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港畫家--張金發創作研究展_周曉禎


「下港畫家-張金發創作研究展」 周曉禎 藝評作業20130321

  

  「下港畫家」張金發以南方生活所見所思為主要題材,用畫面來建構他想像中的理想社會,在其中,有記憶,有未曾發生的,越是理想,越讓人感覺哀傷。

 

  二十歲立志成為畫家,第一代留日臺籍畫家劉啟祥和張啟華是他習畫過程中主要的老師,之後則藉由加入其他畫室和畫會,直接與不同的藝術家交流以拓展繪畫視野,非學院的學習背景使他在繪畫技巧和內容上有更大的自主性,不同於油畫傳統,他在畫布上題字,抒發內心的想法;他的技巧表現有素人畫家的樸拙,也有印象派和野獸派的影子,還有超現實的表現方,他並沒有追逐特定的形式風格表現,也因為如此,他更著墨於隨著時代脈動記錄下生活周遭的風土人情、抒發個人情懷,使我們更可以透過藝術家的眼睛和畫筆觀察到他所屬時代的社會現實及意識形態

 

  〈咱的阿媽〉是記憶,也是虛構,畫面呈現一個想像的理想社會—多元族群共榮。香蕉樹和紅磚牆標示著台灣漢族生活空間六個阿嬤或坐或站或蹲,各自進行一般的日常活動,祥和地出現在同一空間,然而,氣氛祥和卻沒有交集,她們似乎只是被安排展現畫家的想法。這幅畫如果沒有左側的阿嬤,整個畫面結構似乎已經是完整的,她就像是順著打毛衣的阿嬤輪廓線多加上去的;如果這個沒有排灣族阿嬤,各個阿嬤的安置以及所從事的活動是恰如其分反映社會現實的,你應該很熟悉這些阿嬤的姿態:背著孫子的,爽快地抽著菸的,手持念珠的虔誠阿嬤(腳下的袋子和青菜似乎代表物質的豐富),專注打著毛線的,忙完農事蹲著的阿嬤,她們是有故事的,你可以看著每一個阿嬤,然後很容易就編織起一個故事,她之前做了甚麼,等下離開這張椅子可能會發生甚麼,甚至是她的一生。也有可能,你看著她們,你會想起你的家人。但是,視線來到這位排灣族阿嬤,如果你沒有辦法辨識她來自哪個族群,你會如何想像她的過去、她的未來?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也許你接下來的問題是:她怎麼會在這? 畫家又在〈逗陣行〉將不同族群的少女安排在一起,年輕女孩直立而站,望向遠方,美好的未來似乎就在那裏,左後方的阿美族女孩靠著一艘蘭嶼的拼板舟,這樣的組合在別的畫作中也出現過,不知是畫家的錯誤理解,還是別有用意。

 

  這片土地上並沒有實現多元族群共榮的理想,事實上,族群之間的瞭解並不深,甚至,很多人面對自己的族群,生長的這塊土地都瞭解得不夠,這是台灣一直以來的沒有解決面對的問題。也難怪畫家的作品裡會揭露出以上的問題,也難怪這樣從土地長出來的「下港畫家」長期會被藝術界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