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文25~33


 

文化與帝國主義 Ⅱ之五~Ⅲ之三

2009.11.23跨藝一 鄭惠文



Said:歷史經驗不可能只用條列目錄方式掌握

 

5帝國主義的享樂

一、《金姆》(1901)

吉卜齡(1865-1936)生平與印度的關聯:出生印度,六歲離開印度,1882回到印度,1889離開印度1990定居英國1907諾貝爾。

一生充滿高度複雜情緒與矛盾對立的情節。大英帝國的帝國代理人(Said)與康拉得做比較-兩人皆以帝國經驗為期作品主要題材,並以萬鈞之力表達出來。

1小說與吉卜齡的關係。Ex.博物館館長:父親,金姆:土著殖民大人

2評論:起始↘,逝世後(殖民時代過去)

3作品表達一種「印度是我們的,我們可悠哉的到處逛,圓滿地看著他。印度是他者。」

4解讀:

  ⊙吉卜齡的印度必須詮釋為一個由英國支配300年的地域,直到某時刻才開始出現動亂,導致去殖民化&獨立建國。

 吉卜齡從一個巨大的殖民體系之觀點。吉預設了一個「大帝國」(西/歐洲),控制地表上大部分地區。

 大批異質疆域&人種,被設定為次要的,低等與依附。(even愛爾蘭、澳大利亞) ex.作品、達爾文以科學解釋

 ⊙在《金姆》的寫作期:印與英人的關係正在改變(1857年叛亂之後,彷彿攜手並進)

 ⊙1885年印度國大黨建立,開啟激烈抗爭之路。

 

5→認為印度被英的帝國主義/種性制度永久地傷害&扭曲而持續困頓

 →英國學者/政治人認為,放棄 (蘇彝士運河、亞丁港、印度) 帝國對英國&印「土著」都很不好,而導致印的下坡。

二、故事<Kim>

1大遊戲(Big Game):在印度的英國情報計畫。

2孩童式享樂的歡愉

3巴登-包威的孩童論:童軍-混合單純與嚴厲的政治,把小小中產階級公僕帶入帝國權威中。

4《金姆》中的範本 1男孩、兩個男人>一對男女(女人:墮落)

                          2宗教模範

5書中角色(甚至喇嘛)都以吉卜齡的方式看印度,視之為帝國的一部分。→故事以確認的英國的優先性。愛爾蘭男孩比純英人在社會階序更低。

 

Said認為:

⊕吉認為英與印根本沒有衝突,小說顯示毫無衝突。印最好由英國統治。

⊕當時的時代背景是無可擋的帝國主義,再現了帝國&意識的合法化

1857年印度大兵變的歷史中(牛油、豬油?)→實際上,這是對自我的肯定後,對英帝國本身的反抗。

⊕故事中,由英國忠誠的印度士兵來描述大兵變的故事,評其為「瘋狂」。或者以印土著角度說對英警官的偏好

(→離開真實歷史世界,進入到帝國主義辯護的世界。)

=>創造想像的印度,東方化的推動者企圖建立永恆統治的表現。傳統的發明」

⊕克瑞頓(吉理想化的殖民官員)→學者兼官員,知識與權力。(就像福爾摩斯&華生)

⊕人類學家是殖民主義的侍女

⊕故事顯示的帝國主義是金姆可無懼地與任何族群交談→英國可無憂地形走在印度。

小結:194781415日的午夜。

 

6 掌控下的土著

1歐帝國主義在19世紀中~末,發展出歐洲的反觀 ←→擁護帝國文化

2善使用新科學的規範&術語來替換土著的觀點。他們從一種超客觀性角度的隱形觀點來宣告土著民族的現實世界。以寫作來報導他者。

7 卡繆與法國的帝國經驗

阿爾及利亞(北非) 1830~1847(土地、經濟)

蘇彝士運河事件

1卡繆:「存在主義」的小說家,晚年反抗民族主義,追求阿爾國獨立的要求。

2 羅蘭巴特《寫作的零度》談卡謬:平舖直述

Said

1帝國主義始於法國大革命,殖民同化的意識形態,而後崩潰,轉型成種族類型理論。(純種力量哲學、四等種族理論、殖民實踐系統學、支配原理)。認為土著/土地:是有待隔離的地方

2把卡繆看作是19401950年代一個吸引人的孤獨作家出發,把法佔領阿爾國一世紀之久的佔領包含入小說(作者本身)。不只是敘事的形式、意識形態的涵義、還包括在某種程度上,他的作品影射、指涉、鞏固&精確地指陳當地法國殖民事業的本質。

Ex.《異鄉人》中被殺的阿拉伯人,無背景無名。

 

8 對現代主義的註腳

做總結:1康德拉的敘事,輻射出一個極端不安的焦慮:回應帝國的勝利的方式。

Said2理想主義文化實際上要包括對自「帝國領域」的文化之外在壓力的一個回應,不只純粹來自於西方社會&文化的內在動態性。

3當歐洲文化最後開始對帝國之「幻覺&發現」提出適當考量,如此做不是對立地,而是反諷地以一種孤注一擲的企圖想達成一個新的包容性。

4文化的文本從外國輸入歐洲,以非常清楚地包容帝國事業的標記方式呈現出來。至二十世紀初,它們被用來傳達歐洲是多麼脆弱的一種反諷的感受。

→為了處理這種情況,一種新的百科全書式的形式變得必要,且有三種不同特質。1結構的周遍性,同時是無所不包的開放式的:《尤里西斯》《黑暗之心》《追憶逝水年華》2 3一種形式的反諷著意於將其本身視為替代性的藝術與創作,以便取代過去曾有可能實現之世界帝國的綜合體

Ⅲ 抗拒與反對

 

1 事理之面

文本:

佛斯特《印度之旅》的摩爾太太阿濟茲醫師,把英敵對的國家感覺淡化消音。

Edward Thompson《勳章的另一面》主題:關於錯誤的再現1.印度1857年的大兵變  2.英看印野蠻,

Paul Mus法籍中南半島文化專家《越南:戰爭社會學》,反對殖持續殖民體系,提倡越南獨立

1二戰後,整個世界已經經歷去殖民化的過程,也就是英國失去了大片的殖民土地。

2世界地圖的重劃如此劇烈,我們喪失正確的歷史感。

3在遭遇到他們的帝國主人時,印度/阿拉伯(英),阿爾吉利亞/越南(法),它們重疊在一起。

4若無宗主國的懷疑與反對,土著之反抗帝國主義的特色、用語及特出之結構。→在此又呈現了文化先於政治/經濟/軍事史的情況。

 

 

2 反抗文化的主題 

重疊的疆域:去殖民化的過程中、重返被帝國主義壓制之土著過去的歷史。

文本:

詹姆士˙努及(James Ngugi)《界河》白人消退,暗示著回歸到非洲人的非洲。

塔伊伯˙沙里赫《遷徙北方的季節》使用阿拉伯文、作品描述一位蘇丹人去歐洲的旅程。表達出康拉德作品中被消音的某些差異性與想像。

1. 第三世界的後帝國作家承受內在受辱的創傷、急欲表達後殖民對過去的修正,作再詮釋與再配置。

2. 如同法農正確地觀察到的,民族主義意識可能極易導向凍結式僵化的教條。

3. 泰戈爾-對他而言,「民族」是一個會產生順服的緊繃且不可原諒的接收器,不論是哪國的。而對此印度的回應不該是提供一個爭強好勝的民族主義,而是提供對種族意識所產生的區隔性之創造性的解答。

4. 三個重大祝主題出現再民族主義中:

 1堅持將其社群的歷史視為整體、一致和統合的權利,將受到囚禁的民族重新恢復其自我。→與語言的關係。

   2抗拒的理念。Ex.《午夜之子》(p.405)

   3一個顯著的拉力引導分離主義式的民族主義通往一個更整合式的人類社群之人性解放觀點。p.406

some says:民族主義就某些民族精神而言,是一種「外來的」。

Said says:這是優越性的混淆和狹隘的觀念。實際上各種文化間的互相採用是一種普遍規範。

 

 

3 葉慈和去殖民化

William Butler Yeats生平,wiki   http://tinyurl.com/ylactro

葉慈:愛爾蘭現代詩人,表達一個受到海外強權支配而受苦的經驗與觀點。通常被視為不屬於他的傳統。

愛爾蘭:1150年代被教皇割讓給英格蘭的亨利二世。英國人看愛爾蘭的眼光-野蠻與墮落人種之地。

1. 帝國主義之起源與民族主義的關係:拜占庭帝國、羅馬帝國、亞典帝國,15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帝國,19世紀大英帝國(the biggest)

帝國主義與殖民地的反抗成正比關係,而隨之而來的民族主義也是反抗帝國主義的一種產物-串聯後去對抗。

2. Said舉出三例說明帝國主義的複雜穩固的地理學之致命的魔掌。

  1《生態帝國主義》(Crosby)歐洲人不管到哪裡,立即改變地方習俗,將其轉型為自身所置於此地的形象。

  2長期持續的疆域佔領之合理化的計畫,以便追求使土地例行性地有利可圖,同時將之和外來統治整合在一起。第二自然世界:帝國主義下之「自然」。需要發明出一種「第三自然」。(?)p.421

  3殖民空間必充分地轉變,以帝國眼光來看不再看起來像異國。例如英國再三地屯墾愛爾蘭計畫。

3. 文化抗拒的首要任務辨識重申主權、重新命名並重新定居於土地上。→也就是進一步肯定、收復與認同。

4. Said認為葉慈身上愛爾蘭與英國文化遺產之重疊,兩者的支配與強化葉慈所造成的衝突與壓力,是促使他往更高的(非政治的)場域來解決這些問題。

5. 西馬斯˙汀認為葉慈「早期發明出來的愛爾蘭是受制於他的想像,另一方面他發現另一個愛爾蘭去反抗它,而將之加以終結。」汀提到當葉慈嘗試要調和他的奧秘論點(神秘主義),結果總是導致緊張。葉慈求助於神秘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強調了殖民的困境,即一種文化再其自我形象上一種「英國性」的感受。受惠於母國,但仍需變成一個殖民地。(p.424)

  Said覺得需要再以一種率直性政治式的解讀去看葉慈。

6. 黑人認同論:

7. 民族性、民族主義、本土主義:發展越來越狹隘,本土主義也不是唯一選項。

8. p.433 分析聶魯達<人民>與葉慈<漁夫>相似之處:1主角都是其民族的一位匿名者,堅強與孤獨乃是民族的一個沉默表白

9. 法農與葉慈的比較:法農形上學的反帝國主義去殖民化續式。期待勝利、解放之論述。葉慈早期作品像民族主義的老調。

10. 葉慈的基本主題:肯定之事與練結合的問題,理解暴力的問題。

11. 請讀p.440葉慈的詩

 

 

p.438~439提到葉慈的詩

  <Among School Children>

<The Tower>

  <A Prayer For My Daughter>

  <Under Ben Bulben>

  <The Circus Animals' Deser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