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2012 研究方法 W7 不用數字的研究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YHC 11 years, 5 months ago

不用數字的研究

W7顏信昌

I. 打開衣櫃,通往納尼亞

研究就是一種尋找、在尋找,直到找到滿意答案為止的過程。簡單說,研究就是針對疑惑取得資料,分析資料,藉以了解真相、產生知識。研究者必須利用文字、語言、觀察與參與的研究方法,才能夠貼近的了解現象。靠文字與敏銳思辨的研究方法即是「質性研究法」。

米契爾的量化研究歸納成五個步驟:

一、清楚的定義研究問題

二、根據現有文獻建立假設理論

三、建構因果架構圖

四、界定研究對象然後發出大量問卷調查

五、檢驗因果定律

社會學家發覺有三大陷阱

一、令人質疑的可信度

二、過分簡化的因果關係

三、簡單的線性邏輯難以全面適用

質性研究是採取歷程式的邏輯,意旨嘗試去了解變項X與變項Y間不易直接觀察的複雜過程。而且在推論的過程中採取的是一種辯證式的邏輯,辯證式邏輯強盜找出兩個以上的對立觀點,思辨後提出另一綜合觀點。此種方法著重在文字的描述。而最基本分析單位就是「故事」,主要任務就是在說故事,要有使事務被看見的這種使命感,而要達到使命感至少要做到以下三個目標其中之一:

一、你的文章必須使原來沒注意到的事件被注意到

二、你的研究必須使原來已被注意到的東西重新被認識與省思

三、研究者任務再透過故事、文字、語言「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如能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呢?需要透過「哲、文、史」的架構去建立,

哲,有相當清楚的哲學觀

文,有豐富的文字陳世

史,分析歷史過程,從而找到問題在歷史過程中的定位

 

II. 深度思考的DNA

質性研究要以個案進行辯證。這種觀念來自蘇格拉底,他認為研究者要不斷透過與人深度的對話才能夠產生深度思考,釐清似是而非的概念。

基本上,辯證邏輯與歸納演繹邏輯有很深的關聯,可是本質上卻不同,

歸納邏輯

甲會死、乙會死、丙會死

而甲乙丙都是人

歸納出「人都會死」

演繹邏輯

人都會生病

甲乙丙都是人

推理甲乙丙都會生病

辯證時會交互運用這兩種邏輯,但更重要是要透過正、反、合三個互動過程來強化對社會現象的了解,。辯證式的思考通常是循環正反合三個步驟。

        正,指一個特定的立場。Ex男主外女主內

反,另一個角度去看此立場。Ex:女主外男主內

合,超越正、反,而不是折衷。Ex:不同的狀況有不同的觀點。

找到一個正反觀點後,可以透過不斷批判,運用不同的理論來審視問題分析社會現象。

 

III.思維的來處

思維學派的分法就一般而已,可分為「唯物論的理性思維」與「唯心論的感性思維」。其中又可細分為不同的思維「主義」。Ex:唯物論學派中有實證主義,唯心論學派有詮釋論。「主義」其實就是一種典範、一種假設、一種想像、一種宗教。

一個「主義」在研究上的做法,通常有三種基本假設:

本體論,最根本的研究精神,去了解「什麼是真的?」

認識論,如何「認定知識」,從哪取得知識、形成知識的。

其一,知識必須透過有系統的觀察,眼見為憑,並透過客觀資料的分析,才能產生定律。

其二,知識本來就是主觀的,因此唯有透過親自參與社會現象,嘗試去詮釋其中的人在想什麼、做什麼,如此所建立的知識才有價值。

方法論,採用某一種「認」定知「識」時,這個認知接著就會影響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Ex:相信定律型的知識,可能採用統計方法去驗證因果關係。以詮釋型的知識,去實地勘察進行研究。

實證主義─任何事都要可以被證明

實證主義的研究必須符合兩大規則,其一,必須針對可以被測量之物(或社會現象)進行直接觀察。其二,任何不能被稱為科學的事務就不值得被研究。不須能夠透過測量與統計,驗證因果公式是正確的,而哪些是有問題的。且必須將研究方法透明化,使其他人能夠依樣畫葫蘆地照做一遍也能夠得到相同答案,增加可信度。在經驗上,研究必須透過觀察來蒐集資料,以客觀的立場去分析現象。

詮釋主義─我們不能證明,只能說明

詮釋主義的研究者認為,知識是建立在人與人互動的社會化過程中,研究者必須深入人們的生活和作息、潛入人們所處的社會情境中、了解人們所用的語氣,並體會在互動中產生的結果,唯有深入了解「人」,才能產生真正的知識。在經驗上,以人溺己溺的精神,去了解被研究者在社會現象中的經驗,需要透過餐與才能得到真相。

批判主義,科學的最重要任務就是要揭露人是如何被無形力量操控。

結構融合理論,知識產生需要了解「人與人」和「人與結構(周遭的環境)」的複雜互動關係。

批判真實主義,需透過三段因果層次,第一層「經驗領域」(事件與經驗可以被研究者實際觀察到。第二層「真確領域」(從眾多事件所形成的模式找出共同脈絡)。第三層「真實領域」(認識「真相」)

 

IV. 鑑定研究的優劣

評判質性研究的七種原則

第一項原則:擁抱詮釋學傳統。看的是研究者有沒有「見山不是山」的功力。

第二項原則:凸顯情境的影響力。能否把個案的「情境」交代清楚。

第三項原則:說明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研究者要交代如何與受訪者互動,又是如何解決交互主觀的問題。

第四項原則:說明分析的角度與推理方式。重點不強調「驗證」,而是在「說明一個合適的理論視角」,了解如何找到這個角度而使看不見的現象化為看的見的創見。

第五項原則:辯證式推理方法。不斷的與自己對話,與理論對話,與資料對話。找出問題點。

第六項原則:多方的詮釋。要考量到多方的意見與想法,分析才不致以偏概全。

第七項原則:於不疑之處有餘。跳出資料之外,分析如何透視現象。能夠看穿蒙蔽的社會現象,此現象背後有何意義,問題背後最底層的運作機制是什麼?

質性研究強調的三種尺度

真實度:能夠讓讀者感覺到他的確已經到過現場,使讀者有重返現場的感覺。需要有獨到的詮釋手法,讓人了解受訪者為何以如此的偏見來看待他們所處的世界。

合理度:提出合理交代,使讀者有合情合理的了解。說明所詮釋的個案呼應或拒絕現有的文獻。

批判度:分析有什麼議題需要我們由根本面去省思,質疑現有文獻中存在的假設。

 

V. 專業陌生人

進行田野研究時,研究者的任務就是要問對問題,藉由與受訪者的互動逐漸呈現真相。受訪者不見得會將「真相」說出,他們可能不自覺的說謊,不可忽略掉「人心」是難猜測的。一般會將現場蒐集的資料分為三類。

第一類:表徵性的資料,是受訪者告訴你,他對某件事情的看法,主觀性較強。

第二類:操作性資料,研究者可以透過受訪者的活動而觀察到的資訊。

第三類:詮釋性資料,是受訪者說明他的看法時所給予的解釋。

需要善用「理論」去取得全市性資料,使質性研究的作品更具信服力。

三角交叉檢定法,利用不同資料來源去分析資料的可靠度。尋找不同的人對同樣的問題、如何做不同的詮釋,以了解問題的深度與多面性。

在作筆記之間與之後,要分開註解自己的觀察與評論,不要將自料與自己的意見混再一起,將自己的揣測及名人逸事都記錄下來。如此才能不斷調整訪問問題,使資料與理論漸漸整合起來。

專業倫理問題,資訊的流通僅限定於自己與受訪者。決不要在採訪中隨意表達自己對某人的看法,這是身為研究者的基本專業倫理。

 

VI. 以故事讓你看見

個案研究,由於對質畫研究的看法不同,進行質化研究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有兩種主要的個案研究法。一種比較偏重以實證哲學的基礎來分析質性資料,另一種則主張以詮釋學為基礎,透過人文角度來凸顯故事的張力。

        實證學派為主的個案研究,艾森哈特將個案研究法分為八個步驟。

一、行動前的準備:研究者首先要定出「研究問題」。隨著資料的增加發展出更精準的問題。

二、選擇個案:個案的選擇取決於理論的相關度,而非統計上的樣本數。在定量研究中,為驗證理論,需抽取一定數量的樣本來類比母群體,以達到信度與效度的要求。在定性研究中,個案的選擇是為解釋某社會現象。因此樣本的選擇所考慮的是個案與理論的相關性,而非代表性。

三、定義資料蒐集規範:進行實地訪談之前,要標準化,如此到了現場後才不會不知道要問那些問題。

四、進入現場:研究者要積極地把觀察到的資料記錄到田野筆記中,要不斷循環資料的蒐集及分析。

五、分析資料:分析的重點是去找出這些個案之中會有什麼共同點或相異處出現。

六、形成假說:經由前述的步驟,研究者會觀察到資料與現象的關係,構念之間的關係將逐漸浮現。如果發現資料與假說不合,可以進一步修正假說。

七、擁抱文獻:要找到意見相同的文獻,輔證研究的內部信度,再找意見不一致的文獻,拓展可推論程度。意見不同的文獻可以幫助將研究成果推論的更周延。

八、結束研究:等到「理論飽和」時就可以退出現場。當蒐集在多的資料也不會對研究有更多補強時就能退出。

戴爾與威爾金斯兩位學者對於上述驗證式的個案研究不以為然,認為個案研究只是模仿實證主義研究法。他們對於所支持的驗證型個案研究有兩項批評:

一、他們認文研究的個案數目不一定要多,個案研究不一定要以比較來找出異同。

二、他們擔心分析太多個案的結果會變成膚淺的描述。使研究者無法反映出真實世界的現象,所建構出的理論也就受到質疑。

以艾森哈特的作法,能將個案研究的可信度提升。詮釋型的個案則強盜每一件個案都要有豐富的情境描述,此人有深刻的啟發。這其中有兩項誤會。

一、實證派學者不了解研究背後的認識論(即知識是在什麼基礎下建構的)。用「質性資料」做出來的研究不一定是(詮釋型的) 「質性研究」。真實度、可信度與批判度對於詮釋型的質性研究比較有關係。對詮釋型的質性研究,這三個標準要比實證型研究中強盜的信度與效度更為重要。

二、對質性資料的定義。寫真集式故事並不能算是個案研究,此中缺的是一個「角度」。透過理論的「角度」來批判社會情況,而不是一資料堆砌整理就可以完成研究的。

個案中記載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個案描述能為我們所要分析的問題帶來什麼啟示。

        米契爾將個案研究依難易程度分為三類。

第一類型個案:合宜的說明,以某個特定的案例來闡釋一個理論的特徵。

第二類型個案:分析社會情況,強調要凸顯某依時期中的事件,來說明組織在情況下所呈現的特質。

第三類型個案:著重在長期追蹤個案的歷程、歷史與發展狀況,了解其中的連鎖反應。

質性化研究放諸四海的作法是:不在立即的轉移,而是要「先反思,在轉移」。

 

VII. 好萊塢找創意

艾爾斯巴克和克拉莫提出兩個問題來分析創意。

一、在現實環境中,專家必須掌握什麼線索來研判一個人的創意?

二、專家如何由實際的情況取得線索來判斷受試者的創意淺力?

這類型的研究目的在使「理論精緻化」,使叫出項或未經詳加修飾的理論能夠透過個案去豐富其詮釋能力。藉由互動過程了解創意是如何被評估的。

在好萊塢編劇稱為投手,導演與製作人則較捕手,導演不會看完劇本,只會看投手如何投球。只要捕手願意接球代表劇作家的創意受到肯定。相反則不被肯定。

研究者把資料分為兩大類。第一類依照個人特質分析出七種型態,並依創意淺力的高中低分之。有兩種型態是高創意的作家(藝術家、故事王),有四種是中等創意的作家(賣藝者、新手、工匠、生意人),最後一種是低創作家(大外行)

兩位教授將創意評估以關係型態來分類,第一類是創意合作,第二類「專家─菜鳥」,這種關係形成後捕手會認為投手式沒甚麼創意的平庸之才。

 

VIII. 快樂的電子郵件

研究者提出三個觀念

一、理性意圖論,這是一個理性自利的觀點,主要是看待人們如何使這樣科技。

二、科技決定論,不管使用者樂不樂意接受科技,最後他們還是會臣服於科技的威力。

三、純使意外,意外情況並非單單由科技或人決定的,而是經過科技與人互動才衍生出來。

IX. 思維的制約

思維框限理論在說明:人們既有的成見會影響他們對一件事情的理解,人們的喜好與行動,也會不自覺受到既有思維的影響。

 

X. 知往可以鑑來

透過歷史,你會知道過去的事件如何逐漸累積,而演化成為今日的問題。深入了解過去問題的演變,才能透視問題的本質。研究者不認識問題的過去,便將很難理解問題在「現在」所代表的意義。不了解問題現在的含意,就無法預想未來可能衍生的挑戰。如此,更不可能了解「真相」。

 

XI. 潛移默化的變革

在研究組織變革的文獻目前可分為三種模式

一、                計畫式變革:此變革模式計劃人會依環境的改變、情勢的需求而擬定對策,推動組織變革。在計劃式變革模式中,計劃人可以透過「理性」方案推動轉型。

二、                科技主導型變革:「科技」決定了變革的成敗。

三、                突變式變革(間斷平衡式變革):此變革會使組織「突」然「變」得面目全非。

 

XII. 愛迪生的燈泡

運用不同的詮釋手法,對「社會現象」批判與辯證。所以可以用第一手田野資料來辯證,也可以用二手歷史資料來辯論。

 

XIII. 追溯失敗的軌跡

由「社會性行動」理論分析,將系統導入問題呈現出來。最後以五個不同理論來詮釋失敗的原因,兼顧到理性的分析與感性的說明。

理性觀點:科技被認定為促進組織效率的工具,失敗的原因可以由技術面尋找。Ex:系統的品質或軟體的穩定度。

結構觀點:分析角度要住要道科技的使用是否與組織的結構搭配。

人際關係觀點:分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影響到科技的成效。

互動論觀點:分析是組織內的文化問題。不同的文化影響組織成員對於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政治論觀點:分析組織中不同的利益團體,如何為了爭取本身的利益而展開權力鬥爭。

 

XIV. 學術這一行

學習質性研究是要體會詮釋型研究的作法。做好詮釋型研究,要了解個案背後隱含的辯證邏輯。正反合的思考可以協助挖掘事實的真相,培養批判與敏銳的思維,釐清晦澀不明的因果關係。

通常個案的形成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先有理論基礎,然後找到合適案例加以詮釋這個理論。另一種是在研究個案過程中找出一個合適的理論與以佐證。

研究型個案則必須更進一步透過個案來分析某一個社會現象。除了要有真實度、合理度、批判度的考量之外,研究型個案要展現出作者對辯證邏輯的運用以及對社會現象的反思。

世界上沒有甚麼質性研究,也沒有量化研究可言。世界上只有兩種研究:好的研究與不好的研究。好的研究使人看見愚昧與愚昧背後的真相。不好的研究會暴露自己的愚昧。質性研究培育出一種思考的氣質。與所有的詮釋學者一樣,這種辯證是思考的氣質是一個社會是否能不斷成長的動力,也是一個社會是否能長治久安的基磐。質性研究不是更好的方法,它是分析社會現象的另一種選擇。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