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懷寬


人的境況

漢娜·鄂蘭

 

導讀:曾懷寬        princewidemia@gmail.com

 

一、章節安排:

  1. 勞動、製作、行動。
  2. 私人領域、公共領域、社會領域。

二、

漢娜‧鄂蘭將人類的生命活動區分成:勞動、工作、行動。然而,在現代性來臨之後,人類的基本境遇普遍只剩下以「勞動」為核心的型態,我們再也沒有根本意義上的工作者與行動者了。關於這三個字詞,在東方我們時常混談,然而在西方的字源學脈絡下,有著明顯的區隔,而這區隔深刻地影響了現代社會嚴密的專業分工網路的誕生。即便是日本、中國、台灣乃至於整個東亞社會,我們已邁入現代化社會的歷程,而現代化便是西化工業革命強行插入下的產物,即便我們的傳統用語上未做區隔,但這三者、尤其是「勞動」的影響性,已經主宰了所有身為現代人的你跟我。

摘自《Priceless--- 現代勞動意涵下的稻草富翁[1]

三、勞動、工作、行動

依據漢娜‧鄂蘭的論點,人的生命活動(又譯積極生活)分為三種範疇:勞動、製作(又可譯工作)以及行動。

  1. 勞動:人以體能勞動從大自然中產生隨即可消費和維持生命的物質。

Ex. 新陳代謝、生長、衰老、死亡等。

  1. 製作:人以雙手利用素材營構持久性事務的構造。

Ex. 房舍、各種制度。

è有其明確的開始與結束的目標,強調目的與手段,製造者的存在處境是單獨的。

è徒勞性:經由消費而消失。

  1. 行動:人透過言行開展出、以及維持歷史與政治的世界。

è行動真實的意義在於行動者的「自我彰顯」。特別指人自身旅行某種特定的行為。在此,行動者表現自身的性格與自我認定。

è易逝性:「當下即是」的言行履行

 

四、私人領域、公共領域、社會領域

S   私人領域、公共領域、社會領域的區別

在漢娜鄂蘭的理念,私人領域、公共領域以及社會領域的區隔如下:

  1. 私人領域:隱匿的、遮掩的、不可見聞的事情都不屬於「公共領域」。其範圍勝廣,從內在思緒情感、人際交往到生產與消費的場所都可歸類為「私人領域」。
  2. 公共領域:凡能透過言行表彰、以及運用語言的表白、說服、論辯的事物或關係。

特別強調「公共性」,即有他人在場的場域或空間。

  1.  

S   集權主義歷史現象的產生

漢娜‧鄂蘭認為,當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界限消失,兩領域就會隨之銷毀,取而代之的是社會領域。在此漢娜鄂蘭提出,在「後-極權主義」的當代處境,如何有效詮釋「什麼是政治」?

  1. 資本主義「去政治化」的生活觀

政治人格被漠視、遂產生群眾人格,其人格特質為自我中心的,且勿把人的熱情誤認為肉體的欲求、對公共事務的冷漠、對經濟利益的無限追求。「公共性」被私人領域取代。

  1. 極權政府「法」

極權政府必非沒有「法」,而是它的「法」抽離了現實生活經驗、拒絕對現狀處境做解釋。人變成被動的人偶,被帶到該「法」自稱的真實目標。

Ex. 納粹純化種族

S   補充影片:

Hannah Arendt (Final Speec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Uv3jsvIp1U

 

四、結論

漢娜‧鄂蘭並不打算提供一個答案,但是要讓讀者真正去思辨「我們正在做什麼」。

 


[1] 轉自網路。原作者不詳。《Priceless--- 現代勞動意涵下的稻草富翁。內容以漢娜鄂蘭的勞動觀點來評論日劇《Price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