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the idea of culture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zoe shih 11 years, 6 months ago

文化的理念(The Idea of Culture)

作者:泰瑞 依頓格(Tetty Eagleton)

第一章、文化的各種解釋

一、文化

1.定義-

概念衍生於「自然」,字源與栽培農作物有關,亦即培植(cultivation),從事勞動、收割和耕耘衍伸人類活動最細緻的辭彙。

 

2.發展-

A.由物質被擴展至心靈,衍生出受過教化或有文化的人等概念。

B.文化一詞的演化延展描繪了人類自身的歷史轉變──從農村到都市。

 

3.特性-

A.文化真理往往是神聖的,不論高尚藝術或市民族的傳統都受到保護和尊重。

B.文化或是德文中教化(Bildung)的涵義。國家是文化的化身,文化亦體現我們共同的人性。

 

二、文化與自然的關係

1.作為自然塑造的媒介-

自然製造出改變自然的文化,這就是在所謂後期喜劇中常見的主題,把文化看作是自然不斷自我再塑造的媒介。

 

2.自主性-

如果文化原指農事,他就暗示著規範和自發性的成長。

 

三、Raymond Williams將文化以現代涵義作分類

1. 作為教養-

從農村勞動字根看。

 

2. 作為文明-

知性、精神和物質進步的整體過程。

 

3. 作為行為道德的理念-

文明輕忽國族的種種差異,而文化則強調它們。文化和文明之間的緊張關係與德、法兩國的敵對有關。 

 

四、文化的轉向

1. 文化V.S文明-

A.文化:源自於啟蒙運動。整體的、有機的、訴諸感覺的,本身具有目的且有回憶的能力。

B.文明:抽象的、液化的、破碎的、機械化的、功利主義的,受物質進步的愚昧信念所奴役。

C.文化和文明的衝突屬於「傳統」和「現代性」的全面抗爭。

 

2. 轉向民眾-

A.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文化產生了巨大變化。

B.文化開始由文明的同意詞變成反義詞。

C.文化開始承載獨特生活方式的現代意涵。

a..赫德:文化理念原先所指的一種獨特生活方式與偏愛被壓抑的「異國風情」社會的傾向,並非針對普遍人性的宏偉、單一敘述,而是多樣的特定生活形式。

b.人類學家:高雅和少數文化的存在目的是存續並傳布足以區辨文化良窳的能力。

 

3.重要變化-

A.文化指稱傳統的生活方式:正如薩伊德所暗示「所有的文化都互相牽涉」。文化的第一個重要變化是反資本主義的批判,第二是縮小兼多元化的觀念,變成整體生活方式的觀念,第三是逐漸限定在各種藝術之中。

 

B.文化的功能性:文化也是一種自我毀滅。文化對於人類能力的整體性、對稱性、權方面的肯定,使得文化具有批判工業資本主義的能力。

 

五、社會生活中的文化

1.藝術賦予文化價值

藝術反映了精緻生活,同時也是它的衡量標準。若藝術體現了文化,同時也給予文化某種判斷價值。

 

2.文化作為生活方式-

把文化當作生活方式是社會美學化的版本,文化從這樣的社會中找到統一、訴諸感官的臨即感與自由,使我們跳出和現代藝術品的衝突。

 

 

第二章、危機中的文化

一、文化的定義危機

1.太廣又太窄,以致無法運用-

A.人類學涵義無所不包。

a.把文化當作生活方式

b. Williams認為文化的範圍跟語言的區域成比例。

 

B.美學涵義太籠統。

2.七○年代符號學定義:表意的實踐-

 

3.Williams提出4種文化意義+「感覺結構」定義-

A.個體心智習慣、社會的知性發展狀態、藝術、生活方式。

B.感覺結構:在社會組織中,所有元素獨特的生活結果。

→文化成為心智習慣、藝術、知性發展、生活方式、表意體系、感覺結構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從經濟生產、家庭到政治的一切。

 

4.地方性的概念-

Hartman:「我們現在有照相機文化、博物館文化、足球文化、失憶文化等」

→文化發展過度專業化,反映現代生活的支離破碎。

 

二、文化概念的轉變

1.普遍文化(Culture)與文化(culture)間的衝突-

A.普遍文化(Culture)代表我們共享的價值,基礎在於共同了人性。 

B.1960年代起,文化轉向反義,代表肯定某種特定認同,而非超越它們。

→文化由解決辦法變成問題的一部份

 

C.後現代主義下的文化是具體的共相。

a.次文化多元化盲從:假如次文化反對現代性的各種異化,其本身的支離破碎卻再度產生這些異化。
b.
多元主義文化帶有排他性:要將多元主義的敵人排除。

→文化變成邊緣生活方式對主導或多數人生活方式的批判。

 

三、西方文明、殖民主義與文化的關係

1.西方文明與文化-

就一方面而言,西方是某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而言,西方文明就是普便生活方式的所在地。

 

2.殖民主義與文化-

殖民主義的衝突就是普遍文化與文化間的衝突。

 

→西方文明對於這些文化的瞭解比瞭解它們自己的文化還透徹,因此西方文明有權為這些文化的福祉干預它們的事務。西方文化越將自己普遍化,就越不能將此干預當作文化進而干涉另一文化,就更有理由把此干預合理化了。

 

 

第三章、文化戰爭

一、普遍文化(Culture)與文化(culture)間的戰爭

1.對立的文化概念不斷擴張-

A.「文化戰爭」的範圍從普遍文化與文化擴張到高尚文化與大眾文化間。

B.「文化戰爭」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或學術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

C. 普遍文化與文化間的衝突就是西方跟非西方的衝突。

 

2.普遍文化的特性-

A.普遍文化在歷史上抓住特殊性,也即抓住地點、歷史、性別、職業、膚色等的偶發性事件,將其提升為普遍。

 

B.普遍文化非與特殊性相關,而更與本質上的個體相關;它的目的是在個別與普遍之間設立一個直接的路徑。

 

3.文化的特性-

文化有時是遠離日常生活的,也是偶然的生活方式。

 

二、眾文化間的衝突

1.高尚文化與其他文化的衝突-

高尚文化是歐洲的精神中心,透過軍事行動破壞平靜,暴露試圖支撐的普世主義本質。

 

A.與特殊文化的衝突:包括槍械文化、聾人文化、海濱文化、員警文化、同性戀文化、粗魯文化、微軟文化等:一個由各種感情的特殊性組成的大宇宙,這個宇宙與古典藝術品不同。

 

B.與大眾文化的衝突:大眾的、商業的或市場取向的文化。

 

→高尚、特殊、大眾文化對應的是:菁英、種族和經濟及普世主義、地方主義和世界主義。

 

三、文化發展過程中的衝突

1.19世紀-

被用作宗教的替身。

 

2.現代-

傳統意義上的文化受到身份政治、市場文化、後現代主義的攻擊。

 

3.普遍文化與階級、地域的關係-

後現代主義者並不欣賞普遍主義,假如一種普遍性流行,那麼它必須是在差異和特殊之內部並通過它們而建構的。

 

四、結論

面對目前文化概念的無限擴張,伊格爾指出當代文化的概念已膨脹到臨界點,我們共同分享了它脆弱、困擾、物質、客觀的人類生活。文化並不是伴隨生活的東西,但卻是我們為之生活的東西。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