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與生活文化》五~七章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garfield3717383@gmail.com 14 years, 5 months ago

《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與生活文化》五~七章

10/26整理:鴨鴨


五章

一、實例的選擇與素材的產生-

1.          文化研究觀點,即探索文本或類型之間的關係如何被實際使用和詮釋。

2.          Radway(1987)透過問卷與訪談,探討觀眾對羅曼史小說的詮釋與解讀,焦點放在女性如何被父權定位、閱讀羅曼史的宣洩作用、閱讀如何提供女性關注的焦點,主要探討在當代西方文化中,浪漫愛的流行是如何被商品化、流通與消費的。

3.          另一個以民族志觀點做研究的亨利‧詹金斯以參與觀察和訪談進行,焦點放在長期流行文化與迷的關係,另外探討迷的詮釋策略、社會組織與文化實踐,以及這個文本與大眾媒體、消費文化之間的關係。

4.          Gillespie(1995)研究在不同的全球與國家語境中,認同的運作情形。詮釋一個特定團體,來探討流行形式(尤其是電視、錄影帶)在認同形構的重要性。

5.          Paul Hodkinson在著作《Goth: Identity, Style and Subculture》中,Hodkinson藉由哥德和其他次文化,探索西方社會常透過消費主義的方式去表達對個人主義的崇拜。許多這些文化裡的人,已經無法適應現有社會的規範,進入哥德次文化中找尋外面社會所沒有的社群意識和認可。並透過積極的參與和創造力,去組成樂團、成為 DJ、製作衣服、設計、創作藝術或撰寫雜誌。在後現代世界中,比起屈服於大眾消費主義和主流媒體的操縱之下,經由自我意識產生的人工次文化會是另一個選擇。Hodkinson (2002)的經驗是在處理特殊文化與社會現象時,主張研究認同建構與社群的後現代研究路徑,連結到物質性的實踐與虛擬社群的存在上。

二、在民族志方法中,無論探討任何主題都會使用某種形式的參與觀察,以下概略討論該應用-

1.          純粹觀看(being around),發揮描述性語境(如對受訪人、環境進行客觀描述),並對這些線索進行評估判斷,做為補充的討論。展現研究者的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會使得讀者更了解你。

2.          主觀參與/客觀觀察,在本書中薩拉‧桑頓研究俱樂部文化,採取的是雙重位移”(double move),試圖理解俱樂部成員的語言,描述人們如何看待他們自己投入的活動、彼此的關係與場景氛圍等,並並透過分析架構的幫助,客觀化(objectify)這些素材。

3.          空間隱喻正如研究中,觀察者的外在觀點與內在觀點存在一種緊張關係。所屬的背景可能會產生某些偏頗觀點,或可能無視其他不同觀點的存在,或可能過度認同。如同Hammersley and Atkinson(1993)所提,對研究者而言為了強調反身性的重要,在整個研究計畫中具有不同的身分認同。

4.          保持寫日誌的習慣,致力描述這些觀察,例如:性別、族裔、年齡,以及自身的態度與潛在的權力關係,都可能做為日後的研究指標。

5.          參與觀察可作為一種有效挖掘社會、文化過程以及主體性的深層結構方法。

三、建構對話-

1.          開放性訪談、主動訪談、反身性訪談是建立良好結構的對話方式,這些知識論的立場也反映在實證研究的研究路徑與研究素材的蒐集上,這也關於研究政治的問題、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權力關係,這種研究路徑的訪談相對於標準式(或問卷)訪談,跳脫研究什麼是實質主題的問題,進入關於主體性的問題之中。顯而易見的就是一些架構與概念,來自某些議題的知識與對話結構。

2.          全知型(knowing)的訪談策略是有意識地引導話語,讓受訪者能夠論及禁忌問題或高風險故事(risky story)

3.          抽樣應著重在能高度生產理論的情境(Connell1995)Connell在進行女人使用錄影機的研究中,訪談三十位具有文化同構性的白人女性,但研究者目的並非建立英國白人女性的代表性樣本,而是提供許多研究主題複雜的對照關係。

4.          概括性的問題做為訪談開始,如妳能告訴我妳一天的例行事務嗎?”,讓受訪者從一個他感到自信的知識立場開始發言。

5.          關掉錄音機時對話才開始變得輕鬆,在這些非正式時刻所進行的對話更容易聽到真話

6.          進行團體訪談時研究者同時也是主持人的身分,當某些團體成員主宰討論的進行,研究者有必要讓不同的聲音或互相矛盾的聲音出現。

7.          在女性主義學者眼中,訪談時常被當作權力關係的場域(Roberts1981)。受訪者的自我揭露(階級、性別、族裔、年齡)有助於對話的發展。

六章

一、故事/敘事-

1.          普遍存在文化實踐形式通常是最難掌握的形式,掌握故事無所不在的特性,是為了瞭解文化的過程與社會的意義。較標準式的問答,說故事的形式能讓生命經驗產生關聯性,形構出不同文化階級的認識論。焦點轉向傾聽者,許多問題將會開啟另一個重要面向,包含他們接觸的管道、社會位置以及詮釋故事的方法。

2.          從小到大的社會化過程中,與重要他人互動、置身家庭、進入學校、認識社會、國族、及世界、發展自我概念等,說故事是人類社會極其普遍的現象,始終具有重要作用。社會學家Plummer提出故事/敘事的社會性角色面向,包含何謂敘事?人們為何需要說故事?敘事在人們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故事與其所描寫述說的事件經驗的關係為何?敘事在社會過程與文化建構中有什麼作用?為什麼要研究敘事或故事?敘事對社會文化的分析,有何重要性?社會學家(以及其它相關的領域)如何理解這些問題?在p.137 Plummer舉出理解故事社會性角色的五個策略:

1)哪些種類的敘事可以賦予人們權力,又是哪些敘事貶抑、控制與主宰人們[病理學敘事、迫害敘事,這些故事檢測出人類的能動性與存活不同群體說不同故事(階級的發言可能被邊緣化)專家賦予故事優越性與可性度]? 2)故事的構成:哪些策略可以誘發或壓制故事的訴說 3)消費:誰具有接近故事、經濟與文化資源的權力 4)策略:發言權的轉換、風格、模式等 5)更廣泛世界裡的故事:關於議題的權力運作情形,哪些故事可以被說,並以何種方式說。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