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地景與意識形態》(Landscape and Ideology)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舒婷 11 years, 11 months ago

Landscape and Ideology- the English Rustic Tradition 1740-1860 written by Ann Bermingham

 

Introduction

  • 鄉村風景畫(rustic landscape painting)18世紀末(1780年代)成為英國主要的繪畫種類之一,與英國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相輔相成。
  • 土地除了原有的經濟價值,自此增添了新價值:社會和政治價值。「自然」(Nature)成為釐清或定義社會變化的重要根據(例如:這麼說、做,比較合乎「自然」),並在社會制度與機制的文化再現(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apparatuses)與圈地經濟之間擔任重要的連結角色。
  • 作者檢視1740年至1860年的鄉村風景畫。這段時間是英國風景畫的黃金時期。畫作來源為Thomas Gainsborough(根茲博羅,1727-1788)John Constable(1776-1837)、前拉斐爾派等畫家的作品。(沒有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
  • 作者撰寫本書的目的,並不是針對風景畫做一全面性歷史發展或風格發展的調查,而是以批判性的角度,檢視這些運動過程的意識形態,以及其發展過程的文化意義。簡言之,提供讀者一個了解特定歷史時刻產生這些風景畫作的分析方式。
  • 意識形態:制度、機制,以及與其內容(content)之間的關係。(→Althusser)
  • 作者的假設命題:確有一地景的意識形態,且在1819世紀,成為某一特定階級對地景的看法,並將這些價值觀具現在繪畫上。(不僅討論畫的內容,也要討論這些內容是如何藉由一定的符碼呈現出來)
  • 作者亦強調藝術的矛盾特質製造了意識形態,也挑戰、威脅意識形態。
  • 運用的分析方式:「自然化(naturalization)(或譯作理所當然化) (→羅蘭巴特)

 

Chap.1 The State and Estate of Nature (自然狀態與自然房地產)

  • 圈地運動造成英國鄉村樣貌劇烈改變。在18世紀的英國,地景成為文化與美學上的客體。
  • 圈地運動最早可溯自15世紀,但直至18世紀才大規模執行。小地主、農業散戶逐漸減少,造就大地主。也在這段時間,鄉村風光、田園價值,成為文化及美學上重要的主題。
  • 鄉村風景畫一體兩面的矛盾:the loss meant to recover; erase its idealizing signs by naturalizing them and allows what is erased still to stand as an informing presence.

 

--The Landscape Garden

  • 為何landscape garden會出現?(1)相較於以往的花園(formal garden),日常維護費用較低(2)花園面積大小的標準越來越高(早期花園全面積為30-40畝→30-40畝僅為人工湖大小) (3)有效分別不/生產土地、集中生產人力 (4)使用ha-ha(什麼是ha-ha?請參閱這個部落格)
  • Landscape garden的美學價值在於:無作用、不事生產 (p.13)。糢糊了藝術與自然的原有界線(cf. formal garden and common nature),造成視覺陷阱(trompe l’oeil)
  • 地景,例如花園,看起來越來越人工化;很人工化的花園,卻試圖看起來「自然」-自然狀態(state)和自然房地產(estate)成為一體兩面,自然是資產的一部分、擁有資產是自然的事。

 

--The Outdoor Conversation Piece

(Conversation piece:18世紀常出現的一種繪畫主題,畫中人物關係常為親屬或朋友,進行休閒或日常活動,背景時常是在戶外。)

  • 這類畫作中的「自然」為揭示布爾喬亞文化,然而布爾喬亞文化卻又展現出「自然的」樣態。作者認為這是將符號自然化(naturalization of the sign)的作法。「自然」透過畫中特定的階級價值觀被創造出來(recreated),又再度將其自然化(naturalized)(p.14-15)
  • 原本有室內-中產階級、與戶外-貴族之分,不過到18世紀中葉,因戶外場景擁有「自然化」、授予畫中人物合法地位、權力的作用(戶外活動被視為居家休閒活動之一,亦為資產的延伸),以戶外當畫作背景成為這類繪畫大宗。(p.18)
  • 非正式(informality)的展現:服裝、姿勢、活動的內容等。(p.17-19)
  • 姿勢(gestures):出現禮儀書(etiquette books),教導人們如何擺出正確的、「自然」的姿態。Thomas Sheridan: the naturalness of gesture。不刻意的刻意-Addison: shews itself most where to the ordinary eye it appears least. ease and freedom,展現真正的禮貌(real politeness)成為布爾喬亞的重要價值。(p.20-25)

 

案例1: Arthur Devis Richard Moreton, Esq., of Tackley 圖示

  • 炫燿式休閒
  • 圖中背景的樹和小溪等自然物,也同時代表是屬於某人的資產
  • 非正式、休閒的動作(informal gestures)-有意展現但自然化後的結果,是禮儀書上所謂的”ease”姿態

 

案例2: John Zoffany The Colmore Family 圖示

  • 透過大自然背景,將家庭價值放進一先驗證成的脈絡
  • 家族三代→自然循環
  • 肯定傳統的性別分工:母與子vs.母雞與小雞,母親肩負扶養下一代的工作。兩者都要進入市場、都有經濟價值,確保資產(房地產)繼承。
  • 大樹區隔畫中兩部分:男人-花園、土地;女人-農場、生產。(masculinity vs. femininity)
  • 姿勢展現了許多相當「自然的」心理細節(例如畫中人物是看別處或對看),將畫作推展至一種普及性的狀態(每個家庭都應心嚮往之)

 

以上兩例呈現出兩種將自然美學化的作法:加強符碼(Devis案例),加強自然主義(naturalism)(Zoffany案例)

 

  • Thomas Gainsborough (1727-1788):作者認為是創造鄉村風景畫(rustic landscape)繪畫類別的重要人物。除了此處提及的conversation piece,鄉村風景畫及fancy pictures亦為作者接著要分析的重點。(何謂fancy pictures?參考)

 

案例3: Thomas Gainsborough Mr and Mrs Andrews 1748-1749 圖示

  • 非典型的conversation piece,例如:圖中背景不是地景花園,而是小麥田;姿勢不屬於前兩例(符碼化或呈現心理細節);畫中人物不在畫面中央,而是與小麥田背景各擁一方(人→自然;自然→耕種、文明)。一般而言,仕紳淑女不應與勞動/土地出現在同一畫面、仕紳是去勞動的階級,也因此這幅畫成為非典型異例。
  • 從服裝展現時尚及有閒階級的財富及特權:Mrs. Andrews的帽子是當時的時尚:「非正式」 (模仿擠牛奶女工會戴的帽子)Mr. Andrews穿的打獵裝也符合非正式的時尚要求。打獵,有錢人才玩得起的遊戲。
  • 從背景(小麥田)展示經濟生產力(economic productivity),暗示第一代資本家手胼足胝打天下的功績(Robinsonade)。打獵是運動也是生產供應,休閒和勞動成了一體兩面。農場代表了Andrews的財富、地位,也代表他日常生活的勞動。
  • 小麥田─繁衍→新婚夫婦多子多孫。
  • 即便如此,作者仍認為這幅畫的矛盾及衝突不減反增,透過這幅畫,益發彰顯Andrews非勞動者的角色,真正的勞動者另有其人、而且他們被消音、隱形了。作者認為Gainsborough的這幅畫看似天真、不合時宜,卻又巧妙地透露問題。(coziness and alienation together)

 

案例4: John Plampin 圖示

  • 打破人與自然藩籬的案例
  • Plampin的姿勢和樹幹的姿態一致,樹就是另一個人物。
  • Gainsborough畫中的人物姿勢皆和自然相呼應,是畫家巧妙的安排與技巧展現。不過這狀似和諧的樣貌卻是虛構造假的:越是掩飾其差異,就越彰顯/鞏固差異之存在。

 

 

--Gainsborough’s Rustic Landscape 根茲博羅的鄉村地景

Gainsborough (1727-1788)

  • 早期畫作可見荷蘭風景畫的影響,不過仍保有自己的構圖特色,例:擾亂視野的構圖方式(allee and the horizon,參閱fig.13,14),讓觀者視線停留在畫作前景(foreground),聚焦在畫作的特定部分而非全景,畫中的「自然」離觀者很近且充滿細節。這也成為Gainsborough畫作的重要特徵─地景不是一望無際的空間/視野,而是在特定地點的、各種物的集合。(參閱fig.15,17)
  • 鄉村風景畫呈現的矛盾:圈地運動前的樣貌、對舊秩序的懷舊與傷逝;對新生活(圈地後)的觀察(批評?)。雖然不確定Gainsborough對圈地運動的態度是支持或反對,至少可確定他是反城市的(antiurban)。他所畫的鄉村風景畫,也許確切地點不可考,但都直指Gainsborough深受當時社會「生活」的定義困擾,和他想追求的簡單生活、簡單幸福(society with no taste for simple pleasure)大相逕庭(p.42);他所嚮往的是田園式生活(sylvan idyll)、遠離城鎮喧囂,並重新探索人和自然之間的有機關係─勞動與生產力(work and producitve force) (參閱fig.18)Gainsborough心目中的勞動與生產力、人與自然的有機關係又是如何運作呢?Goldsmith的詩作”Deserted Village”最能完美詮釋─家經濟,土地是最重要的,勞動、生產不為了市場,而單純為了滿足勞動者的需求;純真和健康才是人生好友,人之所以富裕,是因為對錢財嗤之以鼻
  • 簡言之,Gainsborough受夠了當時社會的虛假(eg. Fashionable life, the portrait painting),因此地景畫/地景成了畫家心中的純淨天地、避難所,不諂媚討好也不刻意高調,寧可去畫那些所謂的卑賤的東西(little dirty subjects)

案例5: The Woodcutter’s Return (Cottage Door series) 1773  晚年作品 

  • 畫家的夢想境地
  • 展現對樸實鄉村人民的認同感
  • 畫中出現常見的主題:夕陽、小屋、哺乳中的母親等
  • Raymond Williamsnegative identification (實際上是無法達成的夢想)
  • A fantasy solution to dilemmas formed elsewhere

 

繪畫:探索(investigation)與窺探(voyeurism)

圖例

18世紀:畫家-窺探 (擺脫古典時期的符碼化,逐步往自然主義邁進)

19世紀:畫家-自然哲學家(natural philosopher)

  •  Gainsborough的畫作中,亦有許多是靜坐一旁思索或躲在樹林間窺伺的人物。(參閱fig.20,21)一般來說,這類靜坐思索型人物在風景畫很常見,目的是引導觀者依循人物的視野,進而認同畫中所呈現的大自然。不過Gainsborough的畫中人物又更複雜,與其說是建立觀者的認同感,倒不如說是揭穿觀者和畫作之間的關係,實為斷裂、陌生且疏離(estrangement and alienation)。因此,畫作中的窺伺,將在/不在、介入/疏離,做了很好的表述。[有關窺探的畫作可參閱fig.22 自然()人化的作法]

 

Fancy Pictures

  •  Gainsborough的鄉村風景畫,就主題或構圖來說變化不大,只是晚期傾向不注重描繪細節,改為關注自然的抽象及本質面。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Gainsborough人生最後十年,fancy pictures成為繪畫重心、而非鄉村風景畫。Fancy pictures描繪的大多是純真的鄉村孩童、小村舍/小屋等,這類畫作承襲了畫家在鄉村風景畫想表達的意念,fancy pictures就是擬人化後的鄉村風景畫,地景雖然消失了、卻體現在fancy pictures的人物身上。自然被視為一種普世價值,而這種價值恰恰好藉由孩子的天真無邪得到最佳闡述。
  • 不過作者也指出在這類fancy pictures中,Gainsborough不免輕率地運用了一些對於鄉村地景或孩童純真的刻板印象;此外,Gainsborough心中的田園烏托邦,事實上很快就被布爾喬亞階級收編鄉村就是有錢人的郊區與後花園。(比較fig.19,28)

 

 

 

Chap.2 The Picturesque Decade 景色如畫的年代

ü          何謂picturesque自然如畫(fitness to make a pictures)、畫又如畫中呈現的自然(copy the picturesque landscape, painterly nature),自然要美得值得入畫、而入畫的必須是像畫一樣美的地景/自然。自然和藝術之間的關係異常緊密,要展現自然,就要有絕佳的繪畫技巧。

ü          Picturesque的年代?本書認為約略在19世紀初期,也就是1790~1800(~1814)

ü          Gainsborough死後,透過旅遊書籍和理論家共同推波助瀾,他的畫作漸漸被視為picturesque的典範和參考對象,甚至具有代表大英帝國民族特性的本事。這段崇尚picturesque的時代,風景畫的地位遠勝於昔日的肖像畫。

ü          (小結論)picturesque的畫法:(1)破舊的小村舍配鄉村窮人(ruined cottages with the rural poor)(2)不受限以往的符碼,忠實紀錄肉眼所見之自然。(→Constable,詩意的可能性)

景色如畫怎麼畫?

http://www.lcc.gatech.edu/~broglio/optics/bermingham.html 

Thomas Hearne, Gothic House Landscapeed in a Picturesque Manner, 1794 

William Gilpin, Scene without Picturesque Adornment, 1792 

William Gilpin, Scene with Picturesque Adornment, 1792

 

 

--Theory of the Picturesque 景色如畫的理論

首位理論家:William Gilpin(1724-1804)

ü          Sublimebeautiful之間(中介)。不是個明確的類別,必須有足夠的品味和感知能力(p.70)

ü          Nature is the archetype. 自然就是原型。如同看畫一般地觀看自然,認真考究研讀。

ü          Hogarth’s peeping at nature→ Gilpin’s study of nature

ü          若無法把景色如畫的自然如實表達,藝術恐怕是多餘的。(換言之,預設景色如畫的自然)

第二位理論家:Uvedale Price (1747-1829) a gentleman farmer

ü          批評地景花園,認為太專制(怎能把土地上的所有建物都一掃而空?);喜歡The picturesque garden─非經濟(賺錢)考量,而是時間孕育下諸多偶然的產物。

ü          ”picturesque old woman”: Price認為the picturesque需展現前工業時期、土地改革前的鄉村景緻和平民。然而,這種景色,常常是重現了鄉村地區的貧窮與悲慘生活。因此Price也坦承the picturesque”picturesque old woman”,因為在真實生活中,鄉村地區的問題就好比街上老嫗,是沒有人想碰觸的。(social disdain, rural poor)

ü          作者認為the picturesque一方面展現並證實這些已逝去的田園生活,卻也因此給予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大張旗鼓、合理化的權利。

ü          The picturesque是傷逝、懷舊,緬懷昔日鄉村的家族式生活秩序。

Richard Payne KnightPrice的好朋友,常一起辯論

ü          Knight’s associationism:認為the picturesque是相當浪漫式的感知能力,是少數人才能擁有的品味,並反映這些少數階級的偏見;換言之,窮人沒品味、無美感。自然(nature),其實是反映了個人價值觀與社會價值。(和前面兩位理論家的見解略有不同)

--The Politics of the Picturesque 景色如畫的政治 (工業化和都市過程)

ü          The picturesque鞏固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社會,證明鄉村平民的貧窮是命運。透過懷舊,迴避解決眼下的問題,鞏固現有階級利益。哪裡有權力,那裡就有美。(Where power was, there beauty shall reside.)

ü          封建社會消失,仕紳階級出現。地主、佃農雇主、員工

ü          旅行書風靡一時,有閒階級/有錢人每年都要定期去倫敦朝聖,帶回都市的價值觀;以及,有錢人不願和暴發戶一起住。造成鄉村地區成為都市的郊區(country→ suburban)

ü          歷史背景簡述(p.76-82):因戰爭需求,畜牧土地大量轉換為種植小麥。戰後造成許多失業人口。當時提出一些因應方案,例如依照poor rate、比照當時小麥價格擬定最低工資。雖然當時人們已發現圈地造成許多家庭失業或趨近貧窮,問題是他們並沒有查明工業發展才是主因,反而是訂定一些治標不治本的政策,結果依然無法解決問題,最低工資僅止於糊口。甚至當時有報章評論表示,訂定最低薪資標準雖有其必要性,但企業仍需要低薪勞工,因此不可以真正解決問題。如果貧窮或失業問題太嚴重,用慈善/公益解決就好。(因此當時也出現了所謂的rustic benevolence,以教會做為據點的慈善事業。貧窮與失業問題變成惡性循環)

ü          Arthur YoungPrice有關美的不同論點:前者認為工廠很壯美(sublime),後者覺得醜。因此也演變出另一種新的繪畫主題:工業基地(例:工廠)

--Popularity of the Picturesque 景色如畫成為流行(普及化)

ü          雙重性:獨一無二,卻又相當通俗。(uniqueness and individuality, conventionality and conformity)

ü          旅行書的流通,vignette畫法。

ü          The picturesque著重自然與(人的)想像力。Coleridge: “Where parts only are seen and distinguished, but the whole is felt.” cf. Wordsworth’s definition of poetry: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it 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

ü          (小結)以往單純描繪風土、地形(topographical)的地景,是貴族展現所有權的繪畫模式;picturesque則著重英國鄉村風景,對大眾而言較親切、可達性較高,看似較民主,但也意味著可被消費。因此,作者認為,the picturesque的出現,正是其消亡的開始(begin to vanish)

 

 

Chap.3 Mapping the Self: Constable / Country

 

Though I am here in the midst of the world, I am

Out if it—and am happy—and endeavor to keep

Myself unspoiled. I have a kingdom of my own

Both fertile and populous—my landscape and my

Children.

John Constable,

Letter to John Fisher, May 9, 1823.

 

  • 地景是John Constable(1776-1837)終生的繪畫主題。繪畫就像是他個人自傳(personal significance of art),他的素描簿就像是一本本的日記,詳細記載日期、地點。
  • 作者簡述並贊同John BarrellMichael Rosenthal的論點,亦表示除了從自傳的角度分析Constable的畫作,也必須考量當時鄉村的社會歷史條件,不能不經討論地就把畫作─自傳視為理所當然。
  • 作者認為Constable是把社會的大問題壓縮到個人層次─his own kingdom(不盡然是反政治或不關心政治的)
  • 普同性與自然性(universality and naturalness)Constable自詡的畫作特徵。家庭則是畫家個人與社會之間的中介。代表、象徵了Constable心中二元對立的價值觀衝突。
  • 許多不合理的事情已被自然化,看不見真實的社會條件,因此就算反抗,也不過是學習如何再社會化/被收編。(only to learn better how to submit)

 

 

--The Patria 父權/父親/家長/家族遺產/祖國…

  • 土地patria的載體,矛盾就在其中─是壓迫也是避難所。是他的根,亦是限制來源。
  • Constable是有錢人家之子,家中有磨坊、父親是商人,但他從小就很害羞:哪裡是他的/立足點?
  • 可能抵抗的方式:從社會逃開、遁入自然;掌握繪畫技巧,成為自己的主人。畫畫作為反抗的手段,是避免引起注意,也是一種自我宣示。(symbolic recovery)不過作者認為,他的畫作也呈現他自己的矛盾,無法調節。
  • 1795-1799 家業和志業的掙扎、和家人爭執;1798 父親勉強同意他學藝術,但希望作一個肖像畫畫家(才能賺錢)
    1800學習繪畫技巧;早期畫作呈現伊底帕斯情結,必須疏離才能呈現現實(reality)
    1809和鄰居Maria相戀,精神狀態變好,畫技逐漸成熟,願意回家鄉;
    1810-1811 畫技成熟階段;
    1816父親過世;
    1821-1822 風格轉變,從以前的迴避,變成回顧式的、自傳式的

 

 

--The Picturesque Legacy

  • 作者認為Constable無法像the picturesque painting把鄉村貧窮景色奇觀化的作法,應該是受到他父親道德觀念影響。
  • Constable學習Gainsborough自然主義畫法,但也內化了the picturesque畫法,例如vignette、聚焦在特定物件等。

 

--“A Nature Painture”

  • 展現誠實的品行與嚴謹的習作,痛斥不誠實、權宜之計的浮誇繪畫方式。
  • 畫作分析:
    1)不是單純picturesque的畫法,而是畫中有許多細節、個別的重點,看似彼此無關,實則共在一大秩序底下。[aufhebung: both a release from and into order and authority]
    2)無中心的構圖、不聚焦在畫面中心。
    3)同時呈現引力與抗力(attraction and resistance),關鍵就在家庭/家。

 

--Nature and Oil Sketch

--The Six-Footers

--“A Change of Weather and Effect”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