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迷幻異域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Natalie 10 years, 4 months ago

迷幻異域快樂丸與青年文化的故事            視設所二  葉芷璇

作者與作品的背景介紹資料

本書作者是馬修‧柯林(Matthew Collin)以及約翰‧高得菲(John Godfrey),兩位均是長年觀察英倫流行音樂文化的資深作家編輯:

    馬修的文章經常出現在Time OutWiredThe Face,等著名尖端流行雜誌、更是i-D的資深編輯顧問;約翰則是The Face的副總編輯。以兩人的背景而言,此書的確可謂是「圈內人」之作,因為快樂丸的興起普及,以至於日後與犯罪暴力(以及商業「暴利」)的糾葛牽扯,再再都與英國近一、二十年來極其重要的電音舞曲青少年次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再加上本書的前言即是兩位作者對他們在一九八八年的第一次快樂丸經驗毫不掩飾的侃侃而談,《迷幻異域》打從一開始就以一種「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的氛圍,擷獲讀者的注意。

 

前言

 

有關「快樂丸」被受爭議的歷史。

Ecstasy搖頭丸是一種毒品,其主成分是MDMA,間或摻有安非他命等其他成分。搖頭是台灣Ecstasy文化特有現象,搖頭並非Ecstasy的直接藥效。由於服用搖頭丸者可即興隨音樂劇烈地擺動頭部而不覺痛苦,故得名。

英國:E 美國:XXTC

快樂丸文化是市場上最佳的娛樂活動行式,運用科技(音樂科技、化學科技及電腦科技)來營造一個意視的「迷幻異域」(altered states),他所提共的經驗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感覺、行動與生活方式。

快樂丸文化堅持通路開放(open-access)的公式,以「選擇」取代「規則」的文化。快樂丸的核心是「切斷正常的神經傳導」他的任務是重新佔據意識、打造烏托邦(多短暫都無所謂)。哲學家哈基斯‧貝(Hakim Bey)將這種狀態形容為「臨時的自治區」。

快樂丸文化好像柴契爾論述的幽靈-呼應柴契爾提倡的市場自由與選擇自由的精神,卻又呈現出一種對集體經驗的渴望,而後者是遭柴契爾主義排拒且消費主義無法提供的。

用藥後四個階段發展:蜜月期、濫用期、低落期和重返期。快樂丸文化本身就是一個混合體-事實、主張和經驗的拼貼。混雜這相左的觀點和既得的利益,不可能得到一個人人認可的「真實」歷史。

 

■快感的科技

*一九七五年起,坊間開始出現許多運用到電腦的唱片使舞曲產生革命性改變。

激發了一種全新的音樂類型-電子饒舌樂:electro。

*電腦似乎充滿無限可能,一九七八年,伴隨電影《周末的狂熱》,迪斯可橫掃美國,把地下現象推進主流市場之中,迪斯可在商品化的過程中,深度與複雜性都被抹平、滑稽化,黑人與同性戀的脈絡也被掩蓋了。迪斯可與浩室都混合了世俗的性狂歡、性放蕩召喚,以及「終將自由」後「明天會更好」的宗教烏托邦期盼。

*芝加哥與底特律

紐約黑人同志舞廳那種近乎虔誠的專注氣氛成為後來舞廳文化的意識形態樣板,身為同性戀者他們被排除在道德邊緣之外,他們長期處於壓抑與鬱悶狀態,只能在舞廳宣洩,長期的壓抑使內聚力強大,這樣的文化還結合了藥物,不僅逃離美國的主流現實也推進心靈昇華境界。

*浩室:House一字是出自於芝加哥當代知名的舞廳「倉庫」(Warehouse,當時駐場DJ法蘭奇‧那寇斯(Frankie Knuckles)在此播放連續的經典迪斯可以及歐陸合成器電子音樂的混音舞曲,而舞廳的常客把他的混音作品歸納於浩室類型。

TB303貝斯機成為舞曲文化的聖物,創造出Acid  Trax 迷幻浩室,此音樂為一種情緒非迷幻藥。

*加州德州華盛頓

MDMA經常被用來製作搖頭丸,也是搖頭丸的主要成分之一。由於MDMA的藥物反應,使用搖頭丸的人會產生局部性肌肉抽搐的癥狀,並不自覺地及不能自控地隨音樂劇烈擺動頭部,故得名。

一九八五年MDMA擺脫化學學名進入新領域:純粹追求快感,其一直處於合法化與取締之間。

*紐約

快樂丸被宣布禁藥時,它已經深植柳約同志酒吧文化。

 

■愛之夏

*嬉皮只有兩個選擇:要嘛就離開這裡,另尋它觸過以前的生活;要嘛就繼續住在這裡,改變自己。雖然嬉皮消失了,但是他們讓歐洲人對伊薇莎島留有一種印象:自由的島嶼、愛的島嶼。

*倫敦的夜生活場所正反映了這種通貨主義的高潮:西區高級的「格調文化」-作家喬恩‧薩維基稱其為「佘契爾維物主義」的尖端代表-已經到了極致。

*當大家發現以數位取樣和電子鼓機的技術來做音樂有多容易時,英國流行樂壇大感興奮樂觀,浩室音樂遂搭配這個時機攀上霸王之為。八零年代末有一段時間,一個充滿著無限可能性的新領域似乎被開啟了,音樂再也不會是原來的老樣子。

*電腦讓「樂團」的概念受到質疑:樂團不再是四個人在台上分掌吉他、鼓、貝斯和主唱,樂團變得更有變化和彈性,可以是任何人數的臨時組合,可以布斷地改變、重新定義自己,以適應新環境。

■奇幻旅程

*快樂丸象是開啟了內心的暗門,奇怪景象蜂擁而出。許多人把Shoom看成小朋友的點心派對,互相交換小禮物佩戴古怪瘋狂的配件,還可用搧涼或在閃光下揮出幾何圖象的小扇子。所有人都瘋狂於共同的律動,大家結合為一,世界上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事。

*絕大多數的人以理性看待-事是無常-他們恢復理智,回到現實生活繼續過日子。迷幻經驗冷卻之後,進入了重返期,許多人成為文化企業家,創立舞廳、唱片公司、商店和小企業,持續為這個場景提供服務,為可長可久的跳舞市場提供統合的基礎。

■奇幻之旅

*迷幻浩室在一九六七年的海特/愛希伯里區一樣,媒體的免費宣傳反而加速成長,參與者人數激增,但是也引來了想藉機撈一票的人。這個場景是奠基與企業精神,原本小本投資的人現在也捲入它的快速發展,迷幻浩室的「生意」正式上路了。

*一九八九,從這年開始,人們已稱這種場面為更盛大的舞會「瑞舞」(rave)。此致也和許多舞會中的面向一樣,源自黑人靈魂樂的場景。一九六一年《每日郵報》就已經用這個字來描繪年輕人在爵士音樂祭上的狂歡景象。

*迷幻浩室只是個包裝,掩蓋著龐大的毒品交易,用容易親近的流行音樂活動誘惑青年栽進毒癮中。實際上這些舞會根本就是有組織的毒品銷售系統-大麻、安非他命、迷幻藥LSD,還有最危險的一種毒品叫快樂丸。

*舞會集此類嶄新娛樂形式的所有優點於一身:飛馳在M40高速公路上,充滿興奮期望,這種興奮無與倫比,由其是你還知道他是非法的,像嚐禁果一樣更加刺激。

*「舞會自由」是有幾個主要舞會企劃小組組成的鬆散組織,他們自稱貨真價實的自由市場企業家,提供年輕人喜歡的東西,根據主流自由論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他們得到的應該是讚揚,而非責難。何況,正是這個政府把貪婪變成美德。

■前進倫敦東區

*關於快樂丸文化一則最大的神話是:快樂丸終結了足球流氓現象,足球迷不再暴動,反倒沉醉於快樂丸帶來的愛與和平,後來還把這股祥和之氣帶上球場看台,不少大哥把發洩精力的管道轉換到舞廳和藥物,周末的儀式變成跳舞改扁人為賺錢。彷彿證明快樂丸提升人類層次的烏托邦神話。

*浩室樂、獨立樂團、快樂丸和英國西北部貧名區的流行風潮,融合起來讓搖滾樂與舞曲產生了加成效果。這種1+1大於2的現象指可能發現多數樂手都屬於同一家唱片公司,並都在同一家舞廳跳舞的城市,但即使是放到獨立搖滾的脈絡來看,這三支樂團的風格仍是大異其趣。

*Happy Mondays的形象-「快樂丸的化身」-受到嚴重的打擊,那些把Happy Mondays視為年輕寵物的樂迷崩潰了:白粉,所謂的「爛藥」,是曼城最後的禁忌。

*快樂丸文化刺激了曼徹斯特市區的文藝復興,但是樂觀的自由市場主義者在提振「夜間經濟」的同時,卻有意忽略這個事實,整個英國,快樂丸依然被視為犯罪行為,難以輕易與市區輕易復興整合在一起。

■科技浪跡者

*全球網路的成長與Techno舞曲的發展同步,連結成場景與接觸的全球性網路;柏林、舊金山、巴黎、愛丁堡、東京、法蘭克福還有英國的鄉村都在同步震動,一大群相同理念的人聚在一起,參與一個完全違反官方價值體系的活動。

*一九九三年,全英浪跡者人數約達四萬人,他們有能力隨時動員,有顛覆傾向的年輕人大批聚集,瞬間大批佔領鄉間公有地的行為。

*取消國民住宅和降低住屋補助的成長政策,流浪者、竊居者、無家可歸者和不滿份子的人數,不斷持續成長。

*到了一九九零年大多數舞客已經習慣了合法的舞廳,專注於藥物、音樂與時尚,除了享樂主義外,舞客間並沒有多少共同的意識形態。

■藥物世代

*MDMA與浩室的結合造就了英國有史以來最壯觀的青年文化現象。快樂丸文化已經變成英國青年最主要的休閒,完全織入她們的周末例行儀式。打從1990年開始,浩室樂的輻射籠罩全英國,浩室的聲音、符號、象徵和俚語也跟著成為日常生活景觀的一部份。無論是非法還是合法的部分,浩室文化都是賺錢的事業。雖然快樂丸文化發展仍有許多可能性,但是它的中心主旨(其無關政治與享樂主義的本質)卻漸漸為英國休閒娛樂工業收編。

*瑞舞的本質原本要做為「主流」之外的另類選擇,現在它也產生了新主流-一種商業大街的「跳舞-藥物」文化。這是一種精煉到純的享樂主義,除了無止盡追求愉悅,沒任何意識型態,這使得它易於為人接受,而且也沒有令人費解、極端的「神經」與「瘋狂」行為。

*快樂文化出現十年後,以前是「愛與和平」,如今是「投資與宣傳」;以前是「音樂」,現在是行銷。到底舞會文化從它為自己建立的組織網絡裡獲利,並創造了成功的另類行業;還是大企業在低落期趁虛而入接掌權局?答案視個人狀態及環境狀態而定。

*在意識型態之爭的背後,快樂文化一直在商品交易機制下成長,針對商業化的爭辯,正暴露出其本性上的矛盾-企業、享樂與烏托邦-這些力量驅動也分裂了快樂丸場景。

*如果說浩室已經變成一種「新建制」,那也是個不穩定的建制,不斷質疑自己的「既定」,永遠無法擺脫無政府的本性,因為這個文化天生就與非法藥物分不開。

*市場策略專家仔細研究過快樂丸文化,必刻意將某些產品包裝的像是藥物:強力、快速的刺激,享樂主義者喜歡的調調。等到快樂丸熱潮過去,許多人還是得回頭常是長是合法的藥物-酒精,酒場總算並未失去一整個世代的市場。其結果是,現在許多舞客把酒看成和快樂丸、大麻一樣的東西,是眾多可以迷醉自己的藥物之一。

*快樂丸文化最主要的動力,來自於人們希望再度獲得最初的那股幸福感,初次用快樂丸的人發現了全新的感官世界,開啟了無限創造力的可能性。

*合法藥物與非法藥物之間的分界線,往往是一種社會建構物,取乎於傳統、道德觀和文化的程度不下於科學和邏輯,因此針對藥物的理性辯論,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