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千禧年之終結4 結論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Bamboo 14 years, 10 months ago

千禧年之終結 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

第四章-亞太的發展與危機:全球化與國家

亞太命運的改變

1199772之前à全球市場期待目標

1997-1998à經濟崩盤、進入蕭條

1999à復甦

2亞太隨千禧年進入新的年代:經濟重組的不確定時代

3亞洲危機一開始是金融危機,為貨幣危機所激化[1],存在投資者信心喪失及對亞洲貨幣和證卷在全球金融市場缺乏信賴,危機開端視資本流動的逆轉

4、亞洲金融不穩主因之ㄧ:超量的國外貸款à引發社會不安

5、全球金融市場壓倒亞洲國家經濟穩定性主因是熱中於大量的短期借貸

6、全球金融流動在亞洲經濟體得到壓倒性角色的兩個原因作用著:(1)經濟體成功和高經濟成長的前景(2)仰賴國家的金融制度弱點

平成時期的日本:發展性國家與資訊社會

1、以和平的(經濟的)手段追求民()族獨立和民()族權力

2、日本的發展模型存在根本的危機

日本發展性過程的社會模型

1、整體社會穩定依靠三個主要原因:(1)人民重建民()族的決心 (2)消費的增加和生活品質改善

(3)強大穩定的父權家庭

2、日本國家正當性來源:人民對自民黨的投票   /  象徵天皇制

3、日本企業與勞工關係:(1)長期雇用 (2)基礎年資制度 (3)工作實踐的合作體系 (4)工會組織

下降的太陽:日本發展模型的危機

80年代中期進入危機

1、金融危機à銀行貸款寬鬆

2、金融體系崩潰三因素:(1)不動產及股市泡沫在1991年破裂。 (2)日本金融機構暴露到全球市場之上,使其越來越難遵循原來日本的金融運作方式。 (3)政府喪失許多掩護銀行債務和潛在拖欠的能力。

3、日本企業更大危機因素:企業週期的翻轉、全球化內在的矛盾、政治管理的危機

4、往亞洲尋找較低的生產成本和輸出到先進經濟體的更有力平台à生產研發中心及工廠和商業場所一起轉移到日本的主要市場

5、婦女運動擴展滲入父權家庭的私領域中

6、經濟危機和日本的社會變遷結合引起重大的政治危機,可能為國家和市民社會關係開啟了一個新的模型。

「永田町政治」的終結

執政黨轉變

發展性國家和資訊社會:一個矛盾的關係

網路社會與日本過去建構制度和邏輯產生矛盾原因:

(1)日本企業和金融市場的全球化損害了發展性國家的影響力。 (2)在日本和全世界去管制化和私有浪潮,迫使日本政府失去許多控制經濟和駕馭國家的工具。 (3)日本科學的虛弱限制了日本改進現有技術使他更好更便宜的能力。 (4)長期核心勞動力之終身雇用體系的潛在問題。 (5)虛擬實境的文化在日本擴散的很快。 (6)環繞保衛領域性社區、性別和環境之認同為基礎的社會動員新大道,與日本社會同質性神話以及由國家官僚體系所象徵的至高無上民()族社群的想像直接矛盾。 (7)過去是自主活躍的市民社會,對腐敗低效能的政治體系不滿

日本和太平洋區域

太平洋地區不會有政治整合的制度

龍途末路:有龍為首的亞洲四小龍及其市民社會

亞洲四小龍:南韓、台灣、新加坡、香港

了解亞洲的發展

 1960-1990年間,亞洲四小龍維持將近三十年全世界最高國民生毛額成長率,在過程中轉變他們的經濟結構與社會組織

新加坡:經由多國公司營造民()族之國家

11965-1984時期經濟成長動力來源:資本輸入(海外直接投資 / 國民儲蓄毛額成長率)

2、新加坡發展成核心因素是政府所扮演的角色à低廉勞動成本企業環境、社會安定、多數講英語受過教育的勞動力、法令、完善交通運輸、配備完整工業用土地、有利的通貨膨脹差別待遇。穩定財經政策、政治安定

3、傳統服務業à製造業à高級服務業

41990年代中級技術電子生產轉向微電子產業

5、區域經濟(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快速成長助長新加坡發展

南韓:壟斷性資本主義之國家生產

1、現代經濟發展主因:美國在1948-1960對南韓干預(土地改革、軍事支援、金融挹注)

2、南韓快速發展主因:正熙政權

3、創造大型工業企業集團

4、資本以貸款形式進入南韓,利用外債營造公共設施及扶植出口

5、軍事化管理勞工投入新工業  /  薪資成長維持在彼生產力成長還低的水準是南韓經濟成長的基石

6、科技發展導向,威脅日本與美國,超越歐洲體系

台灣:在無彈性國家指導下的彈性資本主義

發展四階段

11950年代進口替代 / 美國援助 / 農業生產

21960年代出口導向工業化 / 加工出口區 / 家庭企業

31970年代出口導向的進口替代 / 高科技製造業

41980年代 / 台灣公司中國製造

香港模型對抗與香港現實:世界經濟中的小型企業與福利國家的殖民地版本

1、放任資本主義

2、陳坤耀指出出口和國際貿易是香港經濟成長主因

3、製造彈性及十分低廉生產成本且具競爭力之價格是香港經濟成長主因

4、香港基本工業結構是由小型工廠組成

5、香港政府廣泛地介入集體消費à大型公共住宅計畫

龍的品種: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共同性與差異性

 

新加坡

南韓

台灣

香港

工業結構

多國公司、政府參與

國家支持之財閥

中小型企業、國營企業、多國公司

當地製造業(殖民地支持的中小型企業)

共同特點

面對世界市場需求時,企業和政策的適應性和靈活度

發展共同處

1存在於社會中的非常時期情況是民()族與地緣政治之緊張、衝突下的結果

2對外導向的經濟

3沒有農村的,地主階段

4受過教育之勞工的可用性及高度生產力

5適應資訊化的範型和全球經濟變遷模式的這些經濟體的能力

 

發展過程中的國家角色

東亞工業化中的發展性國家:論發展性國家的概念

1、一個國家之為發展性是以其促進和維持發展,做為建立國家正當性的原則;而發展被理解為:在國內與其對國際經濟的關係兩者中,結合穩定的高經濟成長率和生產系統的結構性改變。

2、發展性國家:社會計劃重視強調比社會秩序更為廣泛的變項,而且目的是經濟秩序的根本轉化。

3、對發展性國家而言,發展經濟不是一個目的而是一個手段。

發展性國家的崛起:從求生存的政治到民()族營造的過程

新加坡

南韓

台灣

香港

被馬來西亞驅逐、多種族社會、族群與宗教衝突

民族分裂

 

作為抗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

英國殖民地

人民行動黨

朴政權

國民黨

殖民地政府

東亞再結構中的國家與市民社會:發展性國家如何在發展過程中成功

1、藩屬國家

2、效率的、技術官僚的國家機器

3、將其邏輯強化和內化在社會中的政治能力

4、傳統的、支配的社會階級,被國家摧毀、解組或屈服

分道揚鑣:經濟危機中的亞洲小龍

 

新加坡

香港

台灣

南韓

1990經濟危機

緩和衰退

損失約當地銀行所有存款

穩健成長

經濟崩潰

危機根源

 

不動產市場崩潰

股市衝擊

 

大型財閥獲利發生危機,冒險借貸國外資金

成功因素

製造業之競爭力為根基

 

製造業之競爭力為根基

 

九零年代東亞的民主、認同和發展

1改變南韓國家、社會經濟間關係

   (1)結束軍事政權的因素:市民社會逐漸高漲的堅強自信,強大的社會運動在其間蔓延

   (2)韓國財閥成為全球化公司後,和政府漸行漸遠

   (3)穩定一個民主的南韓的國際壓力-->美國

   (4)政治的區域化

2台灣

   (1)國民黨執政à台灣是中國一省族群分裂

   (2)1990年代à地緣關係  /  李登輝當選總統  /  市民運動興起  /  民族認同

   (3) 認同的追求從公眾轉向私密領域  /  從國族轉向個人和家庭  / 

達不到的台灣文化認同轉向到中國人日常的個人認同

3香港

中國特別的一部份  /  全球經濟主要節點

4新加坡

  (1)整體性的都會系統  /  威權主義政治控制

  (2)國家政策最終目標是要讓新加坡在對抗全球經濟競爭下,用科技、社會工程。文化一致性、人類血統自我選擇和冷酷政治抉擇來獲得生存和勝利。

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中國發展性民()族主義

新中國革命

1、中國現代化和國際開放政策,至今一直是在共產領導者的設計和管制下,一個深思熟慮的國家政策。(鄧小平於1980年代反對自由改革派而提出)

2、共產黨與社會主義

3、中國共產黨在1990年代象徵發展性國家與革命國家的歷史性結合

關係資本主義?全球經濟中的中國

11980年代開放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加工出口區à吸引外國技術進入

280年代後其香港和台灣投資網路建立後,資金從全球流入,大部份來自海外華人

中國之區域的發展性國家與官僚(資本主義企業家)

一個新資本家階級已在中國出現了,主要由「官僚企業家」,也就是由他們對政府機構和財政的控制產生其資源管道的個體(通常是共產黨員)所構成並使用這些資源。

安然度過風暴?亞洲經濟危機中的中國

11997-1998危機中,中國支持香港經濟

2、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有限度的整合  /  政府對其整合在國際貿易之進度的管理

3、政府支出計畫

民主、發展與民()族主義在新中國

1、中國面臨之問題:

(1)大量農村人口的外流

(2)激烈的省級矛盾的存在

(3)如何進入市場經濟而同時避免大量失業和安全網的拆除

(4)作者認為中共領導人似乎尋求實施「新加坡模型」之可行性相當關鍵

2、法輪功

結論:全球化與國家

第五章歐洲的統一:全球化、認同和網絡國家

在歐洲聯盟形成的過程當中,新的政府形式、新的政府制度不斷地被創新:在全歐、國家、區域和地方等層級上,也包含一個新的國家形式,作者提議稱之為網絡國家。

歐洲統一是一連串防衛性的回應:以半世紀來的視野出發

歐洲聯盟

時間

內容

1948

討論歐洲整合可能性,避免新的戰爭

19514

比利時、西德、義大利、盧森堡、荷蘭、法國組成歐洲煤礦鋼鐵共同體,成立於巴黎

1957325

「歐洲煤礦鋼鐵共同體」六個創始會員國在羅馬簽署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暨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又稱『羅馬條約』

1972

第一次擴張:英國、愛爾蘭、丹麥及挪威簽署加入『歐洲共同體』條約

1973-1979

經濟危機發生,陷入歐洲悲觀主義:歐洲之外資訊技術和科技突飛猛進/歐洲在經濟上落後美國平洋地區新的競爭國家

1981

希臘加入

1986

西班牙及葡萄牙加入

1991

草簽了《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和《政治聯盟條約》,合稱《歐洲聯盟條約》即《馬斯垂克條約》。

199911

歐元正式誕生

200211

歐元貨幣正式流通

2002228

歐元成為12個歐元區國家的唯一法定貨幣。

在歐洲統一期間的各種限制和矛盾中,馬斯垂克條約所代表的是歐盟經濟和政治整合不可逆轉的過程,而因各國不同的條件和議題有著不同層次的溝通,這種「多變的幾何形式」的多層次、不連貫特性、是歐洲統一建構過程本身的重要手段。

全球化和歐洲的整合

1、歐洲整合式回應全球化之過程,也是全球化最先進之表現。証明全球經濟已成區域化的結構。

2、全球化過程首要關注面向是金融和貨幣市場。

3、全球化第二重要面向是資訊進駐經濟生產能力以及國家軍隊的核心。

4、歐洲保持競爭位置因素:時機掌握  /  1990年代企業在技術和管理上重新整隊  /  貿易和投資網路跨越邊界

5、移民人口來源:(1)蘇聯和東歐藩籬開放 (2)南斯拉夫族群隔離造成巴爾幹半島地區不穩定,大量難民湧入 (3)歐洲內陸邊界開放 (4)歐盟緊縮邊境管制,造成非法移民暴增

6、全球化對歐洲統一直接影響另外兩面向:通訊媒體的全球化和相互滲透 /  方興未艾的全球犯罪經濟

7、全球化造成歐洲福利國家的形式難以維持。

文化認同和歐洲統一

1、以民族對抗歐洲超國體

2、區域和地方政府扮演重振民主和民意的角色

3、城市和區域建立歐洲網路

歐洲的制度:網絡國家

歐洲制度之新國家形成的意像非常適合用「網絡國家」來說明,此時國家隸屬於網絡之中並分享權威,就網絡的定義而言,是很多節點,而不是一個中心,而歐洲網絡國家的節點是互相依賴的,沒有一節點是最強或是可以被漠視的,即使是最弱小的節點也會出現在決策中,這就是網絡政治和傳統集中的政治結構不同之處。

歐洲認同或歐洲計畫

歐洲統一需要歐洲認同

結論:理解我們的世界

新世界的開端

1960年代末-1970年代中新世界成形

 

一個新社會

1、生產力與競爭力是資訊化/全球經濟的指揮性程序。生產力來自創新、競爭力來自彈性。

2、全球金融市場以及他們的管理網路,是真正的集體的資本家,是所有累積之母。

3、社會階級關係:增加社會不平等和兩極化趨勢  /  社會排除  /  誰是生產者及誰佔用了他們的勞動產品。

4、資訊時代的權利戰鬥是文化的戰鬥。媒體是他們主要的戰場和戰鬥工具,但是媒體本身不是權力的擁有者。權力所具有的強制行為能力,存在於資訊交換與象徵操弄的網路中,經由圖象、發言人和知識的擴音器,與社會行動者、機構/制度和文化的運動等發生關係。

5、這是資訊時代新的社會結構,作者稱之為網絡社會,因為它由生產、權力和經驗的網絡所組成,在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全球流動中建構出一種虛擬文化。

社會變動的新大道

1、資訊時代以認同為主營造的社會運動與文化計畫的特色是他們並非源自於市民社會的制度之內。

2、社會價值變動過程所產生的問題是他們主要是外在於社會的制度與價值。

越過這次千禧之後

1、資訊技術革命將更突顯它轉化之潛力。電子網路將建構生活骨幹。

怎麼辦?

終場



[1]亞洲(金融)危機發生於1997710,由泰國開始,之後進一步影響了鄰近亞洲國家的貨幣股票市場和其它的資產價值。此危機另一名稱是亞洲金融風暴(常見於香港及台灣)。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