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文化研究在台灣意味著什麼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李弘深 10 years, 7 months ago

文化研究在台灣到底意味著什麼 ?

陳光興 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

自 《文化研究在台灣》 陳光興 主編/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綱要節錄  李弘深

 

 

一、文化研究在台灣到底意味著什麼 ?

 

   回顧

  1. 能回顧的條件為何 ?
  2. 以什麼為基礎 ?
  3. 選擇揚棄抑或傳承 ?
  4. 對問題而言是逃避還是深化 ?

 

  ‧學會正式籌辦期間內 ( 1998.5、6月 )國科會人文處已主動將文化研究編入次學門,

    代號〝HO〞,同性別研究、宗教研究等一起被視為新興領域

    學會1998年尾正式成立。

    人文處負責人黃榮村教授為了能夠正視及承認文化研就存在的〝正當性〞,

    交代以過去「學門現況會議」的模式來籌辦會議。

 

   初步結構

  1. 研究論文:

    含括領域分別為,空間、理論、翻譯、女性、身體、同志、後殖民、電影、媒體、大眾文

    化。 (按照學會觀察文化研究在台灣所呈現有相當能見度的主題/主體所擬定)

  1. 圓桌論壇(三場):

〝文化研究與教學─分享與展望部分,以對具體問題反思討論。〞

分別邀請不同領域參與文化研究學者,以自身理論和經驗層次提出各別的觀點。

→  因認識上的差異與學術分工的區別,以致不同社會科學領域間交流的尷尬;論壇雖沒碰撞出激辯的火花,卻也凸顯了文化研究的跨領域性,不同學門與學門間衝闖的有趣效應。

  1. 新文化現象:

網際網路文化。  介於任何團體與組織甚至刊物…等均被迫得與網路發生關係,在會議架構的過程當中一致認為這是不容忽視的新興力量。

→  因網際網路仍在初始萌芽階段,尚未累積到一定的文化研究質量,會議最後邀請了些許在台灣對於網路使用有相當程度觀感的年輕朋友前往參與討論。

 

 

 

二、被忽略的場域及研究方法及議題的展開

 

   被忽略的場域

  1. 原住民
  2. 階級概念
  3. 青少年族群

 

   方法上

      ─「歷史性」: 一般而言,文化研究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歷史深度的淺薄,沒有歷史性的解釋,一切訴諸抽象的理論概念,最後是站不住腳的;後殖民研究如果在文化研究造成關鍵性的影響力,甚至是典範性的轉移,很可能就是在根本質疑理論概念的殖民性,以及解釋力的不足。  歷史研究的取向似乎已經逐漸在國際文化研究形成未來研究方向的共識,我們期待台灣文化研究與歷史學的領域有更為深刻的互動。 (p.11)

 

   議題的展望

       例如: 新興宗教、社區營造、老人文化,還有各類型文化政策研究;尤其作者特別指出新媒體科技、網際網路、衛星電視等領域,並批判文化研究聲稱走在時代的前端,但對於尖端結構性現象卻沒有研究是很難自圓其說的。

 

 

三、文化研究在台灣形成的初步歷史性解釋

 

  1. 自身思想文化中早已存在的文化論述傳統,並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接合到國際上文化研究的風潮。 
  2. 跨學科論述的流行;這些穿透各個既有學門的理論論述多多少少反映出學門分類的僵硬性已經無法面對當代知識生產的複雜程度,容許多元異質的新空間被開放出來面對新的情勢。 
  3. 必須連繫到80年代中期以後台灣社會的巨變,特別是政治及社會運動的衝闖,這種變動的產生使得多元縫隙能夠出現,其中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當時風起雲湧的文化批判/評論,它直接關連到今天的文化研究。 
  4. 隨市場緊縮、政治權力改組、反對性社運的體制化,原存有的激進縫隙逐漸的消失,媒體呈現相對保守化的現象。 

 

 

四、建制化的危機

 

   對於學會建制的看法

  1. 作者以為文化研究的基本精神是在於介入社會的辯論,而非倒退回象牙塔中。
  2. 基於防衛性來說,對次學門的出現多少有正面保護的作用,讓不同於以往的跨領域研究有一定的生存空間─只是希望有一種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空間,並沒有想將文化研究轉變為和其他既成領域平行的獨立學門。

 

   國際上的定位

美國文化研究起自學院,整體運作與其社會和學術市場有絕對的關係;日本方面也有著相當龐大的學術市場,一份學術人文刊物常有上萬份的發行量。  從歐洲、拉丁美洲、非洲到亞洲乃至於台灣,文化研究都與社會空間、不同社會運動密不可分,絕對不是孤立在學院內的。  若以美國研究為例在台灣就比照辦理,視文化研究建制學院化為理所當然的,那全然是誤導,美國有它自身獨有的特定條件,不是其他地區可以或應該仿效的,台灣學術市場太小,文化研究在台灣不但沒有條件也沒有必要將之關入象牙塔中。

 

 

五、文化研究作為一種國際性浪潮與運動的辯證

 

   歐美與亞洲

  1. 英、美、澳等地,文化研究學院建制化、所系化相當快速,取代了相當多的既有科系,最近兩三年,六、七個相關期刊以及無數的書系陸續出現,同時歐陸主導的兩份刊物正在推動國際性的文化研究學會成立。
  2. 日本許多學院、系所都已加入〝文化〞兩字(如九州大學有社會與文化研究學院),文化研究成為重要刊物如「思想」、「現代思想」、「IMPACTION」的主要特色;香港科大近期成立文化研究中心,同時推動學會成立…

 

   辯證意涵

  1. 文化研究並不號稱具有普世/普遍主義的性質,因為它的問題意識來自具體的歷史、社會、文化環境,是在面對特定的問題,但並不表示它沒有抽象理論的意涵。
  2. 好的文化研究對身處不同地理環境的研究是有啟發、共振的作用。
  3. 文化研究有別於傳統社會科學研究,它沒有固定書寫格式,它的創造性與書寫形式是不可切割的。

 

 

六、 (作者觀點下)文化研究在台灣的定位與未來

 

  1. 學會的主軸在於求變,在於開拓新的思考空間以及領域; 正因它多多少少是被打壓而出現的,所以不應該打壓新的批判方向及動力。
  2. 文化研究在未來發展上究竟可做些什麼 ?  除了推動弱勢的次領域外,在多變的全球化時代裡,或許可以成為具有批判性的多元界面。
  3. 透過這個組織,或許有能力推動台灣學術國際化,甚至義務地在亞洲成為國際連結的動力。
  4. 借由多元的廣袤,或許能逐漸脫離半世紀以來長期作為美國學術的附庸,開始檢視與我們結構上位置類似的地區互動來重新自我認識,建立起批判的主體性。
  5. 台灣作為一個以華文書寫的地理空間,因起步早,理應有能力來推動華文地區文化/思想文字的交流和互動。

 

 

結語 :  文化研究在台灣到底意味著什麼 ?  或許可以這麼說,它意味著正在起步、有跡可尋、長相不明的一股新興學術動力。  …取決於這個符號相關聯的多元主體欲望與其具體實踐,或許過個十年再回顧的時候,文化研究在台灣到底意味著什麼 ?  可以更清楚的來辨識,更為正面的來對待。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