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2012ideology_g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子嘉 11 years, 6 months ago

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                610094005 劉子嘉

 

紅色司迪麥/我有話要說篇.1985

 

綠色司迪麥/資訊蔓延篇.1993

 

 

桔色司迪麥体罰篇

 

2001年4A自由創意獎 中興百貨春裝上市河床篇

 

 

 

法蘭克福學派(The Frankfurt School)中的阿圖塞(1918-1990)把自己研究的東西看做是「科學」的,

他把文化觀點整合進晚年馬克斯(Karl Marx)的「科學」框架中。

 

阿圖塞認為馬克思一生經歷了一次「認識論的斷裂」(epistemological break)他認為馬克早年是人文主義的信徒接受黑格爾(Hegel)的唯心論,

晚年則採取了科學論的方法,他指出後期馬克的變化是結構性的,而且也是具有正面意義,較優越的。但是,這種思考使得阿圖塞忽略前期馬克

的經歷,而硬要從後期作品中找尋馬克斯支持文化的實例,並建構理論,這無疑是困難的,所以他必須藉助結構主義的幫忙。

 

在他的解釋中,上層建築是有助於資本主義的維持,提供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必要條件,而國家與法律則是壓迫的機器,但是不同於一般馬克正統派,

他指出上層建築具有一種「相對的自主性」(relative autonomyAlthusser, 1971:135)。

明顯的,阿圖塞要擺脫過於簡化的經濟決定論,但又堅持要用結構論來解釋社會。

 

在《列寧與哲學和其他論文》(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Althusser, 1971)他指出國家有兩種系統來維持資本主義,

一個是「壓制的國家機器」repressive state apparatusRSA),另一種是「意識型態國家機器」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ISA

前者指的是警察、軍隊、監獄等,後者則媒體、學校、教會等,為國家提供服從且不知反抗的工人。

意識型態代表了個人和他們存在的真實條件之間的想像關係」Althusser, 1971:162)。

每個人在資本主義中,沒有意識到自己真正身份,而沒有注意到自己不過是資本體系中的螺絲,相對的,他們卻進駐了由意識型態國家機器所宣導、

分配的虛幻主體位置(subject position)與身份認同中,且自得其樂。

如他所說「所有的意識型態都具有一個功能,那就是把具體的個人建構成主體Althusser, 1971:171)」

 

 

 

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一文書寫方式

 

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關於生產力的再生產:1.生產條件的再生產、2.勞動力的再生產

為了討論生產關係的再生產,必須先回歸至“什麼是社會”

(與馬克思對話)基礎和上層結構、國家

國家政權與國家機器(一個、公共領域、以暴力發揮功能)

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多種、私人領域、以意識形態發揮功能)

生產關係的再生產:教育取代了教會成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關於意識形態:兩種關於意識形態的論點

1  意識形態表述了個人與其實在生存條件的想像關係。

2  意識形態具有一種物質的存在。

 

 

 


 

關於生產條件的再生產

 

社會形態為了存在必須在生產的同時再生產他的生產條件

  1. 生產力
  2. 現存的生產關係
  3. 生產力再生產的兩種形式:生產資料的再生產;勞動力的再生產。

 

 

生產條件的再生產

l   生產的物質條件=生產資料

l   任何生產若不容許生產的物質條件(生產資料)再生產,就不可能再進行下去。

  1. 機器設備的折舊                          甲工廠提供麵粉
  2. 循環鏈,ex:蛋糕工廠生產蛋糕→   乙工廠提供牛奶 (甲乙丙都各需再生產)
                                                                     丙工廠提供雞蛋

 

 

勞動力的再生產

  1. 勞動力的再生產基本上是在企業的外頭進行的。
  2. 勞動力再生產是通過資方給予勞方工資,工資不是僅根據謀生所需去訂出最低工資就可以的,
    還需要根據歷史去決定。(英國工人需要啤酒)
  3. 勞動技能的再生產:通過資本主義的教育體制,其他場合和機構來完成。
  4. 無產階級用生小孩來再生產勞動力(早期農業社會,但忽略養育及教育費用)

小孩在學校(權威機構)裡學到:

    1. 謀生技能(說、讀、寫及專業技能)。
    2. 被統治者學習良好行為規範:公民道德與職業道德(如何聽話)
      及保證對統治意識形態的從屬、貫徹他的實踐方式。
    3. 統治者學習正確運用意識形態進行管理(良好地使喚及說教)。

 

 

基礎和上層結構

  1. 馬克思把每個社會的結構設想為由一種特殊決定因素銜接在一起的「層次」或「領域」:基礎或經濟基礎
    和上層建築,其包含兩個「層次」或「領域」:政治法律制度(法律和國家)和意識形態(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宗教的、倫理的、法律的和政治的等等)。
  2. 把每個社會的結構說成為一座大廈,它有一個基礎,在它上面豎立著兩「層」上層建築。這是一個空間的隱喻,即表示位置的隱喻。
  3. 用大廈的隱喻說明了經濟基礎「歸根到底的決定作用」,賦予基礎這種著名的有效性標誌:經濟基礎中發生的事情對上面幾「層」(上層建築)中發生的事情起了歸根到底的決定作用。
  4. 由基礎歸根到底起決定作用所決定的有效性標誌(或決定作用),在馬克思主義傳統中是按兩種方式來思考的:(1)上層建築對基礎有「相對獨立性」;(2)上層建築對基礎有「反作用」。

 

 

國家

  1. 國家是一架鎮壓性的「機器」,它使得統治階級(在十九世紀為資產階級和大土地所有者「階級」)
    能夠保證他們對工人的宰制,並使他們能讓工人從屬於剩餘價值的榨取過程(即資本家的剝削)。
  2. 國家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中的國家機器。法律實踐要件中的專業機構,如警察、法庭、監獄;也指警察及其專業化輔助隊伍對形勢
    「失去控制」時,以鎮壓力量直接進行介入的軍隊;更是超乎這整體之上的:國家元首、政府和行政機關。
  3. 把國家明確地表述成是資產階級及其同盟者在反對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中,「為了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進行鎮壓和介入的一種力量的國家機器,道地的表明了它的基本「作用」。

 

 

從描述性理論到理論本身

  1. 偉大的科學發現不能不通過描述性「理論」的階段,這是每一種理論的第一個階段,並把這個階段看成是理論發展的一個必要的過渡階段。
  2. 描述性「理論」是一個矛盾的詞彙,正好可說明:(1)「描述性理論」確實是理論的不可逆轉的開始;(2)理論呈現的「描述性」形式在「矛盾」的作用下,要求這一理論繼續發展,超出「描述性」的形式。
  3. 例如,把國家規定為存在於鎮壓性國家機器中的階級國家,能夠出色地說明發生在各種不同鎮壓性領域中的一切事實,但是不能使國家的定義前進一步,及不能得出科學的國家理論。因此,每一種描述性理論都要冒「堵塞」理論發展的危險。
  4. 為了把描述性理論發展成為理論本身,也就是為了進一步理解國家在它產生作用時的機制,就必須在把國家規定為國家機器的古典定義上,再增加一點東西。

 

 

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要點

  1. 除非把國家(以及國家在國家機器中的存在)看成是國家權力的作用,否則國家完全沒有意義。
    一場政治上的階級鬥爭都是圍繞著國家進行的,圍繞著階級或階層的聯盟佔有(即奪取和保持)國家權力而進行的。
    必須把政治上階級鬥爭目標的國家權力(保持政權或奪取政權)與國家機器加以區分。
  2. 馬克思主義主張:(1)國家是鎮壓性的國家機器,(2)國家權力和國家機器必須區分開,
    3)階級鬥爭的目標在於爭奪國家權力,爭奪國家機器的使用權,(4)無產階級為了摧毀現存的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必須奪取國家權力,
    用無產階級的國家機器來取代原先的國家機器,隨後則開始一個消滅國家的過程。

 

 

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

  1.  (鎮壓性)國家機器:
    1. 包括政府、行政機關、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
    2. 這些國家機器主要是「以暴力方式產生作用」,輔之以意識形態方式來產生作用。
    3. (鎮壓性)國家機器只有一個。是一個統一體。
    4.  統一的(鎮壓性)國家機器屬於公共領域。
  2.  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1. 以獨特和專門機構形式呈現在直接觀察者面前的現實, 主要是「以意識形態的方式來產生作用」,輔之以鎮壓方式來產生作用。
    2. 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有許多個。具有多樣性。
    3.  絕大部分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是私人領域的一部份。
      1. 就意識形態的範圍而言,它們賴以產生作用的意識形態不管如何多樣化、如何矛盾,總是在事實上統一在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下面的。
        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就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統治階級是活躍在意識型帶的國家機器裡頭。
      2. 任一個階級若不同時掌控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並在其中行使文化霸權,就不能長時期掌握國家權力。
      3. 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不僅是階級鬥爭的賭注,而且是階級鬥爭的場所,而且往往是劇烈的階級鬥爭場所。
      4. 國家機器有兩類:一類是展現鎮壓性國家機器的一些機構(如軍隊、警察),另一類是展現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一些機構(如學校、教會)。

 

 

關於生產關係的再生產

 

l   生產關係首先是由生產和流通過程的物質性再生產的。這些過程中就存在著意識形態關係。

l   生產關係的再生產是怎麼樣獲得保證的?

它是由法律政治的和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來獲得保證的。它是通過國家權力在國家機器中,即一方面在(鎮壓性)國家機器中,另一方面在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中的行使而獲得保證的。

1.所有的國家機器都既以鎮壓方式,又以意識形態方式產生作用。

2.(鎮壓性)國家機器是一個有組織的整體,它的不同部分接受一個統一體集中指揮,這個統一體就是擁有國家權力的統治階級政治代表所推行的階級鬥爭的政治。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則是多樣的、不同的、「相對獨立的」,能夠以可能是有限的或極端的形式表達資本家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鬥爭之間衝突效果及其附屬形式的矛盾,提供客觀的場地。

3.(鎮壓性)國家機器的統一性是由行使統治階級階級鬥爭政治的代表所領導的中央集權組織來獲得保證的,而各種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統一則往往是以矛盾的形式由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及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來獲得保證的。

l   鎮壓性國家機器的角色基本上在於以暴力方式來保證那種歸根到底是剝削關係的生產關係的再生產之政治條件。國家機器不僅廣泛地有助於自己的再生產(資本主義國家中也有政治專制、軍人專制的存在),且國家機器首先也靠鎮壓來保證意識形態國家機器行動的政治條件。

l   給鎮壓性國家機器提供庇護的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特別主要地保證了生產關係的再生產。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的中介作用,確保著鎮壓性國家機器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之間,以及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之間的「和諧」(有時是不合拍的和諧)。

l   在中世紀時,占有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是教會,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的全部意識形態鬥爭,都集中在反教會和反宗教的鬥爭。資產階級依靠了新的政治、議會民主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目的是要對教會進行鬥爭,並把它的意識形態作用從它那裡奪走,目的不只是要保證它自己(資產階級)的政治的文化霸權,而且也要保證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再生產必不可少的意識形態的文化霸權。

l   經由和舊的、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進行激烈的政治和意識形態的鬥爭後,在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中建立起來的,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是教育的意識形態機器。學校和家庭的搭配取代了教會和家庭的搭配。 

l   教育是如何成為占有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又如何產生作用呢?

1.所有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都是為了助長同一結果:生產關係(及資本主義剝削關係)再生產。

2.每一種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都以適合它的方式助長這一結果。

l   學校用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教導兒童「謀生計能」,並且在十六歲時,開始讓大量的孩子「投入生產」。在學習的半途中被丟出的每一個人,實際上都被提供在階級社會中他們必須是履行什麼樣適合於他們的角色的這一意識形態:被剝削者的角色、剝削者的角色、鎮壓人員的角色、意識形態專家的角色。

l   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中的生產關係,即被剝削者對剝削者和剝削者對被剝削者的關係,主要是靠灌輸各種統治階級意識形態包裹起來的謀生技能再生產出來的。為資本主義政權生產這種攸關生命的成果的機制,自然是被一種普遍統治著的學校的意識形態掩蓋了。這種意識形態把學校說成是一種清除了意識形態的中性環境。

 

 

關於意識形態

 

1 意識形態表述了個人與其實在生存條件的想像關係。 
人們在意識形態中對自己表述的並非他們實在生存條件、他們的實在世界,相反,在那裡首先對他們表現出來的是他們與這些生存條件的關係。正是這種關係的想像性質才構成了我們在全部意識形態中可以看到的一切想像性歪曲的基礎。但如果說社會關係主宰著個人的生存條件以及他們的集體生活和個人生活,那麼,爲什麼對這些個人所作出的、關於他們與社會性質的(個人)關係必然是一種想像的關係呢?

 

2 意識形態具有一種物質的存在。 
個人對所身處世界的想像關係本身即是具有物質的存在。這個個人具有這樣那樣的行為方式,採取了這樣那樣的實踐姿態,而且參與了特定意識形態機器的某些常規實踐,他作為主體在完全意識到的情況下自由選擇的觀念就依賴於這個意識形態機器。人類主體的觀念存在於他的行為中,單個主體的觀念就是他的物質行為,這些行為嵌入物質的實踐,這些實踐受到物質儀式的支配,而這些儀式本身又是由物質的意識形態機器來規定的-這個主體的觀念就是從這些機器裡產生出來的。

沒有不為了這些具體的主體而存在的意識形態,而意識形態的這個目標又只有借助於主體及借助於主體的範疇和它所發揮的功能才能達到。主體是構成所有意識形態的基本範疇,是因為所有意識形態的功能就在於把具體的個人構成為主體。意識形態都透過主體這個範疇發揮的功能,把具體的個人召喚為具體的主體。所有意識形態的結構-以一個獨一的絕對主體的之名義將個人傳喚為主體-都是反射的,即鏡像的結構;而且還是一種雙重反射的結構:這種鏡像複製是構成意識形態的基本要素,並且保障著意識形態發揮功能。結果,主體落入了被傳喚為主體、臣服於主體、普遍承認和絕對保證的四重組合體系。個人被傳喚為(自由的)主體(subject),爲的是能夠自由地服從主體(Subject)的誡命,亦即爲能(自由地)接受這種臣服的地位。而在此情形下,生產關係及由生產關係派生的其他關係則再度再生產。

 

 

 

 

備註

  1. 法國科學哲學家巴什拉爾(Gaston Bachelard)提出了「認識論斷裂」(epistemological rupture)巴什拉爾認為在科學領域中,有一種內在的(immanent)深層結構,稱之為「認識論障礙」(epistemological obstacles),它們妨礙科學認識論的發展,其中一個例子是對項(division),例如「精神/身體」(mind/body)。然而,如果系統中突然產生了「認識論斷裂」,這些障礙會被消除,認識論斷裂最終導致了科學的發展。

 

  1. 魁奈,法國經濟學家,18世紀魁奈提出「純產品學說」,認為物質才是財富,只有農業才能使財富增加,工業只能改變財富的形態,不能增加財富的數量。服務業更不能增加財富的數量。魁奈提出「土地單一稅理論」,既然農業創造純產品,因而主張只對土地的收入征繳稅收。馬克思在《剩餘價值理論》中指出:「在重農學派本身得出的結論中,對土地所有權的表面上的推崇,也就變成了對土地所有權的經濟上的否定和對資本主義生產的肯定」。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