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Georg Simmel, "Part V: Fashion, Adornment and Style"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suuha 15 years, 1 month ago

時尚、裝飾與風格

Georg Simmel【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西美爾)

 

一、時尚的哲學(費勇譯)

 

u        人類在很早的時候就是一種雙重性的生物。

這種雙重性無法被直接描述,只存在於個人的抗爭(個體的對立性)中,個人的抗爭是我們存在的典型行為,被認為是基本且結構性的形式。

1.          生理學:身體需要運動和安寧;生產力和感悟力。

2.          精神生活:對普遍性的追求、需要抓住特殊性。普遍性為我們的精神帶來安寧,而特殊性帶來動感。

3.          情感生活:我們尋求專注於人和事的平靜,也尋求旺盛的自我表現引起的鬥爭。

4.          社會歷史:在衝突、妥協中發展,在適應社會群體與個性提升之間顯現。ex社會主義與個人主義。

5.          生物學:遺傳與變異。遺傳代表著這樣一些概念:普遍性、同一性、生活內容和形式的消極的相似性;變異表示著運動、個別因素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促使一個個體生命向另一個無休止地發展。

u        模仿

1.          模仿可以被視作一種心理遺傳,以及群體生命向個體生命的過渡。

2.          模仿給予個體不會孤獨地處於他或她自己行為中的保證。

3.          不論何時當我們模仿,我們不僅僅放棄了對創造性活動的要求,而且也放棄了對我們自己以及其他人的行為的責任。個體不需要作出什麼選擇,只是群體的創造物,以及社會內容的容器。

4.          模仿代表我們對有目的的個性行為的希望很活躍,但獲得個性內容的能力目前還不具備。

u        時尚的雙重性

    模仿→普遍性;活躍的變動及具有等級性→差異性

1.          時尚是既定模式的模仿,它滿足了社會調適的需要;它把個人引向每個人都在行進的道路,它提供一種把個人行為變成樣板的普遍性規則。

2.          同時它又滿足了對差異性、變化、個性化的要求。因為(1)其內容是非常活躍的變動(區別於昨天、明天的個性化標記)(2)時尚具等級性that fashion are always class fashion),社會較高階層的時尚把他們自己和較底階層區分開來,而當較底階層開始模仿較高階層的時尚時,較高階層就會拋棄這種時尚,重新制造另外的時尚。

    時尚是我們將社會一致化傾向與個性差異化意欲相結合的生命形式中的一個顯著的例子。(個人與社會)

    時尚既使既定的社會各界和諧共處,又使他們相互分離的雙重作用。(社會中階級與階級)

 

    時尚的本質是由分界功能(element of demarcation)及模仿功能(element of imitation)構成的。

憑借這些不同的時尚每個群體建立起它內部的一致性,以及與外部的差異性。

    建構時尚的兩種本質性社會傾向:統合(integration)的需要分化(separation)的需要,缺一不可。因此,較低的階層幾乎沒有時尚。原始種族中的時尚種類更少,更穩定,因為在他們之間對於新鮮印象和生命形式的需要是很不活躍的。(不需分化)

    為什麼真正的時尚中心總是在較上層階級之中?

需要將自己與他人區別開來的訴求越是激動,時尚的變化就越迅速,並隨著衝動力的減弱而漸次發展。

    社會傾向與時尚

1.          卡菲族有很完備的結構分明的社會秩序,雖然他們的服裝與裝飾受到一定的法規的限制,但人們發現在他們中有很迅速的時尚的變化。

2.          布西門族沒有什麼社會等級,也就沒有什麼時尚的發展,那裡的人對服裝與裝飾的變化沒有什麼興趣。

3.          1390年代的佛羅倫薩在男士服裝方面沒有流行的時尚,因為那裡的每個男人都希望用自己獨有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缺乏統合的欲望)

4.          威尼斯的貴族(nobili)沒有時尚,因為一種特殊的法律要求他們穿黑色,以至於他們和較低階層的區別十分明顯,不再需要時尚。(缺乏分化的需要)

 

u        時尚總是只被特定人群中的一部分人所運用,他們之中的大多數只是在接受它的路上。一旦一種時尚被廣泛地接受,我們就不再把它叫做時尚了。時尚的發展壯大導致的是它自己的死亡,因為它的發展壯大即它的廣泛流行抵消了它的獨特性。

因此它具有開始與結束同時發生的魅力。時尚的問題不是存在(being)的問題,而在於它同時是存在與非存在(nonbeing);它總是處於過去與將來的分水嶺上,結果,至少在它最高潮的時候,相比於其他的現象,它帶給我們更強烈的現在感

 

u        時尚的人所面臨的是贊許與嫉妒的混合

時尚本身一般從來不會流行開來,這個事實使接受了時尚的人有這樣的滿足感:他或她覺得自己接受的是特別的、令人驚奇的東西(嫉妒),而同時他或她又內在地覺得自己受到一大群正在追求相同事物的人的支持。(贊許)

 

u        時尚兼具個性化與社會化;操控感與服從感;陽性法則與陰性法則(毀滅與建構)

    對那些天性不夠獨立但又想使自己變得有點突出不凡、引人注意的個體而言,時尚是真正的運動場。

    領導者實際上就是被領導者。民主時代明顯地非常肯定這樣一種狀況,即使是Bismarck和其他立憲政府的傑出的政黨領導人也都強調:由於他們是一個群體的領導人,因而他們必須服從這個群體。

    為什麼有些明智的沒有偏見的人也會迷戀時尚,在一般情況下,物與人是分離的,而時尚為我們提供了物與人之間的一種結合。在這裡,起作用的不僅僅是個性化與社會化的混合,實際上更好像是操控感與服從感的混合。或換一種說法,我們在此所具有的是陽性法則與陰性法則的結合。

 

u        反對時尚亦有同樣功能

    因為時尚須討論的是其雙重內容與它們相互之間的運作,所以極端地追隨時尚所獲得的那種結合,其實反過來通過反對時尚也可以獲得。

    ex有意地不摩登。個人的引人注目可以借社會模仿的顛倒而達到,而且也可以從大致特徵相似的小圈子中得到力量。

    ex俱樂部vs.憎惡俱樂部/無神論vs.宗教/為了自由打破專制,但有意思的是為自由的鬥爭常常變得獨裁與暴力。

    人性的基本形式隨時會接受和本身內涵完全相反的東西,並且在對理所當然的、不久前還被廣泛接受似乎不可改變的事物的否定中顯示自己的力量與吸引力。

    反對時尚的原因

1.          不想與大眾為伍的需要→對大眾高度重視

2.          弱小感,這種弱小感使個體害怕,假如他們接納了一般公眾的形式、品味、習慣,他們就會失去他們的個性。

 

u        女性支持時尚的程度特別強烈*

    在歷史的大部分時期,女性都處於弱勢的社會地位,她們總是受制於“慣例”,處於一種被普遍認可的生存方式中。弱者回避了個性化;回避了對自身的依賴。但是,在跟隨慣例的同時,女性強烈地尋求一切相關的個性化與可能的非凡性。而時尚提供了這二者的兼顧。

    當女性表現自我、追求個性的滿足在別的領域無法實現時,時尚好像是閥門,為女性找到了實現這種滿足的出口。

ex11415世紀,德國女性個性發展自由╳,她們在穿著上表現出過度的、誇張的時尚。

ex2相同時期的意大利女性獲得了後來許多世紀都再也得不到的個性差異,恰恰在這一時期沒有出現什麼特別的意大利女性時尚。

    男性是更加多樣化的生物,也正因為這個原因,男性可以在沒有外在變化的情況下存在。

u        自我(內在)與外在

    時尚的基本面:平等對待各種各樣的個性,並且總是以不會影響整個存在的方式去運作。相對持久的自我感,時尚是易變的→持續性(持續在運作)。

    一些人將時尚作為一種面具使用。他們(內心)非常不想與人交往,因而在外在事物上盲從公共的標準,成了保留他們個人感情、品味的自覺方式。

    羞恥感與個人的引人注目有關。當一個人特別看重自我時,當一個個體受到某個社會圈子的注意,而此種注意的方式讓這個個體覺得不怎麼恰當時,羞恥感就隨即產生。所以,人們常常會對美好與高尚的事物感到羞恥,只是因為這些事物受人注意。ex路上救命

    時尚提供了一種個人性且合適的引人注目。

所有的大眾行為都有喪失羞恥感的特徵。時尚根除了羞恥感,因為時尚代表著大眾行為*。

Ex1在參與大眾犯罪行為時責任感就消失了,而當個人單獨這樣做的時候他會感到畏懼。

Ex2女性在公開場合受時尚的驅使可以當著三十或一百個男人穿低領的衣服,但在客廳裡對著一個陌生男人穿同樣的衣服卻會感到困窘。

 

u 自由與束縛

    套用叔本華(schopenhauer)的說法:每個人都被賦予了一定數量的快樂與悲哀,既不可能完全沒有快樂或悲哀,也不可能完全充滿快樂或悲哀,每個人的快樂與悲哀總是在變化之中,內在情況與外在情況之間的搖擺只是改變了它的形式。

    當無法避免的束縛越來越被轉換到生活的邊緣,越來越成為外在性時,我們就能最合適地得到生命的總體價值。

    後期的歌德(Goethe)是一種完美生命的最生動、最雄辯的例子,他適應所有的外部事物,他與形式有著嚴格的關聯,他樂意順從社會習俗,但這並沒有使他喪失自由,反而他得到了最大的內在自由,在無法避免的束縛之中保留了生命的核心。

    時尚只影響生命的外在領域(那些和社會有關的生命領域)。使我們能夠清楚地證實社會習俗對我們的束縛,以及我們對一些標準的順從,而且也能使我們退回到生命中被賦予的自由,並使這種自由越來越集中於我們最內在的和基本的因素之中。

 

u        時尚的發展

    較低的社會階層難以啟動並發展得較慢,最高階層往往最保守,歷史地看,生活中的真正變化其實是由中產階級造成的。

    社會的進步肯定直接地有利於時尚的快速發展,因為它賦予較低階層更快地模仿較高的階層(然後較高階層便更快捨棄)。*

    快速發展後,時尚不再像早先那樣昂貴。因為(1)較低階層較有購買力可以制約工業並有所要求,(2)太貴的話,即使是較高階層也無法承擔時尚的迅速變化。

    儘管個別意義上的時尚是多變的,但作為一個普遍概念,作為事實的時尚本身,它確實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在這種情況下,改變本身不會改變,這是每個對象都具有的事實,它受到心理上隱約的不變性所影響。

    個體的時尚內容實際上實現了這種變化中的不變。時尚雖常變化,但它有保存能量的傾向,它要以相對最經濟的方法盡可能完全地達到目標。所以時尚的發展過程被比作循環往復的週期性過程。Ex服飾時尚

 

u        時尚與否

    雖然時尚能夠吸收所有外表上的東西並且把任一選擇的內容抽象化:任何既定的服飾、藝術、行為形式或觀念都能變成時尚。但仍有容不容易之分。

Ex1「經典」,它具有穩定性,不會帶來修正、不安、失衡。

越經典,整體越絕對地被內在地支配。ex希臘藝術

Ex2反常的、極端的事物。由於形體的內在生命沒有全然地主宰塑像,只是偶然的外部生活因素起著作用。ex巴洛克塑像

    然而,我們很快就會對那些稀奇古怪的形式感到厭倦,因而再次期望著時尚為我們描繪的另一種變化。

    我們無法說所有的時尚都有點不自然,而是應該說絕對不自然的生活形式至少能夠以時尚的形式存在。

 

u        小結:時尚的魅力

    它同時具有廣闊的分布性與徹底的短暫性。

    它一方面使既定的社會圈子和其他的圈子相互分離,又使一個既定的社會圈子更加緊密──這兩者互為因果。

    它受到社會圈子的支持,一個圈子內的成員需要相互的模仿,因為模仿可以減輕個人美學與倫理上的責任感。

    無論通過時尚因素的誇大,還是丟棄,在這些原來就有的細微差別內,時尚具有不斷生產的可能性。

 

 

 

二、飾品

u        人對討好社交環境的渴望有兩種矛盾的傾向:(1)純粹友善(2)期盼人格特質被贊同──對利他產生不良影響、被突顯且受注目的、因為權力的意圖(提升自己的地位與藉由他人的看法感受自己的與眾不同)

u        飾品的特性

    飾物展現了獨特且精心打造的動機,非強迫性地去突顯性格、傑出的品味,藉別人的喜悅與妒忌。飾物的美學顯示了生活定位,不管是並列亦或對立的(為了他人或自己)。

    匯聚與發散

1.          飾物以一種輻射性的方式表現個人特質,因此他的材質通常是閃亮的金屬和珍貴的寶石。這種放射性能擴大與增強範圍,具生理性與精神性:來自個人被環境的可見影響與靈光的傳播媒介。飾品可被當成一種象徵,儘管他只是表面的,儘管他沒有暗示的力量或顯著的個性。

2.          飾品通常具相當價值,因此是為個體所擁有,也是個體的本質(having and being)。不只是所有物,更將個人特質聚焦成可感知的。

    飾品具多餘的特性:散播、無法被測量。

    飾品以非個人特點的方式強調個人特點。不管近身與否(tattoo~stone),大家都可以穿戴。Stiff and newness,這種缺乏與個體的同化,擁有更高價值與典雅。Ex寶石

u        風格通常是公眾的,藉由與大眾互相流通來傳播。以藝術品來說,我們越忽視它的風格,則它更能顯現其獨特之處與其主觀的靈魂。因為飾品是為了來襯托個體,所以他自己不能太過個性。

u        材質→展現光采。Genuine material←→imitation,腳踏實地展現出更超越外表的價值、永恆。

u        在奇異的時尚裡,裝飾正好是一種魅力去整合外表,是一種社會性魅力的存在,藉由它的美與團體中的典範。

 

三、風格的問題

u        風格是一種利用美學去解決生活問題的方式。

u        團結性

    風格的本質是用來發洩或隱藏個人特質。

風格化的表現、生活形式、品味,這些創造距離的限制與方法,在誇大的主體制度中達到一種平衡與隱藏。

    風格與法律並置。

    個體與大眾若沒有衝突,這種團結及缺少問題,使人們擁有更多風格可以使用,來加諸在更加簡單且沒有矛盾的個人產品。所以個體作品、行為與品味在寬廣的基礎與法律中擁有自由的選擇性關係。

當一個物體是來自於瞬間的、孤立的、暫時性的情緒,則它是缺少風格的。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