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理論之後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may 11 years, 5 months ago

《理論之後》After Theory

───文化理論的當下與未來───

後現代主義已死 

Eagleton, Terry (2005)

 

第一章 失憶的政治

「理論之後」所意味的,乃是我們現在處於所謂理論發展高峰期(high theory)的餘緒,在某些方面,我們已逐漸遠離因為出現了阿圖塞、巴特與德希達等思想家的洞見而富饒的時代。

然而,從傅柯與拉岡開始坐在打字機前到現在,這個世界已經經歷了深遠的變化。在這個新時代裡,究竟需要哪種新穎的思考方式?

 

◎文化理論的黃金時代已成過去 

 

● 在今日,日常生活已經被廣泛地認定為是十分複雜、難測、曖昧的,有時甚至和Wagner一樣乏味。在過去,對某項主題是否值得研究的判準,通常是它有多無聊、單調與難懂。不過今天某些學術圈裡,是否值得研究的判準卻是它是否為你與朋友們在晚上會進行的活動。P.16

 

● 全球政治中一個嶄新而猙獰的階段已經開啟,即使是最深居簡出的學院人士都無法忽視它的到來。即便如此,真正帶來最多傷害的,是對集體、實際政治行動的失憶(至少在反資本主義運動出現之前是如此)。就是這種失憶,使得諸多當代文化理論概念歪曲走樣。P.19

 

● 對於某些後現代思想而言,共識是專制的,團結不過是缺乏靈魂的齊一性。自由主義者將這種從眾性與個體相對,而懷疑個體真實性的後現代主義者則是以邊緣和少數與之相對。對社會整體不表贊同的──邊緣的、瘋狂的、偏差的、反常的、越界的──才是政治上最具創造性的,因此,主流的社會生活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價值。不過,很反諷地,這種菁英式、單一性的觀點卻正是後現代主義者在他們的敵手保守主義者身上最看不慣的地方。P.26

 

● 後現代主義對規範、和諧與共識的偏見是種會在政治上帶來大災難的偏見,也是一種出奇愚蠢的偏見。然而,它之所以崛起,並不僅僅是因為對政治團結的失憶;它的出現也反映出一項真實的社會變遷。P.29

 

● 認為不穩定是「具有顛覆性的」;如果能夠問問那些為社會所拋棄、輕視的人們對這種宣稱有什麼看法,想必會很有趣。P.30

● 現在的規範是金錢;不過,既然金錢本身是絕對沒有自己的原則或認同,所以它完全不能算是一種規範。它是極端隨便的,只要誰出的價錢最高,它就會快樂地尾隨在他身旁。P.30

 

● 若邊緣果真如後現代主義思想家所設想般,是個充滿生產力、具有顛覆性的存在,那麼,他們為何要廢除邊緣?…現今世界的真正荒謬是裡頭的每一個人都被流放到邊緣。隨著跨國企業不斷發展,一大群人失去了立足之地。整個國家都被推入邊緣。P.33-34

 

● 當下的問題在於富者享有流動性,而貧困者只有在地性。或者,更準確言之,平困者只有在富有者尚未奪取他們的在地性之前,才仍保有在地性。…不難想像,未來的富裕社群將會由瞭望臺、探照燈與機關槍守護著,而貧人就在之外的荒地覓食。P.36

 

第二章 理論的興亡

● 一九六五年與一九八○年具有怎樣的重要性?在這段時期,文化理論整個蔓延開來;也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這段時期,政治極左短暫地處於強勢地位,隨後則消失無蹤。這些新起的文化蓋墊的根源,乃是深植於民權與學生運動、民族解放戰線、反戰與反核運動的時代,婦女運動在當時開始嶄露頭角,而這同時也是文化解放的全盛時期。那是個消費社會剛開始出現並逐漸茁壯的時代;在當時,媒體、大眾文化、次文化及對年輕的狂熱首次成為值得注意的嶄新社會力;而社會階層與傳統習俗則開始遭到諷刺與攻擊。整個社會的感受力正在進行一次週期性的轉型。我們從嚴肅、自我節制與順從轉變為輕率、耽溺享樂與反抗。四處洋溢著不滿,但也充滿著願景與希望。當時對於「當下」普遍有著一股興奮感,部份的原因在於「當下」斯乎顯然會帶來一個嶄新的未來,它是個通往無限可能性的國度的入口。P.38-39

 

● 馬克思主義似乎沒有辦法適應一種嶄新的資本主義體制,這種新體制的重心是消費、而不是生產,是影像、而不是真實,是媒體、而不是紡織廠。最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無法適應「富裕」。P.55

 

所謂「理論」的「興」「亡」?

 

第三章  至後現代主義之路

由於利潤縮減,整個資本主義體系被迫必須要進行劇烈的重整。生產線外移到西方世界喜愛稱之為「發展中世界」的低工資國家。

隨著大型產業變得更具「文化性」也就是說,比以前更加仰賴形象、包裝與展示,文化產業於是搖身一變而成為大型產業。

 

● 這些人心中所想的,是如何繼續活下去,而不是革命。P.61

 

● 如果說文化從一九六○年代開始在資本主義裡變得日趨重要,那麼到了一九九○年代,文化已經變得無法與資本主義相互區隔。的確,這正是我們在使用「後現代主義」一詞所欲涉及的部分意義。P.68-69

 

● 就某種意義而言,從一九六○年代到一九九○年代的遞移史的理論更加務實。結構主義、詮釋學及其他這類理論令人昏頭轉向的抽象為後現代主義與後殖民主義比較明確的真實所取代。後結構主義是一種思想浪潮,但後現代主義比與後殖民主義卻是真實生活的型態。P.73

● 當我們身處一種文化內部時,便無法走出文化之外,…。就算我們可以望出文化之外,我們究竟會看到什麼,仍然是由文化所決定。因此,儘管文化是一種不穩定的基礎,但它卻仍然是一種基礎。一切由此而出。…文化是一組自生性的習性,根深柢固到我們甚至無法對它進行檢視。而正是這樣的特色,使得文化能夠輕易地與批判絕緣。P.80

 

● 我們之所以有別於其他動物,在於我們具有再次詮釋這些詮釋(身體感官)的能力。在這個意義上,所有人類的語言都是一種後設言語。它是一種對身體(感官)「語言」的第二階反省。P.82

 

● 因此,自我反省(對我們的感官詮釋進行詮釋)是我們之所以為人類的一部分,而且是可以用一種全面性的批判態度來進行的。你並不需要爬出自己的皮膚外才能對自己的境況進行一種根本的批判。你並不需要站在一個形上學的外太空中才能認知到種族歧視的不義。若是這麼做,你反而無法認知到不義的存在。P.83

 

● 隨著資本主義社會日漸依賴於它對神話與幻想、虛構的財富、異國情調與誇飾、修辭、虛擬真實與純粹表象的日常操作,現實本身現在已經開始擁抱非現實主義。因此,這樣的現象乃是後現代主義的根源之一。當重點不在是擁有關於世界的資訊,而是作為資訊的世界時,後現代主義開始了。P.90

 

● 直到後現代主義之後,真正的變化才出現,因為理論與藝術都明顯地變成無階級的與消費者友善的。P.93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