源,其實是和「我們英國人的埃及知識」連結,而不是和軍事、經濟力量連結。

l知識就是用一個獨特眼光,衡量一個文明,從全盛時期到衰退期;當然這也表示,英國有能力去衡量埃及古國的文明。知識意味著跨現在、超越自我、進而深產到國外和遠方。

l對埃及人來說,埃及就是英國人占領後所治理的樣子,「外國的占據」因此變成現在埃及文明的「基礎」;因此,埃及的確要堅持,一定要英國來占領。

l英國對埃及真正的大影響,其實是未曾間斷、全心全意的保護管束式的引導發展,從開始派學者、傳教士、商人、軍人、教師為先頭部隊,到派遣殖民地高級官員克羅莫和巴佛。

l英國治理埃及,是根據巴佛對東方文明的理念,和克羅莫樹立的埃及日常的管理模式,他們的論點,清楚而明白可以化約為最簡單形式,就是:我們西方人統治東方;它們東方人則必須被西方統治。

l被統治的東方之意義,內政被嚴格控制,人民的生命和國家的寶藏,都操在另一個西方強權之手。

l根據克羅莫的說法,如果東方人完全不顧及邏輯的存在,那對他們最好的治理,不應過度用科學的方法,應該了解它們的限制,使它們滿意於當一個臣屬民族,並努力尋求一條道路,讓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有更強的連繫。

l一般東方人的行動、談話、思考都和歐洲人剛好完全相反。

l東、西因透過貿易、戰爭而接觸,交流自此大開;但事實不止於此,從十八世紀中葉啟,東、西之間還有兩大因素從中起作用。

l第一個因素,是在歐洲有系統建立起來的有關東方的知識,這個知識體系在海外殖民地,還有在獵奇下被強化、散佈,並被發展中的科學。

l第二因素是,在東方和歐洲的關係中,歐洲總是站在有利的一方。

l賦予東方的「可理解性」和身分認同的,布是東方自己努力的結果,而是被西方以豐富知識體系所操縱下,得到的身分認同。

l東方完全是被西方的霸權用控制性的架構所涵蓋和再現。

l東方主義解釋了東方的行為,婦與東方人一個心態、一個系譜和一個異國氛圍,也左右了歐洲人如何和東方打交道,如何把東方視為一個現象;「東方主義」的那些概念。

l東方主義是一套形塑思想的條件限制,而不只是一個正式學說。

l東方學專家的觀念,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分別採取了不同的形式。最早的形式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東方文學,突出的文學表現是承繼歐洲文學傳統。

l東方作為一西方知識的集合體就被西方現代化了。東方成呵一套專門的知識,逐漸形成第二種形式的十九世紀、二十世紀東方主義。

l東方主義從此不斷地被西啷世界中流行的思考方式所影響。

l東方主義的這些建制、組織,很少能依各自的自由意願去發展,甚至生存。這又牽涉到東方主義的第三個形式,這個形式限制了歐洲對東方的思考。

l東方主義中就是對現實世界的一個政治觀點,其根本結構原來就是要鼓吹「差異」。

l東方主義者把單純的東方事物,立即傳譯解讀成對英國有用的物質。

l針對東方的特殊研究,就是「東方主義」,特別之處在它強調有用,而和其他的知識型是分離。同時是一個階層式的權力主體的形成,階序由低而高的方向,就是由東而西,形成一個嘲諷的存在的鎖鏈。

l從西方人的權力階序的觀點,表達出西方之強和東方之若。強弱分明的二分法,包含東方主義在內,也都可見到這種二分法。這種區分限制了人類在不同文化、傳統和社會交流、邂逅的可能性。

l季辛吉,把文化差異看成兩個部分

l首先,為西方建立前線戰場

l其次,邀請西方來控制、涵括或治理東方。

l格里登在《阿拉伯世界》闡述,「阿拉伯人行為的內在運作方式」,而它卻標明:從西方的觀點是「脫軌行為」,阿拉伯人卻認為「正常」。

l里登說,阿拉伯人強調「服從」,因為他們的社會有一種「強調羞恥感」的文化,而阿拉伯人的榮譽價值體系,是建立在吸引追隨者,且能招徠顧客的能力上。阿拉伯人已控制他人為榮,羞恥感文化造就了以報復為德性。

l格里登把西方人和東方阿拉伯人二元對立;西方人是理性的、和平的、自由的、邏輯的,有能力掌握真實價值,且不會有天生的疑慮;東方人則上述美德,一個也沒有。

 

  2.   想像的地理和其再現:東方化東方

l研究領域是在一定的時間內,不同學者以不同研究法,貢獻於一個共同的研究主題,取得相關性和一致性,而形成領域。

 

一、通俗形象與社會科學之再現。

l阿拉伯人出現時總是一大夥人,沒有個體,沒有個人的個性或經驗。大部分都呈現出群眾的狂熱和不幸,或是非理性,潛藏在所有形象背後的則是聖戰的威脅性。人們大為恐懼穆斯林或阿拉伯人來接管世界。

l阿拉伯對於猶太人和以色列這個國家的敵意,讓他們最有鏈結的即是仇恨。

l伯格強調應「從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的觀點,而且主要是從伊斯蘭教興起以後」來著手關心近東問題的各個層面。

l伯格沒有看到中東所具有的重大政治意義,而且在主要的政治權力上深具潛力。

l普遍認為只有東方主義者才能詮釋東方,而東方基本上是沒有能力自我詮釋的。

l在美國,東方的知識終究沒有經過仔細推敲,組織和在建構的過程。

l二次世界大戰後,很快地,東方不再是過去歐洲幾世紀以那種廣泛的普遍爭論之一提,而是繫屬於政府的行政部門的新課題,關係到施政方針的重要性議題。新的東方主義者記成了原有的文化的敵意態度,並且認為理所當然。

l就社會科學舊的優先性來看,語言,當然不是用開發文獻的,它是為了另一個更高遠目的的工具。外語知識不再是人文學科者的主要特長,那是工程師、經濟學者、社會科學家,以及其他許多專家的職業工具而已。

l就東方、伊斯蘭或阿拉伯人研究來說,令人鼓舞的想法是,「我們」能夠認識另一民族、它門的生活方式與思想等等,而更好的則必定是,最終能夠讓他們自我表達、為自己說話、代表自己,這點就如同拉斯威爾針對拿破崙三世說的:「它們無法再現自己,他們必須被再現。」

 

 

二、文化關係政策

l在一八四三年東方會首屆舉行的會中,會長佩克林表達得相當清楚,為了跟隨歐洲帝國主義權力的步伐,美國策動了東方研究。佩克林所傳遞的訊息是,東方研究的架構,一如往昔不單只是學術性的,而且還是政治性的。

l美國的角色,不折不扣是一九五O年牟提莫‧格拉弗所定義的一種「文化關係政策」。

l美國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此刻正與美國爭奪中東的其它勢力,自然,其中主要是共產主義和伊斯蘭教。

l整個針對中東的龐大研究機構誕生─中東研究機構,它既有坦白的戰略性姿態,也有面對公共安全與政策的敏感性。

l格洛本論述伊斯蘭自我形象的典型篇幅,塞滿不少摘自多數時期裡的伊斯蘭原文,所引用文獻記要照顧到胡賽爾,也有前蘇格拉底的,既參考了李維史陀,同時還有美國各方社會科學家。

l二次大戰以後,美國中東研究的信條式智慧,主要原因在於它連結了歐洲學者的文化威信。

l拉洛伊運用格洛本著述中簡化地重複敘述的主題,作為批判性的反東方學專家研究的實際工具,整體來看,它對案例的經營立論令人印象深刻。

l拉洛依鄭重地堅持說道,歷史乃是事件、多變的俗事和意義等錯縱複雜的秩序,不能被化約成這樣的一種文化觀念,同樣地,文化也不能化約到意識形態上去,更不能將意識形態化約為神學。

l不像標準的社會,伊斯蘭以及中東社會完全是「政治性的」。「政治性的」這個形容詞意味著,對伊斯蘭之不「自由」的責備,因為他不能將政治與文化區別開來。

l了解中東社會的同時,必須保持我們長遠的目標不變,只有一個已經達到動態穩定的社會,才能想到政治、經濟或文化這些個別真實獨立的存在領域,而不只是為了研究方便所作的畫分而已。

l新一代的區域研究專家帶著哲學意味的口吻申論道:研究的方法論以及學科典範,部是用來判定我們挑選什麼來研究,也不是用來限定我們的觀察。真正的知識只能屬於那些存在的事物,反過來說,方法和理論是抽象的,它們根據非經驗的標準指導經驗觀察,並提供解釋。

l如果沒有特定立場的理論化,那麼伊斯蘭是很難得會被研究,難得被探索,因此就難得為人所知,這個想法,天真地掩蔽了某種意識形態上所蘊含的意思,這個論點的荒謬是在於,竟然認為人在鋪陳知識的材料及其過程中,並沒有參與其中之建構。

l東方主義的主要教條,仍然以其最純粹的形式存在於今天有關伊斯蘭和阿拉伯人的研究中。

l西方和東方之間存在著絕對而且系統性的差異。

l東方文明的文本為基礎所進行的抽象概括,總是偏好從現代東方現實世界中獲取其直接證據。

l東方是恆久如一的、整齊化一的,並不能自我界定。

l東方,本質上是某種教人害怕的東西,或是受制於人的。

l東方主義者所建構的伊斯蘭,巧妙地迴避了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甚至一般政治現實等晚近更為顯著的影響力。

 

三、伊斯蘭僅僅不過如此而已

l東方主義的觀點是魏茲曼與歐洲反閃族份子之間的公分母,它們認為閃族天生就缺乏西方所欲的特質。後者在其華麗文體的背後還聚集了機構、制度的牢靠後盾,這是前者所沒有的。

l自然而然地,東方主義是沒有辦法以一組信仰,或作為分析方法而被發展的。它的核心論證是關於閃族發展受阻的神話,其他神話則從這個原型衍伸而出。

l一個人如果認知道當東方主義者與東方對峙時,即引生了一個雖然還算含蓄,卻很有威力的差異點:即東方主義者從式書寫,然而東方則處於被書寫狀態,這樣它將可以解釋何以有這類的行文敘述。就後東方來說,他們被預設的角色是被動順從而東方主義者則具有觀察、研究的權力。

l東方主義者關於阿拉伯人的概化工作進行得十分詳細,特別當他帶著批判的眼光逐步條列阿拉伯人的性格時,不過,一到了分析阿拉伯人的力量強度時,就又遠遠不如。

l不管東方主義者的描述涵蓋多廣,甚至在他們以勢如破竹的器是橫掃這一主題之後,儘管這些同樣的描述仍維持著一貫的豐富性與深度,但總顯得違背自然本性、毫無人性之潛能。

l每一位當代的東方主義者,特別在社會科學的學術著作中,幾乎毫無例外地,大量談到家庭、家庭的男性支配結構,以及家庭在社會上普遍的影響力。

l東方政治行為的討論中,阿拉伯這樣的一種形象思乎跟進東方主義專業知識的兩個新寵─革命與現代化,有其適切的關連,而這一現象還常常是由東方主義者對這兩個新寵所作的學術討論而帶動引起的。

l路易斯宣稱,伊斯蘭是非理性的一群,或者是說群眾現象,用熱情、天生本能以及未曾深思的仇恨統治著穆斯林。

l路易斯認為,穆斯林就像先前大部分其它的殖民地人民一樣,甚至即使看到了真相,也無法說出實話。

l東方主義者如路易斯之於穆斯林和阿拉伯人所寫的論著,根據其定義、根據學術訓練、根據他們純粹的西方性事實,都是客觀的,這算是東方主義作為一個教義的極點了,不僅貶低了它的主題對象,而且還蒙蔽了東方論這個教義的從業者。

l東方主義與顏扮演著主要角色,它將相對反的事物集合起來,並視為是「自然的」,並且用學術上的特殊用語和方法論來表現人類的類型,將現實和參考事物都歸屬道它自己所製成的對象。

 

四、東方人!東方人!東方人!

l東方主義的意識型態虛構體系,有其嚴肅的含意,這不僅是因為他在知識上的不足取而已。就今天將大量資源投入中東的美國來說,情況比起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更為凝重,對決策者提出忠告的中東專家,差不多每個人都浸淫在東方主義的染缸之中。

l東方主義者現在試著要將東方看成是西方的模仿品,但是根據路易斯,只有在東方的民族主義「已經準備和西方達成協議」時,它本身才可能改善。

l東方主義方法論上的失敗,不能藉口說是真實的東方與東方主義者對它的描繪的不一致,說是因為東方主義者大部分都是西方人,因此不能期望它們對所有一切關於東方的事物有一內在的感覺。

l「東方」本身就是個建構的實體,並且有它地理性的空間與居民,可以根據地理空間上特有的某一宗教、文化或者種族的本質,來界定它們。

l今天的阿拉伯世界已經成為美國知識、政治與文化上的一顆衛星。

l首先要思考的是,阿拉伯世界的大學發展趨勢,通常是依據某些既成字先前的殖民勢力,或者曾經由該殖民勢力直接附加其上的模式而進行的。

l近東當代文化所摸索到的趨勢,乃是受到歐洲與美國模式的指引。現代阿拉伯文化是屬於歐洲,而不是東方國家的。

l一個知識份子對東方主義的影響與學說的默認,那麼對於經濟、正治以及社會面的交換而言,它也存在著一股有利的增強效果,現代東方已經參與道它自己的東方文化之中了。

l東方主義不僅對非政治性的學術可能性有所懷疑,而且也對學者與政治之間的太過親密的顧問關係表示質疑。同樣明顯的是,讓東方主義持續占據具說服力的思想型態的周遭環境,將會持續下去,雖然整體而言,這是相當令人沮喪的,儘管如此東方主義其實不必像它過去那樣,在知識上、意識形態上,以及政治層面上,都那麼不受到任何挑戰。

l受傳統東方主義者學科戒律訓練出來的學者與批判者,有些能夠從舊有的意識型態中自我解上。同時也表現了他們在方法論上的自覺意識。

l相較於東方主義對於它的方向和前提,就其歷史層面的自信滿滿、孤芳自賞,且具有實證主義的傾向,敞開胸懷面對它所深入或相關研究的東方的一條路,正是反思性地提出它的方法以進行批判性的細究研討。

l東方主義的失敗乃是人性和知性上的失敗,因為對於它必須對世界中其它的不同區域,採取一個無可改變的反對立場而言,東方主義並不認同人類的經驗,也不能將它視為人類的經驗。

 

後記:為一九九五年版作

I 

l每一個文化的發展與維繫都需要另一個與之相異且具有競爭力的第二個字我存在著。認同的建構,不管是東方或西方、法國或英國,任何一種可區分開來的集體經驗的庫存,終究都是一種建構。會牽涉到對立物和「它者」的設立,而這真實也總是受制於「我們」對他門的差異性的詮釋與在詮釋。

l而這種自我或「他者」認同是一個歷史、社會、知識和政治過程所產生出來的東西,它絕不是靜態的,反而比較像是一種競賽,一種發生在所有的社會之中,並且將個人與體制都牽連在內的競賽。

l有人對書有反西方之稱,其中的理由有二

l首先人類的現實是持續地在被製造與瓦解,而任何一種穩定本質的存在,其實都一直受到威脅,但沒有人能夠無憂無懼地對此命題泰然處之,而沒有絲毫埋怨。

l其次關於反本質論立場之所以難以被接受的理由,則是由於政治性,且更是意識形態的緣故。冷戰結束並沒有使東、西方之間無止境的衝突噤聲,更別說是因而終止,這明顯表現在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兩邊之間的衝突。

l《東方主義》乃常常被認為是一種為處於受壓迫地位者的證言,是世界上那些不幸的人們的反擊之聲,而不被迫為是對利用知識來增強自身的權力所作的多元文化批判。不是要去肯定爭戰或無望的對立認同。

l《東方主義》的這些批判性質變之後,我還得要提到在意料之中會出現的另一群人,反應最激烈的東方主義者,主要針對東方主義批判而來,他們認為東方主義批評不僅是無意義的,而且也違背了公正無私學術圈的基本理念。

l關於伊斯蘭和阿拉伯東方主義最有趣的問題便是,第一,中世紀的遺跡,司乎仍然以相同的形貌布間斷地持續著,第二,針對東方主義和生產出它的社會之間的各種關係做社會學和歷史學的探討。

 

II 

l任何嘗試著硬要去將各文化與民族分成不同的血緣與本質,不僅會隨之而有錯誤的再現與誤稱陸續出現,如此的理解方式也可說是因為與生產像「東方」與「西方」如此東西的生產權力共謀的結果。

l強森發表了一篇論文,主要是認為「文明國家」應該要承擔起責任,對第三世界國家再進行殖民統治,因為「那而文明生活的基本條件都已崩潰瓦解了」,而如此的作法即是意味著可以有一套強加的託管體系存在。

l而這股潮流可分為二:後殖民與後現代;這個「後」字被用在字首,並非意指期更為超越,而是連續與斷裂;強調的重點乃在於就殖民實務的新模式與新形式,所以強調的不是在超越。

l新的跨國秩序已然形成,而在此秩序中,國家不再有疆界;勞動與收入都受制於全球性的經理人,而殖民主義也就以南臣服於北的樣貌再度出現。

l後殖民主義對歷史與政治的迫切必要性,與後現代主義對歷史與政治相對的退縮之間有根本的差異,所以造成二者在取向與結果尚有很大的不同,儘管說它們二者仍有些許重疊之處。

l後殖民作品似乎與解放、與一種對歷史文化抱持修正主義的態度發生關連,並廣泛地不斷運動許多理論模式和風格,而其中的一個重要主題便是持續地對歐洲中心主義和父權體制加以批判。

l《東方主義》希望能將那些引起數代以來的敵對、戰爭與帝國控制之區隔和衝突,以一種新的方式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