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發創作研究展__秀丹


藝術評論試寫主題:《下港畫家──張金發創作研究展- 觀後有感

 

  張金發先生的繪畫風格平易近人,沒有太多的矯飾,反映真實的台灣社會面貌,雖樸實自然,仍不免受早期學院派畫風影響,創意性作品不多,是很典型的學院風格。雖關心本土中下階層生活狀態,但僅囿於畫面之中,而實際行動卻沒多談。有人稱讚他是台灣真正的藝術家,在地域上雖屬貼切,仍不免引人深思台灣定位,台灣藝術家意義為何的疑慮!生在台灣、畫台灣鄉土民情?那麼生在台灣的其他風格流派藝術家定位又為何?

  以下就張金發先生系列作品略作評述:

 

原住民繪畫系列: 

  題材不外乎海洋、小孩、農作、慶典,人物表情大都漠然、靜謐,少有快樂景象。雖然主題很多,但每幅畫仍呈現相同風格,皆在自己畫風框架下,無論筆觸、色彩、取景、形式,皆大同小異,缺少原住民真正心靈所思及傳神的生活意境。畫面取景方式大都偏用全景,間或中景,在特寫取景方面較少。畫法不採細緻性彩繪,而展現粗懭、大筆色塊。對於人物的神韻也不刻意強調,側重景緻與現實的描寫。

  例如作品:《花、蝴蝶、女孩》。此張繪畫刻意將蝴蝶形體佔滿原住民女孩的臉,狀似面具,意涵為何?沒再深入呈現!畫者在影片自述中,曾說登大武山與原住民夫婦互動,體會台灣的原住民雖辛苦但夫婦感情卻很甜蜜。讚賞原住民的友善,相處中盡是開心而自然流露毫不矯情,也是他創作的取材來源與動力。

  展場中播出的影片裡某人談論著:「張金發先生作品是對原住民的同情與理解,表達對原住民的感動,也是對社會的關懷。….已屬哲學上的思考,超越他的命運」。

  但是社會關懷應付諸實際行動勝過於靜態畫面形式,這只屬於「靜像」的關懷罷了!

  有人稱讚他是「真正的台灣藝術家」,是褒?還是暗諷他缺少國際觀?

  畫者女兒追憶說:父親的畫面常出現原住民、農民、漁民等題材,來表達他對人類的愛與關懷。但“看見”與“關懷”是不一樣的層次,所畫乃所見,關懷需行動,這方面似乎少談了點。早期藝術家較注重畫面氛圍的營造,卻不談如何去幫助這些需關懷的弱勢民眾,這是很值得深思的議題,也是跨領域藝術關注的精髓之一:要有世界觀、鄉土觀、更需要有藝術行動觀。

 

鄉土系列:

  作品中普遍呈現情境的重度描寫,如人物表情顯然生動些,面露微笑、手部呈現細膩動作、抽煙等。人物出現以群聚居多,題材不外乎出現牛、稻田、農婦、採茶婦等鄉居畫面。

  例如:《咱的阿媽》(1995年)-老婦人背著小孩,悠閒的在屋簷下聊天話家常,祖孫之情自然流露,是鄉下常見的景象,相對於城市住宅間的疏離冷漠倍覺溫馨與懷念。

  另一畫作:小丑的黃昏(1995年)及戲劇人生(1995年),色彩較亮麗、活潑,小丑表情生動,有別於鄉土風格的低彩度及大筆觸畫法。

 

抽象表現風格: 

  此時期畫風也受西方抽象主義的影響,想擺脫寫實畫風的取材,但卻似乎仍留有守舊風格,畫境似曾相識,落入人云亦云之感。印象較深刻的畫作如:

畫作:春天(1983年),女人浮在空中吹著笛,背景是海綠色,下為一群牛,充滿超現實意味。

畫作:夜(1981年),畫中有月亮的夜晚,女人赤裸躺在地上,身旁有隻與人一樣大的大鳥,頗引人深思,乍看下與超現實畫家「達利」的某幅畫頗雷同。       

畫作:像星星呼喚(1999年、31.5cm×41.5cm),畫面相當小,有星月的夜空下,矗立的岩石,出現半抽象般而相擁交纏的兩人頭,氣氛詭譎,帶點童趣,與其它畫作風格不太一樣。

畫作:一腳印(2000年),畫面上有明顯的文字,用西洋式畫法確有水墨畫形式(落款),畫者認為想就做就做,有何不可!可見急欲擺脫傳統尋求創新。

  洪根深畫家談論說:「張金發先生的畫,就是描寫台灣人的宿命」。「唯有放掉一切,才能歸真,是他晚期作品的想法。生命有限,但作品生命無限!」

 

結語 

 

  畫者說:「有位劉校長誇他是台灣真正的畫家,他便一頭栽進了繪畫世界,不可回頭。」有多少藝術家就是秉著這份執著努力奮前,畢生不悔。在他的畫面裡,想必是無數次的感動轉化為藝術的無聲語言。

  張金發先生曾去印度旅遊,當地人民雖窮卻十分熱情,走在路上,不認識的人卻會遞給他雛菊,異域溫情令人感動。這就是人性很難得的一面,他便以畫筆留下這份感動。

  張金發先生女兒描述:「父親身為畫家,取材於社會上、生活上來表達對人類的愛。父親驟逝終於明瞭他所說身為藝術家,要為社會留文化財的意義。」

  展場上也貼著張金發先生的話:「當畫家跳出畫家的範疇之後,角色已成無所不思的哲學家,畫本身不再只是「圖像」,而是各種形式自藝術的化身,可以為詩、為文、為樂」。這的確是藝術家想追尋的境界,想在有限的藝術框架裡,創造無限的藝術生命。

  是的,張金發先生雖在策展中突然逝世,但是他曾說:「自己是什麼?需要什麼?要能清楚明白。」畫是可表達生命的存在及想法。我想張金發先生以最自然純樸及堅強的生命力,見證台灣這片土地的成長,走過必留痕跡,他也可以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