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盤點 消失7萬多公頃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2012.02.16 02:55 pm
 

台灣農地變更使用浮濫,農委會完成全國農地資源總盤點,發現法定編定的耕地面積約76萬公頃,目前仍實際做農業生產使用卻僅68.6萬公頃。全台消失的7萬多公頃農地,除了部分當作農業設施外,確實有不少農地變更為非農業使用,甚至有不少科學園區、開發案與農民搶地。

這是自日據時代以來,台灣首度針對「農地」進行初步資源調查。調查發現,76萬公頃法定耕地中,包含特定農業區、一般農業區、山坡地保育區及森林區的農牧用地,但農委會比對發現,目前繼續做農業生產的土地僅68.6萬公頃。

其中,特定農業區的農牧用地被視為是全台最好、最優良的農地,現有資料登記為27萬公頃,但經過調查發現,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面積僅23.9萬公頃,連最優良的特定農業區農地,也消失3.1萬公頃。

農委會企畫處長莊玉雯坦承,消失的農地除了農民設置農產品集貨場、糧倉、農業設施外,因為過度開發,有不少人貪圖農地便宜,將農地變更成為豪宅、工廠、KTV、民宿、土雞城等非農業使用。

透過農地資源分布圖也發現,不少城鎮如桃園縣、竹北市出現過度開發情況。莊玉雯表示,桃園本是主要稻米產區,也是重要的蔬菜產地,但近年桃園發展航空城,除有高鐵經過、興建機場捷運,也有許多工廠,造成桃園農地休耕多,變更使用也多。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有許多開發案、科學園區交會的竹北市,值得未來政府進行整體國土規畫時警惕。

莊玉雯表示,這項調查是將現有的內政部地籍圖、都市計畫範圍的農業區保護區圖、國土利用現況圖、縣市村里界線圖、林務局航照圖等10多項現有資料進行解析套疊,再比對現行內政部土地使用編定統計數據而成,同時也完成350幅全台各縣市鄉鎮農地資源分布圖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