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W12_網絡社會的崛起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princewidemia 9 years, 3 months ago

網絡社會的崛起

Manuel Castells

導讀:曾懷寬        princewidemia@gmail.com

章節安排:

  1. 總導言:網絡與自我。
  2. 流動空間。

一、               前言

我們的社會越來越按網絡[1]與自我間的兩極對立而結構。

二、               總導言:網絡與自我

本文目的在於找出脈絡中革命性技術變遷過程之位置,它在何處發生、被什麼形塑。

S   技術社會與歷史變遷

  1. 平行出現的發明

中國曾居世界技術領袖,何以後來在技術發展上遲滯不前?

e.g. 中國鼓風鑄鐵、水鐘、水車、羅盤、火藥等)

莫克解釋,國家是解釋中國在近代技術減緩的關鍵。統治者害怕技術改變,對社會穩定性產生潛在的影響。(p.11

  1. 總結:

技術並未決定社會。國際可以是技術創新的主宰力量,亦可能反轉技術發展。

à 我們不能跳躍至意識形態的結論,那就是國家干預是科技發展的對立面。(p.12

e.g. 日本明治維新讓日本技術跳躍性發展

S   資訊主義、工業主義、資本主義、國家主義的生產

  1. 社會結構:生產、經驗與權力。(

(1)   生產:階級關係組織。

為了獲得產品之力而將物質(自然)占用或轉化,而消費其中的部份,並將剩餘積累的行動。

(2)   經驗:性別/性慾關係。

人與文化認同間的互動,並與社會自然有關,同時依據人類無止盡的願望構成。

(3)   權力:國家、制度、組織。

生產與經驗的基礎上,使用暴力將某些主體的意志強加在他者之上。

e.g. 社會制度

  1. 生產(

(1)   集體生產者:包含生產的組織者與勞工。

à 勞動與物質的關係涉及技術。

(2)   生產的產品

以「消費」、「剩餘」為社會所用。

社會結構與生產過程決定了占用、分配與使用剩餘的方式。

  1. 20世紀生產方式

資本主義:資本家決定剩餘的佔用分配。(利益最大化思考邏輯)

國家主義:國家機器控制剩餘。(權力最大化思考邏輯)

  1. 生產的社會關係與生產方式,決定剩餘占用與使用。

在資訊化發展方式,生產力的來源在於知識產生、資訊處理與象徵溝通的技術。因為資訊主義奠基於知識與資訊的技術,使得資訊化發展方式中的文化與生產力之間,精神與物質之間,有一種特別密切的關連。(p.19-20)

S   資訊主義與資本主義重建

 

圖一:資本主義凱恩斯模型。(筆者繪製)

  1. 資本主義再結構,在制度層次與公司管理的一系列改革中,有四個目的(

(1)   在勞資關係中深化資本主義追求利潤之邏輯。

(2)   提高勞資之生產力(productivity)

(3)   生產、流通與市場全球化,捕捉每一個地方最有利的利潤與經濟競爭力。

(4)   配置與引導國家的支持,以增加國家生產力與競爭競爭力,經常損害社會保護與公共利益管制。

作者主張:沒有新的資訊技術,全球資本主義就會大大受限。

  1. 資本主義再結構與資訊主義之擴散,是不能分割的過程。(

一方面,目前存在的資訊化社會是資本主義的;另一方面,必須強調資訊化社會在文化與制度上的多樣性。

表現資訊化社會特徵之結構與過程,正是本書所欲涵蓋的內容。(p.24

三、               流動空間

S   本章架構

作者假設:在網絡社會裡,空間組織了時間。

檢視先進服務業與製造業的新技術下,核心經濟活動之區位模式轉化的經驗紀錄。

  1. 試圖評估關於電子家庭興起與城市演變之間互動的少量證據。
  2. 將觀察到的趨勢綜合於一個新空間邏輯下,作者稱之為流動空間space of flows)。

相較於這個邏輯,作者提出具有歷史根源的、我們共同經驗之空間組織:地方空間(space of places

S   先進服務業、資訊流動與全球城市

  1. 先進服務業:

資訊-全球經濟的組織,乃是以命令與控制中心為核心,它們能夠協調、創新與管理公司網絡的糾結活動。其位居一切經濟過程的核心,所有先進服務業均可簡約為知識生產與資訊流動,而先進電子通訊系統可以使它們的區位散布全球。(p. 389-390)

  1. 先進服務業種類:

金融、保險、的產、顧問、法律服務、廣告、設計、行銷、公關、保全、資訊收集、資訊系統管理等。

  1. 先進服務業與新型城市興起:

 

李嘉圖˙卡培霖研究,歐洲聯盟中型都市中心之間,逐漸增加互賴與互補。

「相較於不同區域和國家的各個城市間連結關係的重要性,城市-區域關係的相對重要性,似乎正在遞減…新的活動集中於特定的集點,而這意味了都市極點與其腹地間的差距增加。」(p.392)

 

莎斯吉雅˙莎森與其他研究者,試圖解釋為何這些先進的服務系統必須依賴極具於少數大都會的節點:

「空間分散與全球整合的結合,替主要城市創造了一種新的策略性角色…這些城市有四種新的運作方式:首先,作為世界經濟組織里高度集中的發令點;其次,作為金融和專業服務公司的關鍵區位…;第三,做為生產的基地,包括領導產業創新之生產;以及第四,作為產品之創新市場。」(p.397-398)

作者認為,這些城市,它們的商業區,是以資訊為基礎的價值生產複合體。

S   鉅型城市的興起(p.418)

在全球經濟與浮現資訊社會中,新的空間形式產生,這個空間形式就是鉅型城市(megacity)。

  1. 定義:它們是全球經濟的節點,集中了全世界的指揮、生產與管理的上層功能;媒體控制;真實的政治權力;以及創造和散布訊息的象徵能力。
  2. 主要城市:其大部分位居於歐洲/北美文化母體之外:東京、聖保羅、紐約、墨西哥市、上海、洛杉磯、布宜諾斯艾利斯漢城、北京、里約熱內盧、加爾各答、大阪等。
  3.  

e.g. 香港作為中國經濟轉型與全球經濟連結的節點。

S   流動空間

定義:流動空間乃是經由流動而運作的共享時間之社會實踐的物質組織。

第一個層次,流動空間的第一個物質支持,其實是由電子脈衝的迴路所構成。

第二個層次,其由節點(node)與核心(hub)所構成。

第三個層次,是站支配地位的管理菁英(而非階級)的空間組織。

四、               結論

資本主義在結構的過程,促使資訊化經濟的鉅型城市興起。鉅型城市乃是建構網絡社會的節點與中繼站,其連結全依賴新的資訊技術況張整個社會結構,並未其提供物質基礎。另外,作者認為網絡化邏輯會導致較高層級的社會決定,資訊菁英得以宰制整體流動空間的權利,屬於世界主義的菁英更能操控著屬於地域性的人民。

 

 

參考文獻:

 

余小玲(2002)。網絡社會的形構-Castells論流動空間。資訊社會研究(3),頁239-25020027月。

 

 

 


[1] 網絡(Network)。台大城鄉所夏鑄九教授在network 翻譯為網絡,以同時兼顧資訊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雙重範疇。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