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地景與意識形態》(Landscape and Ideology)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舒婷 11 years, 6 months ago

Landscape and Ideology- the English Rustic Tradition 1740-1860 written by Ann Bermingham

 

Introduction

  • 鄉村風景畫(rustic landscape painting)18世紀末(1780年代)成為英國主要的繪畫種類之一,與英國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相輔相成。
  • 土地除了原有的經濟價值,自此增添了新價值:社會和政治價值。「自然」(Nature)成為釐清或定義社會變化的重要根據(例如:這麼說、做,比較合乎「自然」),並在社會制度與機制的文化再現(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apparatuses)與圈地經濟之間擔任重要的連結角色。
  • 作者檢視1740年至1860年的鄉村風景畫。這段時間是英國風景畫的黃金時期。畫作來源為Thomas Gainsborough(根茲博羅,1727-1788)John Constable(1776-1837)、前拉斐爾派等畫家的作品。(沒有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
  • 作者撰寫本書的目的,並不是針對風景畫做一全面性歷史發展或風格發展的調查,而是以批判性的角度,檢視這些運動過程的意識形態,以及其發展過程的文化意義。簡言之,提供讀者一個了解特定歷史時刻產生這些風景畫作的分析方式。
  • 意識形態:制度、機制,以及與其內容(content)之間的關係。(→Althusser)
  • 作者的假設命題:確有一地景的意識形態,且在1819世紀,成為某一特定階級對地景的看法,並將這些價值觀具現在繪畫上。(不僅討論畫的內容,也要討論這些內容是如何藉由一定的符碼呈現出來)
  • 作者亦強調藝術的矛盾特質製造了意識形態,也挑戰、威脅意識形態。
  • 運用的分析方式:「自然化(naturalization)(或譯作理所當然化) (→羅蘭巴特)

 

Chap.1 The State and Estate of Nature (自然狀態與自然房地產)

  • 圈地運動造成英國鄉村樣貌劇烈改變。在18世紀的英國,地景成為文化與美學上的客體。
  • 圈地運動最早可溯自15世紀,但直至18世紀才大規模執行。小地主、農業散戶逐漸減少,造就大地主。也在這段時間,鄉村風光、田園價值,成為文化及美學上重要的主題。
  • 鄉村風景畫一體兩面的矛盾:the loss meant to recover; erase its idealizing signs by naturalizing them and allows what is erased still to stand as an informing presence.

 

--The Landscape Garden

  • 為何landscape garden會出現?(1)相較於以往的花園(formal garden),日常維護費用較低(2)花園面積大小的標準越來越高(早期花園全面積為30-40畝→30-40畝僅為人工湖大小) (3)有效分別不/生產土地、集中生產人力 (4)使用ha-ha(什麼是ha-ha?請參閱這個部落格)
  • Landscape garden的美學價值在於:無作用、不事生產 (p.13)。糢糊了藝術與自然的原有界線(cf. formal garden and common nature),造成視覺陷阱(trompe l’oeil)
  • 地景,例如花園,看起來越來越人工化;很人工化的花園,卻試圖看起來「自然」-自然狀態(state)和自然房地產(estate)成為一體兩面,自然是資產的一部分、擁有資產是自然的事。

 

--The Outdoor Conversation Piece

(Conversation piece:18世紀常出現的一種繪畫主題,畫中人物關係常為親屬或朋友,進行休閒或日常活動,背景時常是在戶外。)

  • 這類畫作中的「自然」為揭示布爾喬亞文化,然而布爾喬亞文化卻又展現出「自然的」樣態。作者認為這是將符號自然化(naturalization of the sign)的作法。「自然」透過畫中特定的階級價值觀被創造出來(recreated),又再度將其自然化(naturalized)(p.14-15)
  • 原本有室內-中產階級、與戶外-貴族之分,不過到18世紀中葉,因戶外場景擁有「自然化」、授予畫中人物合法地位、權力的作用(戶外活動被視為居家休閒活動之一,亦為資產的延伸),以戶外當畫作背景成為這類繪畫大宗。(p.18)
  • 非正式(informality)的展現:服裝、姿勢、活動的內容等。(p.17-19)
  • 姿勢(gestures):出現禮儀書(etiquette books),教導人們如何擺出正確的、「自然」的姿態。Thomas Sheridan: the naturalness of gesture。不刻意的刻意-Addison: shews itself most where to the ordinary eye it appears least. ease and freedom,展現真正的禮貌(real politeness)成為布爾喬亞的重要價值。(p.20-25)

 

案例1: Arthur Devis Richard Moreton, Esq., of Tackley 圖示

  • 炫燿式休閒
  • 圖中背景的樹和小溪等自然物,也同時代表是屬於某人的資產
  • 非正式、休閒的動作(informal gestures)-有意展現但自然化後的結果,是禮儀書上所謂的”ease”姿態

 

案例2: John Zoffany The Colmore Family 圖示

  • 透過大自然背景,將家庭價值放進一先驗證成的脈絡
  • 家族三代→自然循環
  • 肯定傳統的性別分工:母與子vs.母雞與小雞,母親肩負扶養下一代的工作。兩者都要進入市場、都有經濟價值,確保資產(房地產)繼承。
  • 大樹區隔畫中兩部分:男人-花園、土地;女人-農場、生產。(masculinity vs. femininity)
  • 姿勢展現了許多相當「自然的」心理細節(例如畫中人物是看別處或對看),將畫作推展至一種普及性的狀態(每個家庭都應心嚮往之)

 

以上兩例呈現出兩種將自然美學化的作法:加強符碼(Devis案例),加強自然主義(naturalism)(Zoffany案例)

 

  • Thomas Gainsborough (1727-1788):作者認為是創造鄉村風景畫(rustic landscape)繪畫類別的重要人物。除了此處提及的conversation piece,鄉村風景畫及fancy pictures亦為作者接著要分析的重點。(何謂fancy pictures?參考)

 

案例3: Thomas Gainsborough Mr and Mrs Andrews 1748-1749 圖示

  • 非典型的conversation piece,例如:圖中背景不是地景花園,而是小麥田;姿勢不屬於前兩例(符碼化或呈現心理細節);畫中人物不在畫面中央,而是與小麥田背景各擁一方(人→自然;自然→耕種、文明)。一般而言,仕紳淑女不應與勞動/土地出現在同一畫面、仕紳是去勞動的階級,也因此這幅畫成為非典型異例。
  • 從服裝展現時尚及有閒階級的財富及特權:Mrs. Andrews的帽子是當時的時尚:「非正式」 (模仿擠牛奶女工會戴的帽子)Mr. Andrews穿的打獵裝也符合非正式的時尚要求。打獵,有錢人才玩得起的遊戲。
  • 從背景(小麥田)展示經濟生產力(economic productivity),暗示第一代資本家手胼足胝打天下的功績(Robinsonade)。打獵是運動也是生產供應,休閒和勞動成了一體兩面。農場代表了Andrews的財富、地位,也代表他日常生活的勞動。
  • 小麥田─繁衍→新婚夫婦多子多孫。
  • 即便如此,作者仍認為這幅畫的矛盾及衝突不減反增,透過這幅畫,益發彰顯Andrews非勞動者的角色,真正的勞動者另有其人、而且他們被消音、隱形了。作者認為Gainsborough的這幅畫看似天真、不合時宜,卻又巧妙地透露問題。(coziness and alienation together)

 

案例4: John Plampin 圖示

  • 打破人與自然藩籬的案例
  • Plampin的姿勢和樹幹的姿態一致,樹就是另一個人物。
  • Gainsborough畫中的人物姿勢皆和自然相呼應,是畫家巧妙的安排與技巧展現。不過這狀似和諧的樣貌卻是虛構造假的:越是掩飾其差異,就越彰顯/鞏固差異之存在。

 

 

--Gainsborough’s Rustic Landscape 根茲博羅的鄉村地景

Gainsborough (1727-1788)

  • 早期畫作可見荷蘭風景畫的影響,不過仍保有自己的構圖特色,例:擾亂視野的構圖方式(allee and the horizon,參閱fig.13,14),讓觀者視線停留在畫作前景(foreground),聚焦在畫作的特定部分而非全景,畫中的「自然」離觀者很近且充滿細節。這也成為Gainsborough畫作的重要特徵─地景不是一望無際的空間/視野,而是在特定地點的、各種物的集合。(參閱fig.15,17)
  • 鄉村風景畫呈現的矛盾:圈地運動前的樣貌、對舊秩序的懷舊與傷逝;對新生活(圈地後)的觀察(批評?)。雖然不確定Gainsborough對圈地運動的態度是支持或反對,至少可確定他是反城市的(antiurban)。他所畫的鄉村風景畫,也許確切地點不可考,但都直指Gainsborough深受當時社會「生活」的定義困擾,和他想追求的簡單生活、簡單幸福(society with no taste for simple pleasure)大相逕庭(p.42);他所嚮往的是田園式生活(sylvan idyll)、遠離城鎮喧囂,並重新探索人和自然之間的有機關係─勞動與生產力(work and producitve force) (參閱fig.18)Gainsborough心目中的勞動與生產力、人與自然的有機關係又是如何運作呢?Goldsmith的詩作”Deserted Village”最能完美詮釋─家經濟,土地是最重要的,勞動、生產不為了市場,而單純為了滿足勞動者的需求;純真和健康才是人生好友,人之所以富裕,是因為對錢財嗤之以鼻
  • 簡言之,Gainsborough受夠了當時社會的虛假(eg. Fashionable life, the portrait painting),因此地景畫/地景成了畫家心中的純淨天地、避難所,不諂媚討好也不刻意高調,寧可去畫那些所謂的卑賤的東西(little dirty subjects)

案例5: The Woodcutter’s Return (Cottage Door series) 1773  晚年作品 

  • 畫家的夢想境地
  • 展現對樸實鄉村人民的認同感
  • 畫中出現常見的主題:夕陽、小屋、哺乳中的母親等
  • Raymond Williamsnegative identification (實際上是無法達成的夢想)
  • A fantasy solution to dilemmas formed elsewhere

 

繪畫:探索(investigation)與窺探(voyeurism)

圖例

18世紀:畫家-窺探 (擺脫古典時期的符碼化,逐步往自然主義邁進)

19世紀:畫家-自然哲學家(natural philosopher)

  •  Gainsborough的畫作中,亦有許多是靜坐一旁思索或躲在樹林間窺伺的人物。(參閱fig.20,21)一般來說,這類靜坐思索型人物在風景畫很常見,目的是引導觀者依循人物的視野,進而認同畫中所呈現的大自然。不過Gainsborough的畫中人物又更複雜,與其說是建立觀者的認同感,倒不如說是揭穿觀者和畫作之間的關係,實為斷裂、陌生且疏離(estrangement and alienation)。因此,畫作中的窺伺,將在/不在、介入/疏離,做了很好的表述。[有關窺探的畫作可參閱fig.22 自然()人化的作法]

 

Fancy Pictures

  •  Gainsborough的鄉村風景畫,就主題或構圖來說變化不大,只是晚期傾向不注重描繪細節,改為關注自然的抽象及本質面。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Gainsborough人生最後十年,fancy pictures成為繪畫重心、而非鄉村風景畫。Fancy pictures描繪的大多是純真的鄉村孩童、小村舍/小屋等,這類畫作承襲了畫家在鄉村風景畫想表達的意念,fancy pictures就是擬人化後的鄉村風景畫,地景雖然消失了、卻體現在fancy pictures的人物身上。自然被視為一種普世價值,而這種價值恰恰好藉由孩子的天真無邪得到最佳闡述。
  • 不過作者也指出在這類fancy pictures中,Gainsborough不免輕率地運用了一些對於鄉村地景或孩童純真的刻板印象;此外,Gainsborough心中的田園烏托邦,事實上很快就被布爾喬亞階級收編鄉村就是有錢人的郊區與後花園。(比較fig.19,28)

 

 

 

Chap.2 The Picturesque Decade 景色如畫的年代

ü          何謂picturesque自然如畫(fitness to make a pictures)、畫又如畫中呈現的自然(copy the picturesque landscape, painterly nature),自然要美得值得入畫、而入畫的必須是像畫一樣美的地景/自然。自然和藝術之間的關係異常緊密,要展現自然,就要有絕佳的繪畫技巧。

ü          Picturesque的年代?本書認為約略在19世紀初期,也就是1790~1800(~1814)

ü          Gainsborough死後,透過旅遊書籍和理論家共同推波助瀾,他的畫作漸漸被視為picturesque的典範和參考對象,甚至具有代表大英帝國民族特性的本事。這段崇尚picturesque的時代,風景畫的地位遠勝於昔日的肖像畫。

ü          (小結論)picturesque的畫法:(1)破舊的小村舍配鄉村窮人(ruined cottages with the rural poor)(2)不受限以往的符碼,忠實紀錄肉眼所見之自然。(→Constable,詩意的可能性)

景色如畫怎麼畫?

http://www.lcc.gatech.edu/~broglio/optics/bermingham.html 

Thomas Hearne, Gothic House Landscapeed in a Picturesque Manner, 1794 

William Gilpin, Scene without Picturesque Adornment, 1792 

William Gilpin, Scene with Picturesque Adornment, 1792

 

 

--Theory of the Picturesque 景色如畫的理論

首位理論家:William Gilpin(1724-1804)

ü          Sublimebeautiful之間(中介)。不是個明確的類別,必須有足夠的品味和感知能力(p.70)

ü          Nature is the archetype. 自然就是原型。如同看畫一般地觀看自然,認真考究研讀。

ü          Hogarth’s peeping at nature→ Gilpin’s study of nature

ü          若無法把景色如畫的自然如實表達,藝術恐怕是多餘的。(換言之,預設景色如畫的自然)

第二位理論家:Uvedale Price (1747-1829) a gentleman farmer

ü          批評地景花園,認為太專制(怎能把土地上的所有建物都一掃而空?);喜歡The picturesque garden─非經濟(賺錢)考量,而是時間孕育下諸多偶然的產物。

ü          ”picturesque old woman”: Price認為the picturesque需展現前工業時期、土地改革前的鄉村景緻和平民。然而,這種景色,常常是重現了鄉村地區的貧窮與悲慘生活。因此Price也坦承the picturesque”picturesque old woman”,因為在真實生活中,鄉村地區的問題就好比街上老嫗,是沒有人想碰觸的。(social disdain, rural poor)

ü          作者認為the picturesque一方面展現並證實這些已逝去的田園生活,卻也因此給予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大張旗鼓、合理化的權利。

ü          The picturesque是傷逝、懷舊,緬懷昔日鄉村的家族式生活秩序。

Richard Payne KnightPrice的好朋友,常一起辯論

ü          Knight’s associationism:認為the picturesque是相當浪漫式的感知能力,是少數人才能擁有的品味,並反映這些少數階級的偏見;換言之,窮人沒品味、無美感。自然(nature),其實是反映了個人價值觀與社會價值。(和前面兩位理論家的見解略有不同)

--The Politics of the Picturesque 景色如畫的政治 (工業化和都市過程)

ü          The picturesque鞏固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社會,證明鄉村平民的貧窮是命運。透過懷舊,迴避解決眼下的問題,鞏固現有階級利益。哪裡有權力,那裡就有美。(Where power was, there beauty shall reside.)

ü          封建社會消失,仕紳階級出現。地主、佃農雇主、員工

ü          旅行書風靡一時,有閒階級/有錢人每年都要定期去倫敦朝聖,帶回都市的價值觀;以及,有錢人不願和暴發戶一起住。造成鄉村地區成為都市的郊區(country→ suburban)

ü          歷史背景簡述(p.76-82):因戰爭需求,畜牧土地大量轉換為種植小麥。戰後造成許多失業人口。當時提出一些因應方案,例如依照poor rate、比照當時小麥價格擬定最低工資。雖然當時人們已發現圈地造成許多家庭失業或趨近貧窮,問題是他們並沒有查明工業發展才是主因,反而是訂定一些治標不治本的政策,結果依然無法解決問題,最低工資僅止於糊口。甚至當時有報章評論表示,訂定最低薪資標準雖有其必要性,但企業仍需要低薪勞工,因此不可以真正解決問題。如果貧窮或失業問題太嚴重,用慈善/公益解決就好。(因此當時也出現了所謂的rustic benevolence,以教會做為據點的慈善事業。貧窮與失業問題變成惡性循環)

ü          Arthur YoungPrice有關美的不同論點:前者認為工廠很壯美(sublime),後者覺得醜。因此也演變出另一種新的繪畫主題:工業基地(例:工廠)

--Popularity of the Picturesque 景色如畫成為流行(普及化)

ü          雙重性:獨一無二,卻又相當通俗。(uniqueness and individuality, conventionality and conformity)

ü          旅行書的流通,vignette畫法。

ü          The picturesque著重自然與(人的)想像力。Coleridge: “Where parts only are seen and distinguished, but the whole is felt.” cf. Wordsworth’s definition of poetry: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it 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

ü          (小結)以往單純描繪風土、地形(topographical)的地景,是貴族展現所有權的繪畫模式;picturesque則著重英國鄉村風景,對大眾而言較親切、可達性較高,看似較民主,但也意味著可被消費。因此,作者認為,the picturesque的出現,正是其消亡的開始(begin to vanish)

 

 

Chap.3 Mapping the Self: Constable / Country

 

Though I am here in the midst of the world, I am

Out if it—and am happy—and endeavor to keep

Myself unspoiled. I have a kingdom of my own

Both fertile and populous—my landscape and my

Children.

John Constable,

Letter to John Fisher, May 9, 1823.

 

  • 地景是John Constable(1776-1837)終生的繪畫主題。繪畫就像是他個人自傳(personal significance of art),他的素描簿就像是一本本的日記,詳細記載日期、地點。
  • 作者簡述並贊同John BarrellMichael Rosenthal的論點,亦表示除了從自傳的角度分析Constable的畫作,也必須考量當時鄉村的社會歷史條件,不能不經討論地就把畫作─自傳視為理所當然。
  • 作者認為Constable是把社會的大問題壓縮到個人層次─his own kingdom(不盡然是反政治或不關心政治的)
  • 普同性與自然性(universality and naturalness)Constable自詡的畫作特徵。家庭則是畫家個人與社會之間的中介。代表、象徵了Constable心中二元對立的價值觀衝突。
  • 許多不合理的事情已被自然化,看不見真實的社會條件,因此就算反抗,也不過是學習如何再社會化/被收編。(only to learn better how to submit)

 

 

--The Patria 父權/父親/家長/家族遺產/祖國…

  • 土地patria的載體,矛盾就在其中─是壓迫也是避難所。是他的根,亦是限制來源。
  • Constable是有錢人家之子,家中有磨坊、父親是商人,但他從小就很害羞:哪裡是他的/立足點?
  • 可能抵抗的方式:從社會逃開、遁入自然;掌握繪畫技巧,成為自己的主人。畫畫作為反抗的手段,是避免引起注意,也是一種自我宣示。(symbolic recovery)不過作者認為,他的畫作也呈現他自己的矛盾,無法調節。
  • 1795-1799 家業和志業的掙扎、和家人爭執;1798 父親勉強同意他學藝術,但希望作一個肖像畫畫家(才能賺錢)
    1800學習繪畫技巧;早期畫作呈現伊底帕斯情結,必須疏離才能呈現現實(reality)
    1809和鄰居Maria相戀,精神狀態變好,畫技逐漸成熟,願意回家鄉;
    1810-1811 畫技成熟階段;
    1816父親過世;
    1821-1822 風格轉變,從以前的迴避,變成回顧式的、自傳式的

 

 

--The Picturesque Legacy

  • 作者認為Constable無法像the picturesque painting把鄉村貧窮景色奇觀化的作法,應該是受到他父親道德觀念影響。
  • Constable學習Gainsborough自然主義畫法,但也內化了the picturesque畫法,例如vignette、聚焦在特定物件等。

 

--“A Nature Painture”

  • 展現誠實的品行與嚴謹的習作,痛斥不誠實、權宜之計的浮誇繪畫方式。
  • 畫作分析:
    1)不是單純picturesque的畫法,而是畫中有許多細節、個別的重點,看似彼此無關,實則共在一大秩序底下。[aufhebung: both a release from and into order and authority]
    2)無中心的構圖、不聚焦在畫面中心。
    3)同時呈現引力與抗力(attraction and resistance),關鍵就在家庭/家。

 

--Nature and Oil Sketch

--The Six-Footers

--“A Change of Weather and Effect”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