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德意志意識形態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念璞 11 years, 8 months ago

德意志意識形態 

 

    馬克思批評黑格爾哲學體系發展出來的分支,青年黑格爾派與老年黑格爾派,這兩派代表了當時以黑格爾哲學基礎的左派與右派思想集團。老年黑格爾派是德國資產階級的保守團體,代表了當時與封建貴族妥協的資產階級,維護封建等級制度。而青年黑格爾則代表當時左派團體,費爾巴哈、黑格爾及恩格斯都曾參與其中。批判宗教觀念中對於人思想的束縛,因此當時參與其中的思想家皆致力於宗教的批判研究。但馬克思在此批評兩派仍然並未聯繫批判思想與德國本身的現實狀況及問題。

 

    馬克思提出人的存在是因自己生產自己生活資料與物質生活,這種生產因而決定了個人的活動方式以及他們如何表現。而分工的開始與發展分成不同階段,每一個階段決定了個人與勞動材料、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有關的相互關係。

 

    先從所有制(對他人勞動力的分配)的角度對人類歷史發展過程進行了階段性的劃分,在此篇中馬克思分類三種型態,第一種部落所有制,此制度以大片土地為前提,分工在此還不發達,這裡的社會結構限於家庭的擴大。第二種所有制的形式,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公民僅共同享有支配奴隸的權力。第三種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莊園經濟式的生產模式,當時社會中的領主與農奴是一種互賴的上下階級關係,而當時的農奴若是離開土地、莊園便成為遊民因此一定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係和政治關係。

 

    馬克思認為人的解放並不是哲學思想的解放,而是現實中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是一種藉由歷史關係而促成歷史活動。同時馬克思批評費爾巴哈並未了解到他所謂的感性世界是受到工業和社會狀況影響歷史的產物。因此在解釋世界時,落入唯心主義而非關注社會結構與其應改進的地方。

 

生產勞動、社會分工 

 

   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生產自己的生命,還是通過生育而生產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現為兩種關係︰一方面是自然關係,另一方面是社會關係。馬克思提到只要進行生產活動,必然產生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進一步認識到人們的精神意識是「人們物質關係的直接產物」。在各種社會關係中生產關係又是最基本的,它不僅是政治制度和國家的現實基礎,而且也是一切實際的財產關係的真實基礎。

 

   

 

    意識與語言是社會的產物,由於需要與別人交往而產生的。分工是從精神勞動與物質勞動分離時才開始真正分工。但是當精神勞動與現存關係產生了矛盾。因此生產力、社會狀況與意識,彼此之間一定會發生矛盾,因為分工不僅使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享受和勞動、生產和消費由不同的個人來分擔,而要使這三個因素不再產生矛盾則必須消滅分工。與這種分工同時出現的事勞動及其產品的不平等的分配,因而產生所有制。及特殊利益與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因此才必須採取國家的形式,而國家則是建立在以由分工決定的階級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每個力圖取得統治的階級,必須取得政權,並將自己的利益說成是普遍利益。一個階級是社會上站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站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佔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佔統治地位的物質關係在觀念上的表現。而只要分工還不是出於自願,那麼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成為一種異己的、對立的力量。

 

    如果要消滅這種異化,必須使這種力量將大多數人便成無產階級的人,同時使其與有產階級相對立。因此必須藉由普遍交往使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建立起來。也只有因世界市場存在共產主義才得以實行。

 

    這樣的歷史史觀是一種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並非從觀念出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唯物論史觀認為歷史每一階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生產力的總和,人對自然以及個人之間歷史地形成的關係,都遇到前一代所傳承的生產力、資金與環境。而歷史以及宗教、哲學和任何其他理論的動力是革命。

 

    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與鄉村的分離。城市的出現就必然要有公共的政治機構,城市的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因而在城市的人們是屈從及受壓迫的。馬克思提到西方的自由農奴所形成的城市,這些隻身流入城市的農奴,只能屈從有組織的團體,並提供勞動力以及接受由城市競爭者的利益所決定的處境。

 

     馬克思認為分工的進一步擴大是因商人這個特殊階級的形成,使生產和交往的分離。隨著生產和交往的擴展,引起了在各城市間生產上的新分工,最初的地域性也消失。並且各地域所創造出來的生產力,只有在交往成為世界交往並且以大工業為基礎的時候,才能保障維持創造出來的生產力。工場手工業(如織布業)的出現使鄉村人口不斷集中與資本不斷累積為前提。資本從此開始積聚到個人手裡,違反行會法規並將一部分積聚至商人手裡。馬克思在此詳述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如何將農民脫離其所屬的行會,改變國家之間的關係,展開商業鬥爭,實施保護關稅等禁令。工人與雇主的關係也由原本行會的宗法關係轉變成工人與資本家的關係。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