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機械複製的時代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蕭晴湘 11 years, 5 months ago

《機器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Water Benjamin

Ⅰ:複製(柏拉圖的藝術)

目的:學生作為練習:大師為了名聲:商人謀求利益。

方式: 1.希臘人:鑄造和沖壓→中國:青銅器:兵馬俑…(雷德侯《萬物》)。

     2.印刷術:木刻:刻:蝕刻:平版印刷

     3.攝影(靜態):電影(動態)

保羅·瓦雷里(Paul Valéry):「正如水:煤氣和電從很遠的地方被引入我們的房子裏,我們的需要不用吹灰之力就能得到滿足,將來也會有視覺:聽覺的形象提供給我們,我們只需做個手勢它們就會出現或消失。」

:本真性(原作的在場)

1.藝術作品屬於歷史,也因它的獨特性決定了歷史→在場。

2.最完美的複製品亦缺少它的時間和空間的在場。

3.機械複製

(1)不依賴原作→可將原作如同至於放大鏡之下展示於我們面前。

(2)原作無法抵達之處→更貼近於觀眾。

(3)電影的誕生。

阿貝爾·岡斯(Abel Gance):「莎士比亞:林布蘭特:貝多芬將被搬上電影……所有的傳說,所有的神話,所有的宗教創始人和宗教本身都等待著在螢幕上復活,主人公們已在大門前你推我擠。」

:靈光(aura)

一個夏日午後,你歇息時,眺望地平線上的山脈或樹枝的氣息,你便能體會到那山脈與樹枝的氣息。這就是在呼吸那遠山:那樹枝的「氛圍」,氛圍即靈光。

1.靈光來自於距離。保持在特定的距離,一是時間的距離,一為空間的距離。

2.靈光的消失:「近」距離,人們感受與接收的方式隨著時代在改變→迫切:立即。

:儀式→政治 

1.傳統的藝術

(1)起源於儀式─巫術:宗教(崇拜)。

(2)「本真的」藝術品的獨特價值根植於儀式中。

2.機械複製的年代

(1)首次將藝術品從儀式解放出來。

(2)藝術的功能不是建立於儀式的基礎,而是實踐於政治。

:崇拜價值&展覽價值 

1.藝術品兩種極端價值:崇拜價值與展覽價值。

2.崇拜價值v.s.展覽價值

(1)從儀式到展覽,商品功能取代宗教功能。EX:彌撒&交響樂

(2)展覽價值透過複製技術強化,如今已凌駕儀式價值。

3.結果複製藝術讓藝術出現本質上的改變,藝術原本是魔術工具的意義降低,變成「純粹為了藝術而藝術」的質變成他的依歸;換言之,變成一種取代性的祭儀儀式,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藝術的神學」。

:攝影與人相 

1.儀式價值仍頑強反抗,其最後一道防線就是「人相」。

2.當阿特杰(Atget)拍攝的荒蕪的巴黎街頭,正式宣告展覽價值凌駕於儀式價值之上。

(1)物像照片需要文字,人相則不必。

(2)物像照片讓文字解說變得十分重要,我們無法靠自己找到觀看的路徑,必須由攝影者給予指示。

(3)電影更放大它的專橫。

:攝影與電影是否作為藝術的一份子 

 

:舞台劇與電影 

演員

舞台劇演員

電影演員

呈現方式

親身演出

透過攝影機

表演決定權

掌握在演員手中

工作人員、機器操控

與觀眾的關係

現場互動

透過鏡頭

:電影演員 

1.鏡頭前的演出:人是以活生生的自身來行動,「靈光」在於他的「此時此地」現身。然而,「靈光」無法忍受任何的複製。

2.電影演出的要求:

(1)演得愈少愈好。

(2)演出是分鏡的,片斷的,會經過剪輯、重組,也可以修飾。

→片場拍攝的特別之處就在於攝影機取代了觀眾的位置,在此情況下,演員的「靈光」勢必要消失,而所扮角色的「靈光」也跟著消逝。

:演員淪為商品 

1.電影驅逐了靈光,卻又在片場外塑造演員的「人格」。

2.現今電影的塑造使得演員變得更重要,演員的「形象」被塑造成商品,被賦予展示價值。

ⅩⅠ:電影拍攝 

1.電影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劇場表演在現場也可產生幻象,相較於,電影虛幻的本質差異在經過剪輯,造成二度化的幻象。

3.攝影師/外科醫師&畫家/巫師。

攝影師→外科醫師

畫家→巫師

作品直接切入現實→手置入體內

作品與現實保持距離→手置於身體上

片段、重組→專業團隊

完整的脈絡→單獨完成

互助

權力

ⅩⅡ:對藝術作品態度的轉變 

電影

繪畫

大眾的

少數人

積極的

消極的

專業、業餘分界模糊

專業、業餘明顯差異

ⅩⅢ:電影的「眼」 

1.電影利用攝影機再現人的世界。

2.藉由攝影機器的裝備與技術的可能,使我們聚焦於平常未被注意的事物。在視覺與聽覺兩方面幫助我們放大了對世間事物的注意範圍,因而加深了我們的統覺能力。

ⅩⅣ:達達主義 

1.企圖透過繪畫達到電影的效果。

2.使作品的材質貶值,使觀看之物顯得毫無價值,他們專心致志無用性;電影是不能冥想的,因為畫面不斷的在流動,逼迫你要不斷迎向導演要塑造的去向。

3.達達主義使消遣散心成為一種社會行為的練習。

在藝術史上達達佔了一個地位,是使藝術進入大眾市場,不只破除美術館、也破除藝術應當如何,對他們來說電影也是最好的破除材料。

ⅩⅤ:凝神關注&娛樂消遣 

1.藝術的大眾化,萌生對藝術的新態度→量變到質變。

2.藝術利用視覺感受,對觀者要求專注;大眾利用觸覺習慣,以消遣面對。

就建築而言,習慣與適應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視覺性的感受,並非用心專注,而是不經意地瀏覽。可是在某種情況下,這種感受方式卻獲得了一種標準規範的價值意義。事實上,在歷史的重要轉型期,人類感官必須面臨的任務向來都不僅僅以視覺管道為主,即不只以凝神的形式為主,反而須要在觸覺感受的引導之下慢慢適應。

3.如果電影將藝術的崇拜儀禮價值迄至於遠景處,並不只因電影使每個觀眾都變成了專家,也是因專家的態度已不再是勞神去專注。漆黑放映室裡的觀眾是檢驗者,不過這位檢驗者是在消遣。

結論:

「讓藝術實現,即使世界得滅亡」,這就是法西斯主義的口號,如馬利內提所承認的,法西斯主義希望從戰爭中得到的是藝術上的滿足,即經由技術改變了的感官感受的滿足。這顯然正完美的實現了「為藝術而藝術」。荷馬的時代,人們向奧林匹亞山的諸神獻上表演;而今天人們為了自己而表演,自己已變得疏離陌生,陌生到可以經歷自身的毀滅,竟以自身的毀滅作為一等的美感享樂。這就是法西斯主義政治運作的美學化。共產主義的回應則是讓藝術政治化。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